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王培铭

双月刊

1007-9629

jcxb@tongji.edu.cn

021-65981597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建筑材料学报》为服务于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碱矿渣水泥早期反应产物微观结构演化过程

    肖建敏李辉雷睿欣
    3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27Al和 29Si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MAS NMR)以及 1H-29Si魔角旋转交叉极化固体核磁共振(1H-29Si CPMAS NMR)研究了NaOH激发碱矿渣水泥早期反应产物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碱矿渣水泥在3~28 d龄期内均能观察到水化硅铝酸钙凝胶(C-A-S-H)、水滑石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凝胶产物由复杂的端链硅氧四面体(Q1)、链状硅氧四面体(Q2)和Al取代的链状硅氧四面体(Q2(1Al))或层状硅氧四面体(Q3(1Al))构成,相对反应程度随龄期延长而增大;随着24 h内早期反应的进行,矿渣水化程度提高,铝硅比增大,铝氧四面体桥氧结构占比增大;矿渣铝氧多面体经历结构解聚、水滑石与AFm层状晶体的形成和Q2(1Al)的形成过程;反应早期24 h内Q2(1Al)迅速发展,水分子与硅氧四面体骨架交联,化学结合水形成,未发现聚合度更大的层状硅氧四面体(Q3)和Q3(1Al)结构,因此0~24 h为C-A-S-H低聚态凝胶形成阶段.

    碱矿渣水泥微观结构水化早期产物演变

    磷建筑石膏矿渣水泥的水化过程与耐水性能

    廖宜顺董兴智廖国胜梅军鹏...
    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凝结时间、流动度、孔溶液pH值、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吸水率、软化系数、水化热和水化产物分析测试,探究了磷建筑石膏(CPG)掺量对石膏矿渣水泥水化过程与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PG掺量的增加,石膏矿渣水泥的凝结时间缩短,流动度减小,吸水率与3 d水化累计放热量均增大;水泥净浆孔溶液的pH值在水化早期快速下降,56 d时保持不变;当CPG掺量从40%增加到70%时,56 d水泥净浆孔溶液的pH值从 11.02减小到 10.62,水泥胶砂的软化系数从 0.98减小到0.91,主要水化产物均为二水石膏和钙矾石,并且钙矾石的含量随着CPG掺量的增加而减少.

    磷建筑石膏石膏矿渣水泥水化热吸水率软化系数

    氧化石墨烯改性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拉伸性能

    罗素蓉姚佳敏周恩泉王世杰...
    400-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聚乙烯醇(PVA)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将氧化石墨烯(GO)引入PVA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中,探究GO掺量在0%~0.05%范围内对材料单轴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GO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单轴拉伸性能,当GO掺量为0.01%时,28 d时材料的初裂拉伸强度、极限拉伸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均达到最大值,与未掺GO的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6.97%、31.28%、23.25%;适量的GO可以优化孔隙结构,减少材料内部缺陷,促进水化产物的生成,使微观结构致密化,增强纤维和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改善PVA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宏观性能.

    氧化石墨烯水泥基材料单轴拉伸性能微观性能聚乙烯醇(PVA)纤维

    碳酸水环境下隧道水泥基材料的抗侵蚀特性

    李康邹敏王希谢永江...
    408-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了多种水泥基材料在碳酸水加速侵蚀前后的抗压强度、材料内部的物相迁移和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碳酸水侵蚀后水泥基材料强度的发展受到限制,Ca(OH)2和CaCO3含量同时降低,孔径粗化且有害孔的比例增大;以水化硅酸钙凝胶和Ca(OH)2为主要水化产物的胶凝体系最容易受到碳酸水的侵蚀,且Ca(OH)2含量越高,水泥基材料抗碳酸水侵蚀的能力越弱;以钙矾石为主要水化产物的胶凝体系抗碳酸水侵蚀的能力明显增强.

