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S-TLIF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安博琛任博文刘义灏刘庆祖...
    1011-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后出现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翻修治疗是目前脊柱外科医师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关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PELD术后RLDH的临床研究甚少.目的 比较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 1月—2020年 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PELD术后R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MIS-TLIF 30例(MIS-TLIF组),行PLIF 31例(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 1个月、术后 6个月和术后 1年的随访中,MIS-TLIF组的腰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PLIF组(术后 1个月:2.2±0.7 vs 3.1±0.8,P<0.001;术后 6个月:2.0±0.7 vs 2.5±0.7,P=0.007;术后 1年:1.7±0.7 vs 2.3±0.7,P=0.001).此外,MIS-TLIF组的术中出血量[M(IQR):105(60~257)mL vs 170(75~360)mL,P=0.022]和术后住院时间[(4.2±1.8)d vs(5.3±1.9)d,P=0.024]也显著低于PLIF组.在功能评估上,MIS-TLIF组在术后 6个月和术后 1年的JOA功能评分显著优于PLIF组(术后 6个月:18.0±1.7 vs 16.6±1.3,P=0.001;术后 1年:20.6±2.3 vs 19.0±1.7,P=0.002).同时,MIS-TLIF组在术后 1个月、术后 6个月和术后 1年的ODI评分也显著低于PLIF组(术后 1个月:18.0±2.1 vs 19.3±1.6,P=0.008;术后6个月:13.4±3.1 vs 15.1±2.0,P=0.015;术后 1年:8.9±3.4 vs 11.2±2.7,P=0.005).结论 MIS-TLIF治疗PELD术后RLDH具有医源性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更快等优点,且早期临床效果优于传统PLI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性脊柱融合术临床疗效围术期成人

    普拉替尼治疗伴有RET融合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王安李涛高铭盛舒...
    1017-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转染重排(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RET)基因融合发生率为 1.4%~2.5%,普拉替尼(Pralsetinib)是国内第一个获批上市的高选择性RET抑制剂,疗效显著,但其应用缺乏真实世界的数据验证.目的 探讨特异性抑制剂普拉替尼治疗伴有RET基因阳性(RET+)的NSCLC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39例 2017年 3月—2022年 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普拉替尼治疗的RET基因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普拉替尼应用于一线、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至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和药物安全性.结果 在 39例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女性 24例(61.5%),中位年龄 59(范围:34~81)岁,26例(66.7%)为一线治疗,13例(33.3%)为二线及以上治疗,13例(33.3%)患者在用药时已有颅内转移瘤.普拉替尼一线治疗的患者,DCR为 88.5%,ORR为 50.0%,中位TTF为 11.7个月,中位PFS为 11.7个月.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DCR为 76.9%,ORR为 23.1%,中位TTF为 8.2个月,中位PFS为 9.0个月.13例伴有颅脑转移的患者,颅内DCR为 84.6%,ORR为 46.2%.32例(82.1%)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红蛋白减少(13例,33.3%)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2例,30.8%).5例发生感染性肺炎,为 3~4级不良反应.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而引起的死亡.结论 特异性抑制剂普拉替尼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ET+NSCLC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持久反应,特别是对颅内病变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安全性良好,但需要重视和识别与普拉替尼相关的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普拉替尼RET融合突变疗效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

