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可穿戴系统的体位/体动信息量化及其与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关联分析

    寇宇晴王文青李梦伟亢玉...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日常活动量减少和运动功能受限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体位/体动信息与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量化体位/体动信息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定量评价手段,其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心衰患者体位/体动信息定量分析结果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 2021年 5月—2022年 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通过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采集患者入院当天和出院前 1d各 24h的连续生理监测数据,同步收集临床数据.通过对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内的三轴加速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卧床时间、活动时间、步数、睡眠翻身次数 4个体位/体动指标.基于患者入院时NYHA分级、入院和出院情况、出院时NYHA分级改善与否进行分组,分析体位/体动指标与NYHA分级的关联性.结果 纳入心衰患者 69例,平均年龄(60.90±14.24)岁,其中男性 40例,NYHAⅡ、Ⅲ、Ⅳ级的患者分别有 9例、24例、36例.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心衰患者全天的卧床时间占比逐渐增多,而全天的活动时间占比、平均每小时步数逐渐降低,以上 3个指标在NYHAⅡ、Ⅲ、Ⅳ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卧床时间占比(rs=0.319,P=0.008)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时间占比(rs=-0.312,P=0.009)、平均每小时步数(rs=-0.309,P=0.010)与NYHA分级存在负相关.出院时的卧床时间占比显著低于入院时(96.25%vs 97.63%,P=0.026);出院时的活动时间占比显著高于入院时(3.32%vs 1.78%,P<0.001);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97.17步/h vs 35.58步/h,P<0.001);其中出院时NYHA改善组患者的体位/体动指标变化趋势同上,未改善组仅出院时的平均每小时步数显著高于入院时,NYHA改善组的出入院平均每小时步数变化值显著高于未改善组(71.21步/h vs 21.31步/h,P=0.003).结论 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能够对心衰患者的体位/体动信息进行客观长程的监测,心衰患者的卧床时间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关系;活动时间、步数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关系,这些体位/体动指标或可作为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和状态监测评估的有用指标,未来可进一步延伸到对患者的居家和长程监测.

    心力衰竭体位/体动NYHA分级可穿戴系统生理监测系统

    良性胸腔积液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测因素

    王丹妮牛越陈丁华李超凡...
    67-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既往小样本的研究提示胸腔积液可能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良性胸腔积液(non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NMPE)患者中AKI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伴有NMPE的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 2018年 1月 1日—2021年 12月 31日住院期间行影像学检查、报告提示为胸腔积液的内科住院患者.排除恶性肿瘤、规律透析、终末期肾病、行影像学检查之前发生AKI以及住院期间血清肌酐测量少于 2次的患者.采集患者的临床和治疗信息,描述不同科室和不同诊断的患者院内AKI发生率,使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AKI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纳入 3047例患者,其中 360例发生院内AKI(11.8%).LASSO-Logistic回归显示,胸腔积液量、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ICU)、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血管活性药物、螺内酯、袢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低血小板、高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尿是院内AK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少量胸腔积液患者相比,中量和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发生院内AKI的可能性更高(中量:OR=1.47,95%CI:1.11~1.94,P=0.006;大量:OR=1.86,95%CI:1.05~3.20,P=0.028).结论 良性胸腔积液患者院内AKI发生率为 11.8%,与少量积液相比,中量、大量积液与院内AKI的发生独立相关.除此以外,机械通气、ICU、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血管活性药物、螺内酯、袢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低eGFR、低血小板、高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尿是住院期间发生AKI的独立预测因素.

    良性胸腔积液急性肾损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预测因素

    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良性前列腺增生关联因素研究

    逄瑷博徐国纲赵鑫凌存保...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寻找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对BPH进行早期预防.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临床指标与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寻找BPH的关联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 6月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检查的中老年男性的资料,以前列腺总体积(total prostate volume,TPV)为分组标准,TPV>25 cm3 为BPH组,TPV≤25 cm3 为健康对照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TPV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 6 732例 45~89岁中老年男性,其中BPH组 3 972例,健康对照组 2 760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PH组年龄[M(IQR):56(51~60)岁vs 53(49~58)岁,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M(IQR):26.41(24.64~28.36)kg/m2 vs 25.76(24.06~27.80)kg/m2,P<0.001]、空腹胰岛素(insulin,INS)[M(IQR):10.67(7.27~15.53)mmol/L vs 10.25(6.90~14.93)mmol/L,P=0.005]、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M(IQR):1.01(0.66~1.63)ng/L vs 0.75(0.51~1.10)ng/L,P<0.001]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M(IQR):1.18(1.00~1.37)mmol/L vs 1.19(1.01~1.40)mmol/L,P=0.004]、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tPSA[M(IQR):0.31(0.23~0.41)vs 0.32(0.24~0.42),P=0.016]较低.相关性分析显示,TPV与年龄(r=0.24,P<0.001)、tPSA(r=0.33,P<0.001)、fPSA(r=0.36,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OR=1.051,95%CI:1.042~1.060,P<0.001)、BMI(OR=1.095,95%CI:1.076~1.116,P<0.001)和tPSA(OR=1.775,95%CI:1.647~1.913,P<0.001)的增长或升高,BPH的发病风险升高,但高HDL-C男性发生BPH的概率较低(OR=0.790,95%CI:0.665~0.945,P=0.009).结论 tPSA、年龄、BMI、HDL-C与前列腺增生发生有关.

