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评估: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

    赵健王岳鹏侯禹马旺田...
    571-57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常并发,二者共患可加剧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代谢病正在兴起,但其临床研究比较缺乏.目的 分析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对 T2DM和NAFLD共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的事后分析,选取 2015年 10月—2018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的T2DM合并NAFLD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1∶1分配至UC-MSC组和安慰剂组.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抵抗水平、肝超声结果、肝纤维化程度、部分脂质代谢和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UC-MSC组男 22例,女 11例,平均年龄(51.36±8.85)岁;安慰剂组男性 22例,女性 10例,平均年龄(50.47±8.42)岁;两组性别、年龄及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 9周后,UC-MSC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7.46±1.79)mmol/L vs(8.33±1.80)mmol/L,P=0.001],并在治疗 9周[(7.46±1.79)mmol/L vs(8.19±1.95)mmol/L,P=0.007]和 20周[(7.51±1.77)mmol/L vs(9.10±2.78)mmol/L,P=0.002]时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7.0%)比例在治疗的第 9周(60.60%vs 28.10%,P=0.008)、第 20周(51.50%vs 25.00%,P=0.028)和第 48周(48.50%vs 12.50%,P=0.002),UC-MSC组患者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在第 20周,UC-MSC组在肝超声检查结果上呈现出改善的患者比例高于安慰剂组(45.45%vs 18.75%,P=0.021).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显示,UC-MSC组在第 9周和第 48周的葡萄糖输注率较基线有所提高,并在第 48周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77±1.70)mg/(min·kg)vs(3.57±1.76)mg/(min·kg),P=0.007].UC-MSC组在治疗过程中三酰甘油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持续优于基线水平,总胆固醇在第 9周和第 48周均显著低于基线,丙氨酸转移酶在第 20周显著降低,而天冬氨酸转移酶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UC-MSC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脂肪肝表现及脂质代谢状况.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流感病毒性脓毒症早期筛查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王乐霄车霄黄锐徐哲...
    578-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流感病毒性脓毒症患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短期内可出现病情快速进展,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后预测,目前缺少PLR在流感病毒性脓毒症中的研究.目的 探讨PLR在流感病毒性脓毒症早期筛查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月—2023年 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流感患者 109例,分为流感普通组(59例)和流感病毒性脓毒症组(50例),分析PLR对流感病毒性脓毒症发生的预测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流感病毒性脓毒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PaO2/FiO2 低于流感普通组,年龄、PLR、D-二聚体显著高于流感普通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是流感病毒性脓毒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10,95%CI:1.002~1.018,P<0.05),ROC曲线显示PLR预测流感病毒性脓毒症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55),敏感度最高(0.820),最佳截断值为 123.79.脓毒症患者治疗 5d后高PLR组(≥123.79)较低PLR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M(IQR):13.50(8.75~19.75)d vs 8.00(7.00~10.00)d,P=0.016],死亡率更高(28.57%vs 4.00%,P=0.047).结论 PLR是流感病毒性脓毒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治疗后高PLR的脓毒症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PLR可用于流感病毒性脓毒症的早期筛查及预后判断.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流感病毒脓毒症早期筛查预后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病例系列研究

    刘欣婷敦硕陈娜陈健...
    584-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TSC2/PKD1 contiguous deletion syndrome,PKDTS)是TSC2 与PKD1 基因缺失导致的疾病,国内鲜有报道.目的 总结5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3年于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就诊的4例PKDTS患儿以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1例PKDTS患儿病例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分别利用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5例PKDTS患者均以癫痫起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包括皮肤色素脱失斑、颅内结节、多囊肾、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兼具结节性硬化(TSC)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表型.雷帕霉素可以辅助控制TSC相关癫痫发作;严重肾囊肿患者需要穿刺抽液+药物凝固治疗来缓解症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5例患儿分别存在TSC2/PKD1基因不同大小和区域的缺失:病例 1,chr16:2131595-2264778区域存在 133.18 kb的缺失;病例 2,TSC2基因 31~42号外显子和PKD1基因 30~46号外显子缺失,长度 17.64 kb;病例 3,chr16:g.2114201-2185990区域存在缺失,长度为 71.789 kb;病例 4,chr16:2125441-2176668区域缺失拷贝数 51.22 kb;病例 5,16p13.3(16:2099825-2151077)区域缺失,覆盖 51.25 kb.结论 本研究发现TSC2/PKD1缺失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明确关联.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早期精准诊断PKDTS并进行干预,雷帕霉素联合抗癫痫发作药物可较好控制TSC相关癫痫.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全基因组测序癫痫多囊肾结节性硬化