    SYNTAX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周伯宁张昕宿永康焦阳...
    1025-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SYNTAX评分可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率.但SYNTAX评分与ISR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SYNTAXISR评分对PCI成功再血管化治疗的ISR人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 2016年 12月—2020年 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介入中心PCI再血管化治疗的ISR患者,随访至 2023年12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SYNTAXISR评分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关系.对SYNTAXISR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风险组之间的差异.通过亚组分析,探究不同亚组中SYNTAXISR评分与MACEs的相关性.通过时间依赖ROC曲线评估SYNTAX ISR评分对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选患者 356例,平均年龄(63.61±9.82)岁,女性 68例(19.10%),49例失访,随访率为 86.3%.依据指南推荐的SYNTAX评分切点值(≤22分、23~32分、≥33分),将受试者分为 3组.随着SYNTAXISR评分的增加,MACEs的发生率增加.高SYNTAXISR评分组肌钙蛋白T和脑利钠肽水平更高,Mehran分型更易表现为闭塞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SYNTAXISR评分与MACEs的发生独立关联(HR=1.039,P<0.001).高危患者组(SYNTAXISR评分≥33分)MACEs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23分≤SYNTAXISR评分≤32分,P<0.05)或低危组(SYNTAXISR评分≤22分,P<0.001).亚组分析进一步证明SYNTAXISR评分与MACEs的相关性稳定且显著.时间依赖的ROC曲线显示,在随访的 6年中,AUC值分别为 0.636、0.620、0.648、0.601、0.635和 0.619.结论 SYNTAX评分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A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YNTAXISR评分在预测MACEs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SYNTAX评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

    陆军部队官兵腰痛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马阳光施翌贾明盛张域开...
    1033-1039,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腰痛是陆军部队官兵常见的军事训练性损伤,也是导致我军和平时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因素.目的 调查陆军部队官兵腰痛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24年 2-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陆军部队官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腰痛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945名陆军部队官兵腰痛发生率为 38.66%(752/1 9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军龄、睡眠时间、吸烟、焦虑情绪、久坐以及训练工作中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走动、长时间弯腰、搬运或背负>5 kg重物、涉及寒冷凉风或明显气温变化、常做短时间但需最大力气动作和常行拉伸放松活动与腰痛独立关联(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腰痛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 0.774(95%CI:0.743~0.816),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一致性较好(P>0.05).决策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阈值为 13%~83%时,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陆军部队官兵腰痛患病率较高,且发病受到军龄、睡眠时间、焦虑情绪和久坐等因素影响,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临床适用性.

    军人腰痛风险模型预测

    间歇性肾门阻断减轻糖尿病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韩晓曼陈健文王雷王力...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合并糖尿病的肾肿瘤患者在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后慢性肾病发病率高,临床缺乏有效预防及干预手段.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梯度下合并糖尿病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的影响,并分析间歇性肾门阻断减轻糖尿病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1)雄性C57BL/6J糖尿病小鼠和普通小鼠各 36只,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 5个单侧肾IR损伤组(IR-15 min组、IR-20 min组、IR-25 min组、IR-30 min组、IR-35 min组),每组小鼠 6只,再灌注 24h后通过功能学、组织学、免疫学等方法评估急性肾损伤、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水平,分析不同缺血时间下糖尿病对小鼠肾IR损伤的影响.(2)雄性C57BL/6J糖尿病小鼠 18只,随机分为持续肾门阻断组(30 min)、间歇性肾门阻断组(在 30 min缺血过程中给予 5 min开放血流,周期为 15 min-5 min-15 min)和假手术组,每组小鼠 6只,再灌注 24h后评估急性肾损伤、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水平.结果(1)缺血时间为 15 min时,糖尿病小鼠与普通小鼠术后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肾功能损伤、病理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缺血时间为 20 min和 25 min时,糖尿病小鼠的各项肾功能损伤、病理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指标均高于普通小鼠;缺血时间为 30 min和 35 min时,糖尿病小鼠与普通小鼠术后肾功能损伤和病理损伤均为重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比持续性肾门阻断组,间歇性肾门阻断组术后 24h血肌酐水平(P<0.001)、急性肾小管坏死评分(P<0.001)、免疫组化NGAL半定量评分(P<0.001)、TUNEL凋亡评分(P<0.001)、丙二醛水平(P<0.01)和恢复过氧化氢酶活力(P<0.001)降低.结论 缺血时间较短时,合并糖尿病不加重小鼠肾IR后急性肾损伤;缺血时间超过 20 min后,合并糖尿病加重了小鼠肾IR后急性损伤.间歇性肾门阻断可大幅减轻糖尿病小鼠IR后急性肾损伤,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发生,提示间歇性肾门阻断可能是肾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NSS中减轻外科缺血性肾损伤的有效手段.

