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陈香美

月刊

2095-5227

xuebao301@vip.163.com

010-66936767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Chinese Pla Medical Schoo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叶剑英元帅题写刊名。本刊以反映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及驻京部队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和军内外科技信息为目的,介绍医教研最新成果,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本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国内《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刊物摘转的主要刊源。本刊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消耗期刊(K)R10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Z)R102;《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以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个版本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增强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肝细胞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研究

    姚致远赵文超张恭柳俨哲...
    817-823,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肝细胞癌的一线系统治疗方案,临床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疗效预测及识别潜在获益人群.目的 探讨利用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疗效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 2019年 1月—2023年 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接受靶向免疫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191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随诊期间均接受了动态增强MRI检查,根据RECIST 1.1标准评估疗效,达到客观缓解(objective response,OR)视为治疗有效.在治疗前的动态增强MRI图像上勾画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有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包括逻辑回归、K-最近邻、朴素贝叶斯、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XGBoost、随机森林分别构建影像组学预测OR的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评估各模型效能.使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模型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 19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 163例(85.3%),女性患者 28例(14.7%),中位年龄为 55(范围:24~74)岁,整体客观缓解率 30.4%,纳入训练集 133例,验证集58例,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 30.1%和 31.0%.基于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成功构建了 8个机器学习模型,其中K-近邻、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AUC值在 10折交叉验证的训练集中分别达到了 0.826、0.810、0.801,在验证集中分别达到了 0.830、0.836、0.825.生存分析显示上述 3个模型预测治疗有效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肝细胞癌患者靶向免疫治疗的疗效,具有辅助临床决策的潜在应用价值.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秦嘉沛卢迪李涛翟今朝...
    824-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亚型.既往研究已经揭示了肺鳞状细胞癌中多种基因和通路的改变.然而,针对肺鳞状细胞癌的靶向治疗迄今未成功,且治疗方案有限.因此,寻找新的靶点以改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至关重要.目的 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11(histone deacetylase 11,HDAC1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LUS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确诊的LUSC患者,收集LUSC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样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组织中HDAC11表达.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HDAC11表达与LUS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关系.使用GEPIA 2数据库中LUSC资料进一步验证HDAC11基因与生存及预后的联系,并对相关基因和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 77例LUSC患者,病理组织分析发现HDAC11在LUS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至 2022年11月 1日,50例患者死亡,中位OS为 2.4年.高表达HDAC11的LUSC患者中位生存期更短[1.9(95%CI:1.7~3.3)年vs 3.2(95%CI:2.7~4.0)年],Cox回归分析显示HDAC11高表达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关联因素(HR=2.275,95%CI:1.256~4.120,P=0.007).来源于GEPIA 2数据库LUSC病例的生存分析也证实了HDAC11表达与患者OS(HR=1.709,95%CI:1.525~1.956)关联.此外,在GEPIA 2数据库中本课题组识别了与HDAC11表达相似的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细胞迁移、运输等生理过程,并与STAT3、MDM2等癌基因存在显著关联,提示HDAC11可能通过调控这些基因影响肿瘤发生.结论 HDAC11的高表达与LUS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LUSC患者全新的治疗靶点和疗效评判标准.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肺鳞癌免疫组化预后

