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心衰患者的远程疾病管理计划有效性评价:一项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

    段永杰钟琴饶宠佑李宗任...
    213-22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中,心力衰竭患者门诊复查受阻,而针对心衰患者运用体外远程监护设备进行疾病管理的有效性尚无定论.目的 探究远程监护疾病管理计划是否非劣效于传统门诊复查.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采取非劣效性设计,招募 2021年 3月—2023年 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随机分配至远程监护组或门诊随访组.干预持续 6个月,在第 3个月和第 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患者数据.门诊随诊组接受常规门诊复查干预,远程监护组在降低门诊复查频率的同时接受远程监护管理.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因心血管意外住院或全因死亡损失天数百分比,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的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生活质量(MLHFQ评分)和依从性.结果 招募 113例患者(远程监护组 57例,门诊随访组 56例),97例完成随访.干预后 3个月、6个月,远程监护组与门诊随访组受试者因心血管意外住院或全因死亡损失天数百分比在非劣性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非劣效性检验P<0.05).两组MLHFQ评分均较基线期下降,且远程监护组评分显著低于门诊随访组(P<0.05).两组平均NT-proBNP均较基线期显著下降(P<0.05),远程监护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门诊随访组(P=0.022).在远程监护组中,远程监护系统使用率为 76.92%;门诊随访组中,48例患者(85.71%)按要求完成了门诊复查.结论 本研究中对心衰患者实施的远程监护疾病管理计划在减少因心血管意外住院或全因死亡损失天数百分比的效果上不劣于传统门诊复查;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的NT-proBNP和生活质量水平.

    心力衰竭疾病管理远程监护随机对照试验非劣效性

    基于机器学习的创伤伤员检伤分类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张睿智罗瑞虹卢志林李春平...
    223-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创伤现场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是现场急救中的关键环节,探索如何更加高效准确地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基于生命体征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并验证创伤伤员检伤分类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创伤数据库 2017-2019年的院前急救创伤伤员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5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创伤伤员检伤分类预测模型并验证.采用准确率、精准度、召回率、F1值和AUC值(ROC曲线下面积)进行结果评价,使用ROC曲线进行可视化,并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创伤数据集中对最优模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共选取伤员数据 24 948例,基于ISS分级标准分为轻伤 9 496例,中等伤9 532例,重伤 5 496例,危重伤 424例.ROC曲线分析显示,相较于其他四种模型,GBDT算法预测上述ISS分级的效能最好,准确率为 82.63%,精确度为 68.21%,召回率为 60.92%,F1值为 61.91%,AUC为 90.38%.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创伤数据集中验证GBDT模型,准确率为83.15%,精确度为77.38%,召回率为59.89%,F1值为55.26%,AUC为90.38%.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组检伤分类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未来可应用于创伤伤员现场检伤分类辅助决策.

    创伤机器学习检伤分类预测模型急救医学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单用及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中期肝癌的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比较

    王沫萱程家敏千年松
    230-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的常用手段,然而关于TACE与TACE-TKI对中期HCC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差异的临床研究仍缺乏.目的 比较TACE与TACE-TKI(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治疗中期HCC的短期肝功能变化、并发症、生存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其关联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 6月—2023年 1月规律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科的中期HCC患者 149例,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TACE组和TACE-TKI组,研究随访至 2023年 6月,对首次TACE治疗前、治疗后 48 h、治疗后 2个月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9例患者中,TACE组 97例,TACE-TKI组 52例(索拉非尼组 27例,仑伐替尼组25例).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8 h TACE-TKI组肝功能不全占比高于TACE组(42.3%vs 21.6%,P=0.008);白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较术前升高(P<0.05),而血小板、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2个月TACE-TKI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TACE组(19.1 μmol/L vs 14.4 μ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E-TKI组的术后并发症占比高于TACE组(30.7%vs 15.5%,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 6.08年,TACE组PFS优于TACE-TKI组(47个月vs 32个月,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647 ng/mL(HR=0.570,95%CI:0.357~0.909,P=0.018)、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 μ/L(HR=0.527,95%CI:0.319~0.872,P=0.013)、凝血酶原活动度≤93%(HR=0.507,95%CI:0.310~0.832,P=0.007)、TACE次数>2次(HR=2.104,95%CI:1.359~3.259,P=0.001)、单用TACE治疗方案(HR=0.598,95%CI:0.380~0.942,P=0.027)患者的PFS更长.结论 相比于TACE,TACE-TKI治疗中期肝细胞癌时,发生肝功能不全和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对于接受TACE或TACE-TKI治疗的中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647 ng/mL、TACE次数≤2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 μ/L、凝血酶原活动度>93%、使用TACE-TKI方案在一定范围内与更差的PFS存在相关性.