    肾损伤糖尿病缺血再灌注间歇性肾门阻断氧化应激

    抑制Gprc6a基因对染氟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生成功能的影响

    赵雨欣赵嘉乐陈邬锦李秀梅...
    1048-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氟化物从多种途径诱导异常成骨细胞活化,促进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过量氟会降低睾丸间质细胞中睾酮的产生,睾丸间质细胞中表达的骨钙素特异性受体Gprc6a与骨钙素结合能够调节睾酮的生物合成.目的 探究Gprc6a基因对NaF干预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常小鼠睾丸间质TM3细胞系和Gprc6a-/-TM3细胞系,分为TM3组、Gprc6a-/-TM3组、TM3(NaF)组、Gprc6a-/-TM3(NaF)组、TM3(NaF)+OCN组、Gprc6a-/-TM3(NaF)+OCN组,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并在干预 48h时,以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荧光定量PCR检测Creb、Star、Cyp11a1和3β-HSD基因转录的表达,酶联免疫检测细胞分泌睾酮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显示Gprc6a-/-TM3各实验组较TM3相应各组细胞活性减弱(P<0.05),TM3(NaF)+OCN和Gprc6a-/-TM3(NaF)+OCN组细胞较TM3(NaF)组细胞活性增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Gprc6a抑制仅影响TM3细胞增殖数量,不影响细胞形态,单一NaF刺激后,Gprc6a-/-TM3细胞更易脱壁,部分细胞回缩明显;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显示,与TM3(NaF)组相比,Gprc6a-/-TM3(NaF)组Creb、Star、Cyp11a1基因表达下调(P=0.032);与TM3(NaF)+OCN组相比,Gprc6a-/-TM3(NaF)+OCN组Creb、Star、Cyp11a1、3β-HSD基因表达下调(P=0.029);与Gprc6a-/-TM3(NaF)组相比,Gprc6a-/-TM3(NaF)+OCN组Star、Cyp11a1、3β-HSD基因表达上调(P=0.012);加入OCN干预后,原本被抑制的Gprc6a基因表达上调(P=0.010).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分泌睾酮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培养时,Gprc6a-/-TM3组睾酮量分泌少于TM3组(P=0.004);NaF刺激后,各组细胞睾酮分泌量减少(P=0.001);NaF+OCN刺激,TM3组睾酮分泌量回升(P=0.003);Gprc6a-/-TM3细胞与同种刺激的TM3组细胞相比睾酮分泌量降低(P=0.007).结论 抑制Gprc6a基因会促进过量氟诱导的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生成减少;Gprc6a参与过量氟-骨钙素对睾丸间质细胞生成睾酮的调控.

    Gprc6a氟化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骨钙素氟中毒

    绒毛组织中FMR1、IL-10、IFNG、HLA-G的表达与早期稽留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白娇娇于浩天
    1054-1060,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早期稽留流产是妊娠中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基因表达异常可能起关键作用.目的 检测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和正常人工流产者绒毛组织中FMR1、HLA-G、IFNG、IL-1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早期稽留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22年 7月—2023年 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诊治的 26例早期稽留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同期 25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的FMR1、HLA-G、IFNG、IL-10 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方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FMR1、HLA-G、IFNG、IL-10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年龄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R1、HLA-G、IFNG、IL-10蛋白均表达于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胞质中,FMRP、IFNG在绒毛内胚外中胚层也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绒毛组织中FMR1、HLA-G、IL-10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绒毛组织中IFNG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IQR):0.56(0.28~1.00)vs 1.11(0.59~2.29),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绒毛组织中FMRP、HLA-G、IL-10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IQR):0.32(0.22~0.47)vs 0.64(0.52~0.81),P=0.001;M(IQR):0.35(0.21~0.52)vs 0.75(0.66~1.37),P<0.001;0.34±0.17 vs 0.67±0.09,P<0.001],IFNG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74±0.12 vs 0.33±0.1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MRP、HLA-G、IL-10蛋白表达降低,IFNG蛋白表达升高,可能与早期稽留流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FMRP与IFNG呈负相关,与IL-10蛋白呈正相关;HLA-G与IL-10呈正相关,与IFNG蛋白呈负相关;IFNG与IL-10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绒毛组织中的FMR1、HLA-G、IL-10、IFNG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引发早期稽留流产.