    隧道水泥基材料碳酸水侵蚀物相分析孔结构Rietveld法

    基于颗粒特性调控的蔗渣灰砂浆抗压强度多因素模型

    韦京利李舒阳陈正粟俊驰...
    418-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乙二醇、三乙醇胺及聚羧酸减水剂等助磨剂对蔗渣灰(SCBA)颗粒特性的影响,揭示了蔗渣灰颗粒特性对砂浆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了蔗渣灰颗粒特性与砂浆强度的相关性,同时基于水胶比、蔗渣灰掺量及颗粒特性与砂浆抗压强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颗粒特性调控的蔗渣灰砂浆抗压强度多因素模型.结果表明:掺入0.08%三乙醇胺能最大程度地优化蔗渣灰颗粒特性;当蔗渣灰粒径D≤3 μm的颗粒含量过多时,其比表面积过大,蔗渣灰对砂浆强度造成了负面影响,可增多3 μm<D≤32 μm的颗粒含量以及降低D≤3 μm和D>32 μm的颗粒含量来提升蔗渣灰砂浆的强度.

    蔗渣灰颗粒特性强度微观机理多因素模型

    细观初始孔隙缺陷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国辉魏雄杨振东顾艳霜...
    425-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不同尺寸的EPS颗粒预制混凝土的初始孔隙率及初始孔径尺寸,系统开展4种初始孔隙率和5种初始孔径尺寸下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研究,并基于数值统计原理分析含初始缺陷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降幅随初始孔隙率的增加呈近似线性上升趋势,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降幅随着初始孔径尺寸的增加呈近似对数上升趋势.同时考虑初始孔隙率和初始孔径尺寸的影响,混凝土在初始小孔径、高孔隙率下的损伤度低于其在初始大孔径、低孔隙率下的损伤度.相较初始孔径尺寸,初始孔隙率对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损伤更为显著.

    混凝土初始孔隙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损伤预测

    湿筛混凝土循环拉伸和循环拉压力学特性

    吴瑾陈徐东甘元楠张忠诚...
    43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湿筛混凝土在循环轴拉作用下的损伤过程和裂缝演变规律,基于声发射(AE)技术,对加载速率为1、10 μm/(m·s)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循环拉伸和循环拉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的卸载和重加载刚度降低,塑性应变增大;当位移达到0.1 mm时,试件的载荷-位移曲线已接近软化阶段,此后裂缝发展速率降低,损伤变量减小;试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随着位移的增加,AE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撞击次数基本呈阶梯式增长.

    湿筛混凝土循环拉伸加载循环拉压加载声发射

    无机填料对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影响

    史江伟朱浩陈永辉王荣...
    439-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无机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随着石英砂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石英砂掺量下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最高;当石英砂粒径d>1.0 mm时,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提升有限,而当d<0.5 mm时,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提升明显;高岭土颗粒可有效填充泥炭土孔隙,有利于水泥联结无机填料和泥炭土颗粒,且水泥联合高岭土固化泥炭土的强度明显优于水泥联合石英砂;当泥炭土含水率为600%,高岭土掺量从5%增至30%时,28 d龄期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增幅为58.5%~116.6%.

    高含水率泥炭土无机填料粒径强度

    高分子活性剂改良盐渍土力学特性及机理研究

    车文越刘瑾郝社锋卜凡...
    446-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三轴剪切试验与可溶盐含量测试,探究高分子活性剂掺量与养护时间对硫酸型盐渍土力学性能与可溶盐含量的影响,揭示土体微观特性及其改良机理.结果表明:CLI型高分子活性剂的掺入能有效提升硫酸型盐渍土的力学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其最佳掺量为8%;活性剂与盐渍土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增强盐渍土的保水性能,有效降低盐渍土的可溶盐含量,CLI型高分子活性剂掺量越大,改良效果越好;养护时间达到7 d时,盐渍土的可溶盐含量趋于稳定.

    硫酸型盐渍土高分子活性剂力学性能可溶盐含量机理分析

    基于电沉积水热法的钢表面Mg-Al-NO3-LDH膜原位生长制备及沉积电位优化

    董必钦陈家濠陈沛榆刘文杰...
    45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建筑用钢的耐久性,通过电沉积法在钢表面形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晶核,再通过水热反应让LDH晶核生长成形成致密的Mg-Al-NO3-LDH膜,分析了电沉积电位对钢基底表面LDH膜生长的影响,讨论了LDH膜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电沉积电位为-1.4 V(相对于Ag/AgCl电极)时,LDH纳米片聚集堆叠致密,形成的LDH膜结构最为密实,实现了对钢基底良好的锈蚀防护.

    LDH薄膜碳钢电沉积法腐蚀防护电沉积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