    基于惯性聚焦微流控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刘云默潘隆盛张宇何鹏...
    590-595,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基于惯性聚焦微流控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目的 探索惯性聚焦微流控技术对外周血中脑胶质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捕获能力及其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2年 12月—2023年 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脑胶质瘤患者 21例,作为病例组;在接受临床干预前,采集患者外周血 4 mL,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另选取健康者 2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 4 mL.每份血液标本都通过惯性聚焦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进行CTCs检测.对检测数据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脑胶质瘤患者中,男性 9例,女性 12例,平均年龄(43.48±14.27)岁;25例健康者中,男性 12例,女性 13例,平均年龄(44.76±11.38)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CTCs检出总数[M(IQR):7(3~19)vs 0(0~1),P<0.001]、混合型CTCs[M(IQR):2(0~16)vs 0(0~0),P<0.001]和间质型CTCs[M(IQR):0(0~5)vs 0(0~0),P=0.001]检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显示,CTCs检出总数、混合型、间质型CTCs检出个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 0.987、0.810、0.702;取病例组CTCs检出计数中位数 11为截断值,将病例组研究对象分为高CTCs计数组和低CTCs计数组,两组的血常规结果、炎性指标、WHO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惯性聚焦微流控技术对于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具有良好的捕获能力,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效排除了炎症细胞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循环肿瘤细胞脑胶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液体活检惯性聚焦

    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术后继发勃起功能障碍的关联因素分析

    王力贾通宇刘凡贾卓...
    596-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术后患者的主要长期并发症之一,其机制不明,探究致伤因素、骨折类型、手术因素与ED的关系对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ED发生的关联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年 1月—2022年 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受伤年龄、受伤原因、Young-Burgess致伤因素分类、Tile分型、是否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是否合并外生殖器损伤、是否合并尿道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手术入路、固定材料共 10个因素与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术后继发ED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 112例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平均年龄(36.55±10.79)岁.112例中 49例(43.75%)术后发生ED.ED组与未发生ED组ISS评分(Z=-3.236,P=0.001)、是否合并耻骨联合分离(χ2=24.200,P<0.001)、是否合并尿道损伤(χ2=22.82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尿道损伤(OR=3.765,P=0.003)、合并耻骨联合分离(OR=8.059,P=0.014)是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术后患者继发ED的独立关联因素.结论 对于男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合并尿道损伤、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是术后康复期继发ED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应联合泌尿外科对ED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勃起功能障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关联因素分析预后创伤

    2型糖尿病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组织学影响的研究

    孟令蕊王雪韩毳刘峰...
    602-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合并 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中多见,超声乳化术后存在较多眼前段并发症,如角膜水肿、干眼症明显加重等,其病理生理改变方面的研究尚不全面.目的 分析 2型糖尿病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层、基质细胞层及内皮细胞层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23年 5-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是否患 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应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IVCM)采集术前以及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全层图像,使用Image J插件Neuron J测量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corneal nerve fiber length,CNFL),计数共聚焦显微镜图像中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主干及分支数目,得出神经纤维密度(corneal nerve fiber density,CNFD)、神经纤维分支密度(corneal nerve fiber branching density,CNBD),计数前基质细胞密度(anterior keratocyte density,AKD)、后基质细胞密度(posterior keratocyte density,PKD)、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及代表炎症指标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数目,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及 3个月角膜各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 27例(32眼),男性 13例,女性 14例,平均年龄(70.34±8.99)岁;对照组 30例(36眼),男性 10例,女性 20例,平均年龄(69.86±7.84)岁,两组性别、年龄及术中超声能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术前CNF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余术前角膜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NFD、CNBD、CNFL在术后 1周及 1个月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多重校正P<0.013),且在术后1周及1个月糖尿病组CNF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NBD、CNF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LC在组别及不同时间点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在术后 1周及 1个月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多重校正P<0.013),且在术后 1周及 1个月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KD、PKD及ECD在术后 1周、1个月及 3个月较术前显著降低(多重校正P<0.013),且在术后 1周及 1个月糖尿病组AK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PKD、EC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神经层及细胞层组织损伤更重,上皮下神经纤维于术后 3个月恢复良好,而基质细胞层和内皮细胞层恢复较慢,前基质细胞层受血糖影响显著.警惕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并发症,适当延长修复角膜用药尤为必要.