    稽留流产滋养细胞病原学FMR1FMRP免疫因子

    紫外线预处理后的核黄素对淋巴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的影响

    陈兴慧葛霜黄远帅杨璐...
    1061-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核黄素作为一种机体必需的维生素,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经紫外线照射预处理后的核黄素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 研究经紫外线预处理后的核黄素对淋巴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的影响,为核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在体外将紫外线预处理后的核黄素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探究预处理核黄素浓度(0、50、100、200、400 μmol/L)、处理细胞浓度(2.5×106/mL、5.0×106/mL、1×107/mL)和预处理核黄素保存时间(1 d、3 d、7 d)对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将不同浓度预处理核黄素(0、25、50、75、100、150、200 μmol/L)与淋巴细胞CD4+T、CD8+T细胞共培养 24 h,CCK-8增殖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预处理核黄素(0、10、50、200、400 μmol/L)处理后CD4+T、CD8+T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观察这两种细胞对处理的耐受性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紫外线预处理后的核黄素能够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且凋亡率与预处理核黄素浓度呈正相关(P<0.01),与处理细胞浓度(P<0.01)和预处理核黄素保存时间(P<0.05)呈负相关.当预处理核黄素浓度≤50 μmol/L时,CD4+T、CD8+T细胞活力基本不受影响;预处理核黄素浓度>50 μmol/L时,细胞活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5).预处理核黄素浓度相同时,CD8+T细胞凋亡率低于CD4+T细胞(P<0.01).结论 紫外线预处理后的核黄素能够诱导淋巴细胞凋亡、降低CD4+T和CD8+T细胞活力,且CD8+T细胞对处理的耐受性强于CD4+T细胞.

    核黄素紫外线淋巴细胞细胞凋亡免疫调节

    重症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康复治疗病例报告1例并文献复习

    谢惠敏王娜王宁李军...
    1067-1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又称"心形梗死",在临床中发病率低,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全程的康复训练对重症BM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例重症BMMI患者进行早期、全程、综合的康复训练,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构音及吞咽训练、呼吸训练、躯干及肢体活动训练等.随访患者至发病后 4.5个月,并进行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个人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改良Rankin)和膈肌超声评估.结果 该例重症BMMI患者从康复中获益很大,NIHSS评分降低了 15分,改良Barthel评分提高了 68分,MRS评分降低了 3分.膈肌超声提示:治疗前后膈肌增厚比由 20%提升至 68%,膈肌移动度由 21.6 mm提升至 28.8 mm.截至随访日期,患者已可以独立坐位并少量辅助下站立.结论 早期、全程、综合的康复训练可能对重症BMMI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脑梗死康复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心形梗死Y形梗死

    肺腺癌伴EGFR和KIF5B-MET共突变1例并文献复习

    徐凯文董周寰朱凤伟陈雷...
    1072-1074,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检测肺癌患者的分子改变以指导临床靶向治疗已成为主流趋势.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51岁,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测诊断为肺腺癌,临床TNM分期T1bN0M0,二代测序检测EGFR(L858R)和KIF5B-MET罕见基因融合双突变.患者行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右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和放化疗.随访至今患者预后良好.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和疾病转归,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突变形式和相关治疗靶点.早期肺癌根治术治疗效果良好,二代测序对于发现患者罕见突变和寻找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肺癌EGFR突变KIF5B-MET融合二代测序分子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