    超声超微血流多普勒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及预测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价值: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宋梦洁徐虹汪龙霞
    832-838,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子宫内膜区域血流量是评价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指标,目前临床上缺少一种可有效定量分析子宫内膜血流量的超声评价指标.目的 探讨MV-Flow超声成像技术下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育龄期不孕女性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特点及其对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取 2022年 5-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经阴道盆腔妇科超声检查且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育龄期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同期行相同检查的健康育龄期女性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MV-Flow超声成像技术分析并比较子宫内膜相关参数差异.追访不孕组行辅助生殖技术后的妊娠结局,并评价MV-Flow超声成像技术对预测成功妊娠的价值.结果 接受辅助生殖技术不孕组 59例,年龄(35.41±4.89)岁;健康对照组 62例,年龄(33.10±5.09)岁.不孕组年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M(IQR):0.9(0.7~1.0)cm vs 0.8(0.6~0.9)cm]、体积[M(IQR):3.71(2.66~5.10)mL vs 2.90(2.03~3.99)mL]、三维能量血流指数(flow index,FI)[(27.88±10.33)dB vs(23.84±10.42)dB]、微血流血管化指数(microvascular bleeding vascularization index,VIMV)[M(IQR):12.20%(5.15%~19.36%)vs 7.13%(3.08%~14.12%)]均高于不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 29例,年龄(33.43±3.95)岁,未妊娠组 30例,年龄(37.66±5.01)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妊娠组女性的内膜三维能量FI[(28.88±7.92)dBvs(18.54±10.27)dB]、VIMV[M(IQR):13.42%(5.45%~16.99%)vs5.16%(2.17%~7.73%)]和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M(IQR):2.49(1.24~6.05)ng/mL vs 1.61(0.80~2.49)ng/mL]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VIMV对预测成功妊娠的曲线下面积为 0.794,VIMV分别联合年龄、FI、AMH、综合评价指标 1(F1)以及四者的排列组合预测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 0.815~0.871,其中子宫内膜VIMV联合年龄、FI和F1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71).结论 MV-Flow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接受辅助生殖技术预测成功妊娠提供影像学参考.

    MV-Flow成像技术微血流成像辅助生殖技术子宫内膜容受性三维能量多普勒

    一种用于定位三尖瓣环不同方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黄金焕孙瑜谢鹏李世兴...
    839-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采用体表心电图对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f the tricuspid annulus,TA-VAs)进行定位较为困难,尤其是对起源点的精确定位.目的 总结TA-VAs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提出一种应用体表心电图定位TA-VAs的方法,并在临床病例中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23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TA-VAs患者,以 2021年 8月为界,分为回顾组和验证组.收集回顾组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开发一种识别不同方向起源TA-VAs的心电图算法:对于考虑TA起源的VAs,可根据联合应用下壁导联和V1导联的QRS波群形态定位起源位置.应用上述算法计算起源点位置,并与实际消融位置对比,计算所得方位与实际消融方位误差,评估方法准确性.对于验证组患者,前瞻性应用本心电图算法对起源点位置进行预测,优先在预测方位±1点钟方向标测消融,若在此区域内成功消融则认为心电图算法应用成功.结果 共纳入 88例患者,其中回顾组 62例,男性31例,女性 31例,中位年龄 54.00(IQR:35.00~64.25)岁;验证组 26例,男性 17例,女性 9例,中位年龄 55.50(IQR:39.75~66.0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组和验证组应用此方法判断TA-VAs起源点方位的准确率分别为 85%和 88%,总准确率为 86%.应用此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手术的验证组患者消融时间[(216.68±99.08)s vs(136.81±68.89)s,P<0.001]和手术时间[(99.82±36.87)min vs(69.96±30.51)min,P<0.001]均短于回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VAs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通过利用联合应用下壁导联和V1导联QRS波形态的心电图算法,可实现TA-VAs的更准确定位.采取本研究心电图算法指导TA-VAs消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提高手术效率.

    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导管消融三尖瓣环心室流入道

    卡铂与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佳联合治疗时序的探索研究

    孙小惠邵佳康李珂龚一心...
    847-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当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肿瘤的治疗,但二者联合应用的最佳时序尚无定论.目的 优化卡铂与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顺序及间隔时间,使该联合治疗方案对免疫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小.方法 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用抗CD3抗体激活,测定PBMCs增殖达到最活跃状态的时间;在PBMCs增殖最活跃时添加梯度浓度的卡铂,绘制PBMCs存活率-卡铂浓度曲线,计算使PBMCs存活率不低于90%的卡铂"安全浓度",并根据文献中卡铂的体内药-时曲线推测卡铂"安全浓度"所对应的时间;在免疫抑制条件下添加抗PD-1抗体,测定抗PD-1抗体使PBMCs增殖达到最活跃状态所需的时间,计算PD-1单抗与卡铂联用的时序.结果 PBMCs由抗CD3抗体激活后增殖加速(P<0.05),在第 4天达到最大增殖率.卡铂浓度不超过 3.981µmol/L时,对PBMCs的体外毒性作用较小.PD-L1蛋白可抑制PBMCs增殖(P<0.01),在PD-L1蛋白存在时,抗PD-1抗体使PBMCs达到最大增殖率需要 96 h.结论 先使用卡铂、后使用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给药顺序对自身淋巴细胞的毒性更低;若先使用PD-1单抗、后使用卡铂,则二者给药间隔最好不要超过86 h,否则卡铂对淋巴细胞的毒性较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卡铂药物联合治疗治疗时间窗