    糖尿病超声乳化上皮下神经基质细胞内皮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对高血糖环境诱导人足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王晓晨迟坤杜军霞宋晨雯...
    610-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加,仍有患者在现有治疗中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迫切需要新型治疗靶点.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对高血糖环境诱导人足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足细胞随机分为正常血糖(normal glucose,NG)组(5 mmol/L)以及高血糖(high glucose,HG)24 h组、HG 48 h组、HG 72 h组(30 mmol/L).采用RT-qPCR法检测IGFBP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GFBP2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以此确定后续实验HG处理的最佳时间点.将IGFBP2小干扰RNA转染进入足细胞并分为NG组、阴性对照干预组(NG-NC-siRNA)、IGFBP2敲低siRNA干预组(NG-IGFBP2-siRNA1、NG-IGFBP2-siRNA2、NG-IGFBP2-siRNA3),RT-qPCR检测IGFBP2 mRNA表达水平,选择敲低效率最高的IGFBP2-siRNA用于后续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将足细胞随机分为:(1)NG组和 HG组;(2)NG组和 NG+125 ng/mL rhIGFBP2组;(3)HG组和 HG-IGFBP2-siRNA组.(1)(2)(3)均通过RT-qPCR检测TNF-α和ICAM-1 mRNA表达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和活性氧荧光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随HG处理时间增加,RT-qPCR结果显示IGFBP2、TNF-α和ICAM-1 mRNA水平随时间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GFBP2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水平随时间升高.与NG组比较,RT-qPCR结果显示IGFBP2、TNF-α和ICAM-1均在HG 72 h时mRNA水平最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GFBP2在HG72h时和Cleaved Caspase 3在HG48h时蛋白水平最高(P<0.05),据此选 72h为后续实验诱导时间点.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NG组相比,阴性对照干预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NG-IGFBP2-siRNA2组IGFBP2 mRNA表达水平最低(P<0.05),敲除效率最高,因此选择IGFBP2-siRNA2进行后续实验.与NG组相比较,HG组线粒体膜电位绿/红色荧光强度比值、线粒体超氧化物和活性氧荧光强度以及细胞凋亡率均增强(P<0.05).与NG组相比较,NG+125 ng/mL rhIGFBP2组的TNF-α和ICAM-1 mRNA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绿/红色荧光强度比值、线粒体超氧化物和活性氧荧光强度以及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0.05).与HG组相比较,HG-IGFBP2-siRNA组的TNF-α和ICAM-1 mRNA表达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绿/红色荧光强度比值、线粒体超氧化物和活性氧荧光强度以及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5).结论 敲除IGFBP2后通过减弱高血糖处理下的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降低人足细胞凋亡,因此抑制IGFBP2的表达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糖尿病肾病

    前体破骨细胞和成熟破骨细胞外泌体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

    王中奇于海宽李然陈俊宇...
    618-623,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破骨细胞外泌体参与细胞间通讯,在骨重塑中起重要作用.前体破骨细胞(precursor osteoclast,pOC)外泌体和成熟破骨细胞(mature osteoclast,mOC)外泌体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究前体破骨细胞和成熟破骨细胞外泌体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利用核因子κB配体受体活化因子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成熟.提取pOC和mOC分泌的外泌体,对两种外泌体进行表征.分别用两种外泌体干预原代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并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利用荧光标记观察外泌体摄取情况;使用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RT-qPCR评价两种外泌体对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mOC相较于pOC具有更典型的多核融合结构;两种细胞外泌体粒径均为 100 nm左右,呈圆形盘状,表达外泌体标志性蛋白,均可被原代成骨细胞摄取.mOC外泌体干预组ARS染色钙结节数量与ALP染色深度均高于pOC外泌体干预组(P<0.05);mOC外泌体干预组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高于pOC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成熟破骨细胞外泌体相较于前体破骨细胞外泌体,促成骨细胞分化能力可能更强.

    前体破骨细胞成熟破骨细胞外泌体成骨细胞骨质疏松

    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构建和鉴定

    王胜杰姜得悦秦巧臻江小霞...
    624-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垂体类器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目的 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为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方法 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并在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下逐步发育成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hiPSCs或类器官中Nanog同源框(Nanog homeobox,NANOG)、SIX同源框 1(SIX homeobox 1,SIX1)、配对样同源域 1(paired like homeodomain 1,PITX1)、LIM同源框 3(LIM homeobox 3,LHX3)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中PITX1、LHX3的表达情况.结果 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类器官形状也从规则的球形变为不规则形.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在第 30、40天分别成功表达垂体基板标志物PITX1和LHX3,这标志着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成功构建.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为垂体发育研究、药物开发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模型.

    诱导多能干细胞垂体类器官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抗体技术

    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库的初建

    郑文瑾叶明侠王铭洋孟元光...
    631-637,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卵巢恶性肿瘤异质性导致患者个体治疗效果差异大,经典治疗方案无法实现患者个体化治疗.可靠的卵巢恶性肿瘤体外模型可作为患者"替身"进行研究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结果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 建立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生物库,在基因组学层面验证类器官与对应卵巢癌组织的一致性,探索类器官模型药敏结果预测临床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患者组织来源的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在基质胶三维环境中培养形成类器官.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并对比类器官与对应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的基因组学特征.类器官培养 2~3d后加入化疗单药或联合方案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本研究建立了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生物库,包含来自 113例患者的 122个类器官系,培养成功率达 90.4%.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显示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在基因组学层面与亲本肿瘤组织具有一致性.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药敏结果对临床疗效的预测准确性达 70.7%,敏感度为 75%,特异度为 55.6%.结论 本研究在体外成功建立了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生物库,类器官模型可反映亲本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其药敏结果可反映临床疗效.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库为卵巢恶性肿瘤研究、药物开发、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前模型.

    卵巢恶性肿瘤类器官类器官生物库临床前模型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