    中期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索拉非尼仑伐替尼肝功能术后并发症

    康替唑胺与利奈唑胺对70岁以上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比较

    那鹏刘婷婷袁亚平吴炯熇...
    239-24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康替唑胺作为抗革兰阳性菌的新型药物,其疗效不劣于利奈唑胺,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较利奈唑胺更低,但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领域应用尚少.目的 比较康替唑胺治疗利奈唑胺对高龄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severe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SHAP)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2021年 1月 1日—2023年 2月 15日发生SHAP、年龄≥70岁且在院内接受康替唑胺(800 mg,口服,1次/12 h)或利奈唑胺(600 mg,静滴或口服,1次/12 h)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 358例患者.康替唑胺组 111例,年龄(92.91±6.93)岁,男性占 88.3%(98/111);利奈唑胺组 247例,年龄(92.19±6.92)岁,男性占 91.9%(227/2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替唑胺组与利奈唑胺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5.0%(61/111)和 61.1%(151/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一般及临床基线指标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康替唑胺组与利奈唑胺组各 36例患者,两组间临床有效率(61.1%vs 69.4%,P=0.458)、微生物清除率(22.2%vs 27.8%,P=0.2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康替唑胺组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奈唑胺组(50.0%vs 80.6%,P=0.006);康替唑胺组和利奈唑胺组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 41.7%和 61.1%,红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 50.0%和 61.1%,乳酸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44.1%和 54.3%,乳酸酸中毒发生率分别为 29.4%和 34.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替唑胺治疗高龄SHAP的疗效与利奈唑胺相当,但其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奈唑胺.

    康替唑胺利奈唑胺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血小板下降药物不良反应

    胸骨正中劈开入路心脏术后并发胸部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陈东升刘建超冯泽坤李双磊...
    245-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胸骨正中劈开术是开胸心脏手术的常规入路,经此入路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可并发胸部切口感染(sternal wound infection,SWI),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目的 探索SWI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并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 1月—2021年 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通过胸骨正中劈开入路行开胸心脏手术患者,筛选发生SWI的病例,并进行 1∶4倾向性匹配.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和LASSO回归筛选与SWI发生有关的特征指标,综合专家意见后进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471例患者中 61例在开胸手术后 180 d内发生SWI,发病率为 1.11%,其中 44例为浅表胸骨切口感染,17例为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病例组男 21例,女 40例,中位年龄 61岁;对照组男 110例,女 134例,中位年龄 59岁.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HR(95%CI):1.07(1.00~1.14),P=0.038]、糖尿病[HR(95%CI):1.87(1.01~3.46),P=0.046]、心肌梗死[HR(95%CI):2.25(1.19~4.26),P=0.013]是SW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于解放军总医院病例数据,本研究发现SW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高体质量指数和心肌梗死.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破坏伤口愈合过程、损害组织修复和皮肤屏障完整性以及降低对细菌的抵抗力影响SWI的发生.

    胸部切口感染伤口愈合危险因素前正中胸骨劈开术心脏手术

    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感染后30d内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安全性的队列研究

    赵旭东于志远马超周思欣...
    252-255,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是否需要长时间推迟限期手术,目前意见不统一.目的 探讨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 30d内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分析 2022年 11月 1日—2023年 1月 16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结果 感染组胃肠道肿瘤患者 81例,对照组胃肠道肿瘤患者 131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日、淋巴结检出数目、疫苗接种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2/81)vs 16.8%(22/131),P=0.703]和并发症严重程度[Clavien-Dindo分级(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2.5%、9.9%、4.9%和 2.5%vs 3.8%、9.9%、7.6%和 0.8%,P=0.721]等方面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的 30d内(术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转阴)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是安全的.

    新冠病毒感染胃癌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手术并发症

    大理州乙肝疫苗接种和乙肝病毒流行现状分析

    刘彦君赵红梅杨晓炜谢潇潇...
    256-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种公共卫生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云南省于2016-2020年开展了乙肝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V surface antibody,HBsAb)监测工作,大理州作为调查现场参与其中.目的 了解大理州HBV感染和HBsAb阳性率的关联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 2016-2020年对大理州 6个年龄组的 18 904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HBsAg、HBs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V core antibody,HBcAb).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分析 HBV感染率和HBsAb阳性率的关联因素.结果 大理州标化HBV感染率为 33.88%,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24.42%,及时接种率为 16.37%,全程接种率为 23.90%,标化HBsAg、HBsAb和HBcAb阳性率分别为 2.32%、39.95%和 18.57%.GLMM分析显示,男性感染风险低于女性,OR值为 0.889(95%CI:0.811~0.974).相比 0~1岁组,≥60岁年龄组感染率更高(且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OR值为 9.223(95%CI:5.440~15.636).及时接种人群和全程接种人群感染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和未全程接种人群,OR值分别为 0.670(95%CI:0.514~0.875)和 0.072(95%CI:0.055~0.094).男性 HBsAb阳性率高于女性,OR值为0.922(95%CI:0.862~0.987).相比 0~1岁组,12~18岁年龄组HBsAb阳性率更低(且为所有年龄组中最低),OR值为0.032(95%CI:0.026~0.040).全程接种人群HBsAb阳性率高于未全程接种人群,OR值为 1.161(95%CI:1.391~1.872).结论 大理州HBsAg阳性率低于流行水平,但青少年和成人HBsAb阳性率较低,应做好基础免疫和查漏补种,提高全人群免疫水平.