    长波紫外线照射小鼠角膜构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疾病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周彦楠李晓琦齐浩岚王丽强...
    85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FECD)是一种常见的角膜内皮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目的 研究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照射小鼠角膜构建迟发型FECD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 取雌性和雄性小鼠各 36只,使用波长为 365 nm的紫外光照射小鼠右眼角膜作为UVA组,左眼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于建模后 1周、2周、4周进行观察并采集样本,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每组 4个样本.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前节OCT观察角膜厚度、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结果 裂隙灯照相及前节OCT显示UVA组较对照组小鼠角膜水肿混浊、增厚(P<0.05);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小鼠角膜内皮细胞扩大变形伴数量减少(P<0.05),此外在第 4周时观察到赘生物"Guttae"的形成,这是FECD的显著病理特征之一;免疫荧光染色(ZO-1/DAPI)结果显示小鼠角膜内皮细胞扩大变形且胞间紧密连接程度下降,DAPI染色细胞核计数下降(P<0.05);HE染色可见UVA照射后小鼠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疏松水肿伴间隙增大、角膜增厚,内皮细胞受损;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UVA组小鼠角膜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结构遭到破坏,后弹力层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UVA照射小鼠角膜诱导迟发型FEC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该模型呈现的角膜后弹力层增厚和内皮细胞损伤等特征与FECD病理特征相吻合.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紫外线动物模型角膜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基于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的白鲜碱致小鼠肝损伤的性别差异研究

    于子惠徐子瑛李龙朝侯红平...
    861-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白鲜碱是中药白鲜皮的主要成分,具有肝毒性,可诱导肝损伤.临床发现,白鲜碱致肝损伤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目的 绘制DNA甲基化组及转录组图谱,探索白鲜碱致肝损伤性别差异的调控机制.方法 构建白鲜碱诱导的肝损伤雌性和雄性小鼠模型,对小鼠肝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和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探究雌性与雄性小鼠肝经白鲜碱诱导损伤后的差异信号通路和DNA甲基化调控的变化.结果 白鲜碱会额外激活雌性小鼠肝的外源性药物分解代谢及脂肪酸代谢,并导致雌性小鼠肝全局性的DNA高甲基化.行使外源性药物分解代谢、脂肪酸代谢的核心基因Cyp2d9,Cyp2c67因基因体区域发生DNA高甲基化(diff.Methy=0.326,diff.Methy=0.355)而被促进表达(log2FC=4.247,P<0.001;log2FC=3.331,P<0.001).结论 白鲜碱导致雌性小鼠肝发生全局性的DNA高甲基化,从而上调肝分解代谢外源性药物、脂肪酸等功能,可能是白鲜碱导致雌性小鼠更易发肝损伤的原因.

    白鲜碱药物性肝损伤性别差异转录组DNA甲基化

    AKR7A3在胃癌中的表达、细胞生物学影响及临床意义研究

    杨斯茗许尹梅李建雄
    868-87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AKR7A3 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相关分子,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AKR7A3对于胃癌的临床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并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分析验证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TCGA、GEPIA、GDSC等数据库及R语言软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KR7A3对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用药等方面的影响,并采用什么细胞系,通过体外细胞实验CCK-8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凋亡.验证AKR7A3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 差异性分析可见AKR7A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并且预后分析提示低表达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均低于高表达组(P<0.05),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AKR7A3可能通过Nitrogen metabolism等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与Salubrinal、拉帕提尼等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并且AKR7A3能够抑制细胞增殖(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同时还能抑制细胞迁移(P<0.01),使MDA含量增加(P<0.05).结论 AKR7A3可能与胃癌患者预后、化疗药物选择及疗效等有关,并且在胃癌细胞中作为抑癌基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