    中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体积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前列腺素E2介导的EP4受体通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损伤的研究

    彭小婕张昌越周代超吕志武...
    78-83,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前列腺素E2 介导的EP4受体通路(PGE2/EP4信号通路)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黏膜损伤,但其调节内质网应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 探索PGE2/EP4信号通路调控内质网应激在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首先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和PCR技术检测EP4的表达水平,再将 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SS)、前列腺素处理组(DSS + PGE2)、吲哚美辛处理组(DSS +吲哚美辛)和正常对照组(正常饮用水),前三组通过自由饮用 5%DSS构建小鼠UC模型.观察和记录 4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评估经过PGE2 处理后小鼠结肠标本中EP4和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 78)水平及其是否影响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通过siRNA转染HCT116细胞下调β-arrestin1的表达,再用PGE2 处理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RP78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模型上皮细胞的EP4水平下降(P<0.05).四组实验中,PGE2 处理组小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UC疾病活动指数下降(P<0.05),EP4表达水平、肠上皮细胞增殖水平升高(P<0.05).GRP78蛋白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结肠黏膜中表达升高,给予PGE2后水平下降(P<0.05).细胞实验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进一步沉默β-arrestin1表达后,GRP78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PGE2/EP4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减轻UC肠道炎症反应,起到抑制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其增殖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内质网应激PGE2/EP4信号通路炎症黏膜损伤

    大鼠过度使用性肌腱病损伤的多模态特征分析

    刘杨晓雪赵天舒周明张攻孜...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过度使用性肌腱病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其特征尚不明确,动物实验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和特点.目的 从行为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分析过度使用导致的大鼠肌腱损伤特征.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每组 8只.损伤组利用跑台构建大鼠过度使用性跟腱病模型,跑步方案为 10°倾斜角上坡、17 m/min、运动频率 1 h/d,5 d/周,持续 8周;正常组大鼠笼中饲养,自由活动.跑台训练 8周后采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高频超声活体观察跟腱周围炎症水肿浸润情况,病理染色观察肌腱组织学改变,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大鼠支撑相缩短(P<0.001),步长缩短(P=0.03),足印面积减小(P<0.001),摆动速度增加(P<0.001).超声图像显示,损伤组跟腱周围存在炎症和水肿浸润的低回声.病理染色显示,损伤组肌腱细胞形态改变,局部可见胶原纤维破坏、血管异常聚集和蛋白聚糖沉积.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Bonar评分增加(P<0.001)、血清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3);损伤组TGF-β1表达水平存在高于正常组的差异趋势(P=0.09).结论 过度使用导致肌腱组织病理结构改变,表现为肌腱周围炎症水肿浸润和步态异常,炎症细胞因子和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上调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度使用性肌腱病行为学超声影像学病理学运动损伤

    军事作业环境下应激性失眠的研究现状及防治分析

    王亮田楚娇李绍旦赵云山...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状态,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应激性失眠属于急性失眠范畴,多由各种应激因素刺激引起,常伴有睡眠质量下降、夜间易醒等临床表现.面对战争和(或)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多重考验,军人容易发生应激性失眠.某学者调查的部队官兵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 37.99%,已严重影响官兵身心健康和军事效能.目前,军事医学睡眠研究中应激性失眠的相关研究报道和文献综述较少.了解应激性失眠的研究现状和如何有效防治各种应激因素下导致的军人应激性失眠是当前军事医学睡眠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军事作业环境下应激性失眠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预防和治疗等做一综述,为军人应激性失眠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促进军事医学睡眠领域的发展.

    军事作业环境应激失眠睡眠障碍军人

    机械灌注技术在脑组织缺血保护中的应用及展望

    宋翔宇贾志博崔梦一陈蕾佳...
    96-99,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灌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肝、肺、肾和脑等器官的保护,在脑组织保护方面主要用于心脏血管相关手术、失血、栓塞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损伤的辅助治疗.机械灌注技术能够及时恢复缺血性脑组织血供或提供低温环境降低脑组织代谢,可以减少脑组织神经元以及脑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破坏,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脑组织机械灌注方式种类多样,哪种可作为最佳脑组织保护策略仍未达成有效共识,但并不影响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机械灌注技术对组织器官和生命整体的保护具有巨大潜力,未来希望创建更好的脑机械灌注技术平台,以应对各种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同时,也可将其应用于各种严重创伤引起的血液循环停滞致脑组织损伤患者,在更大程度上救治当前常规治疗方案无法救治的脑组织损伤病患.

    机械灌注技术脑血管损伤脑缺氧缺血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机制及其在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高丹张信信韩骅晏贤春...
    100-10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在功能上互相影响.VECs可通过直接(Notch信号通路)或间接(细胞因子、外泌体)方式调控VSMCs表型转变,以应对缺氧、炎症或异常机械力等刺激并维持血管稳态,该过程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动脉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VECs调控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动脉血管疾病表型转变血管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