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缺陷Ⅰ型疾病(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s deficiency 1,VKCFD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由γ-谷氨酰羧化酶(gamma-glutamyl carboxylase,GGCX)基因突变引起.目前,VKCFD1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维生素K,,但由于其并非直接靶向GGCX,临床效果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筛选直接针对GGCX的靶向药物十分必要,而关键是构建靶向GGCX的药物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VKOR)基因敲除的细胞系(DKO HEK293),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内源性GGCX进一步敲除(GCKO细胞系).随后,将致病突变的GGCX(I532T)与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或抗凝因子C(protein C,PC)稳定双表达形成报告细胞系.基于该细胞系,通过检测FX和PC的羧化效率,进行GGCX靶向药物的初步筛选.结果发现,血根碱和高三尖杉酯碱抑制细胞增殖,几乎完全抑制FX和PC的羧化活性.原阿片碱、尿囊素和顺式乌头酸同时显著提高FX和PC的羧化活性,且与细胞增殖无关.此外,京尼平、地奥司明、番泻苷A和(+)-儿茶素水合物对FX羧化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苯乙酰胺和硝酸硫胺素则对PC羧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以GGCX为靶点的出/凝血药物筛选体系可以高效、及时反馈药物针对FX和PC的羧化水平的影响,为筛选治疗VKCFD1的药物提供有力的工具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