    AKR7A3胃癌预后生物学功能蛋白质组学

    骨桥蛋白促进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张玉婷王宏谢大洋张庆涛...
    878-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腹膜纤维化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超滤衰竭最常见的原因,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很多器官中起促纤维化作用,但其在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尚未被证实.目的 探究骨桥蛋白促进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别使用 1.25 μg/mL、2.5 μg/mL、5 μg/mL的骨桥蛋白刺激人腹膜间皮细胞,观察间皮细胞形态.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0.5 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检测骨桥蛋白的表达.对 3种siRNA序列进行筛选,用筛选得到的序列合成体内用siRNA.将 20只小鼠随机分为 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腹膜透析对照组、siRNA载体对照组和siRNA实验组,每组 5只.造模方式: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 100 mL/kg 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腹膜透析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 100 mL/kg含有 4.25%葡萄糖的腹膜透析液,1次/d;siRNA载体对照组和siRNA实验组,在进行每日 100 mL/kg含有 4.25%葡萄糖的腹膜透析液注射的同时,将 5 nmol体内用siRNA空载体或5 nmol体内用siRNA溶解至腹膜透析液中进行腹腔注射,1次/3 d;所有动物模型均造模 4周.取小鼠右侧壁腹膜组织,通过病理切片测量壁腹膜厚度、间皮下胶原纤维面积和微血管数量,Western blot检测α-SMA和E-钙黏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进行α-SAM染色,评估腹膜纤维化程度.结果 添加外源性骨桥蛋白刺激后,人腹膜间皮细胞排列杂乱,细胞形状变细长,向外延伸出角状,呈间充质样改变.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骨桥蛋白表达增加(P<0.05).siRNA转染后抑制骨桥蛋白表达,其中si-002添加后骨桥蛋白减少更显著(P<0.05).在腹膜透析对照组中,使用CD68、骨桥蛋白进行免疫荧光共染色,证实骨桥蛋白在巨噬细胞中表达.与腹膜透析对照组相比,siRNA实验组壁腹膜间皮下厚度减小(P<0.05),间皮下微血管数量减少(P<0.05),胶原蛋白沉积面积减小(P<0.05),壁腹膜组织中 α-SMA表达减少,E-钙黏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抑制腹膜骨桥蛋白表达可以减缓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

    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骨桥蛋白巨噬细胞小干扰RNA

    乳酸对孕早期小鼠胎盘促血管生成基因表达及胎鼠生长的影响

    金妮陈书强芦洁王晓红...
    886-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胚胎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发生蜕膜化,进一步支持妊娠.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存在Warburg样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目的 探讨乳酸对孕早期小鼠胎盘促血管生成基因表达及胎鼠生长的影响.方法 选择 6~8周龄的CD1雌性小鼠,与雄鼠交配成功后,随机分为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每组 12只.抑制剂组从小鼠孕 4.5 d开始连续 3d给予腹腔注射Syrosingopine[乳酸转运体抑制剂,剂量为 7.5 mg/(kg·d)];对照组单纯腹腔注射等体积的 0.9%氯化钠注射液;于妊娠 8.5 d取小鼠孕囊称重,RT-PCR检测小鼠蜕膜组织中促胎儿生长和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于妊娠 12.5 d取胎鼠及胎盘称重,RT-PCR检测胎盘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胎盘中CD3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孕 8.5 d,抑制剂组小鼠孕囊组织重量降低(P<0.001),蜕膜组织中促胎儿生长/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Opn、Ogn、Angpt2、Angpt4、CD31、Hif-1α、Tgf-1β、Tie-2、Vegfr2、Vegfr3 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孕 12.5 d,抑制剂组胎鼠体质量降低(P=0.003),胎盘重量降低(P=0.033),胎盘效率降低(P<0.001),小鼠胎盘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pt4、CD31、Hif-1α、Tgf-1β、Tie-2、Vegfr2、Vegfr3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小鼠胎盘组织的CD3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抑制蜕膜组织乳酸摄取可降低孕早期小鼠胎盘促血管生成基因表达,可能对胎鼠生长产生影响.

    乳酸蜕膜组织胎盘促血管生成胎鼠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