    乙型肝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乙肝感染影响因素乙肝表面抗体流行病学

    山柰酚通过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减轻1型糖尿病小鼠肾损伤

    王超魏翠婷李润佟琰...
    2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全身性的氧化应激和低度炎症状态.山柰酚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出众的抗炎和抗氧化的能力,可能会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目的 研究山柰酚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8只 6~8周龄FVB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山柰酚灌胃组,每组 6只,并通过对模型组和山柰酚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 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治疗组灌胃山柰酚[70 mg/(kg·d)],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对照溶剂CMC-Na,16周后处死小鼠.病理染色观察小鼠肾病理损伤;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肾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体外建立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模型,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山柰酚对HK2的活性影响,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氧生成;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K2内炎症因子mRNA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以及炎症激活通路蛋白p38的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经过灌胃山柰酚治疗后,肾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小球系膜增生减少,足突融合减少;肾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转录水平降低(P<0.01);NADPH氧化酶 4表达降低(P<0.01);肾内炎性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肾炎症微环境得到改善.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山柰酚能够抑制高糖诱导下HK2的活性氧产生,改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酶的表达(P<0.05);降低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P<0.01),且降低了p38的磷酸化(P<0.05).结论 山柰酚可能通过HO-1/p38通路减轻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加相关氧化还原酶的表达,进而减轻糖尿病导致的肾损伤,保护肾功能.

    山柰酚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炎症HO-1/p38通路糖尿病肾病

    E6AP通过调节糖酵解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高兢望曹博徐其轩赵瑞阳...
    270-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远处转移是胃癌患者的主要死因,探索胃癌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诊断及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E3泛素连接酶E6相关蛋白(E3 ubiquitin ligase E6-associated protein,E6AP)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有氧糖酵解能力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6AP的表达情况;分析E6AP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E6AP在胃癌细胞系及胃正常黏膜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检测HK2、ENO1等糖酵解相关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 5-Ethynyl-2'-deoxyuridine(EdU)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E6AP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用糖酵解相关检测指标反映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能力.结果 E6A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及糖酵解相关实验结果显示,与NC-E6AP组比较,sh-E6AP组胃癌细胞乳酸水平、丙酮酸水平、ATP水平及葡萄糖摄取率均降低(P<0.05).EdU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h-E6AP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低于NC-E6AP组细胞(P<0.05).结论 E6AP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E6AP通过增强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提升其增殖和迁移能力.E6AP或可成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胃癌E3泛素连接酶E6相关蛋白细胞增殖细胞迁移有氧糖酵解

    人原代单核细胞经地塞米松刺激后的吞噬功能及转录组变化研究

    程莉曹腾宇刘蓓高泓浩...
    27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高剂量的地塞米松常用于抑制炎症,血清可溶性VSIG4(sVSIG4)可作为评估巨噬细胞活化的标志物用于诊断HLH.目的 探究地塞米松刺激人原代单核细胞高表达VSIG4后的吞噬功能及基因转录表达变化,并筛选关键表达基因和通路.方法 体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磁珠分选法阳选出CD14+单核细胞,加入地塞米松刺激,使用qPC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VSIG4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sVSIG4的表达,在地塞米松刺激VSIG4表达的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利用RNA-seq对地塞米松刺激前后的人原代单核细胞差异基因进行测序,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质互作分析,通过节点分析找到hub基因和关键信号通路.结果 体外地塞米松刺激单核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促进VSIG4表达上调(P<0.01),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塞米松刺激的单核细胞过表达VSIG4会发生胞外段剪切生成sVSIG4;地塞米松刺激的VSIG4+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增强(P<0.01).RNA-seq差异分析中,共有 49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 159个,下调 332个;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EB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嘧啶代谢、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吞噬小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Ⅰ型糖尿病、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P<0.05);从PPI网络确定了 20个hub基因.结论 体外地塞米松刺激人原代单核细胞可以促进VSIG4表达上调,同时生成sVSIG4,VSIG4+单核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吞噬功能.转录组分析提示部分炎症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可能与VSIG4的表达调控和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地塞米松VSIG4单核细胞转录组测序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