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王培铭

双月刊

1007-9629

jcxb@tongji.edu.cn

021-65981597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建筑材料学报》为服务于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丙烯酸乳液改性氯氧镁水泥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李晓晴卞立波丁林娜张璐...
    479-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有机聚合物乳液的吸附及络合作用,采用丙烯酸乳液(AE)对氯氧镁水泥(MOC)进行改性,对改性后的MOC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水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揭示AE对MOC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AE在MOC中的分散作用可增大MOC的流动度;AE在水泥颗粒及水化产物表面形成的膜结构在抑制5·1·8相晶体生长的同时,还改变了晶体形态,对MOC的凝结时间及强度产生了影响;AE不仅降低了MOC内部有害孔的体积分数,还在MOC内部形成了膜结构,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5·1·8相晶体的水解得以延缓,Mg(OH)2晶体的生成量减少,从而改善了MOC的耐水性能.

    氯氧镁水泥丙烯酸乳液力学性能耐水性能微观结构

    VAE乳胶粉/碳纤维复合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王志航白二雷周俊鹏刘高杰...
    487-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醋酸乙烯酯-乙烯共聚物(VAE)乳胶粉和碳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混杂改性效果及机理,制备了1种VAE乳胶粉改性混凝土(VAEMC)、3种碳纤维改性混凝土(CFMC)和3种VAE乳胶粉/碳纤维复合改性混凝土(VAE/CFMC),测试了改性混凝土的电阻率和力学性能,并进行了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结果表明:VAE乳胶粉可以促进碳纤维的分散,VAE/CFMC的电阻率小于CFMC;与CFMC相比,VAE/CFMC的力学性能更佳;VAE乳胶粉与碳纤维具有"正混杂效应",复掺VAE乳胶粉与碳纤维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出"1+1>2"的复合增强效果;VAE乳胶粉可以优化CFMC的孔隙结构,细化其孔径,增强碳纤维/混凝土基体界面的物理结合,使碳纤维的破坏形式由拉滑破坏转变为拉断破坏.

    混凝土碳纤维VAE乳胶粉力学性能正混杂效应界面

    FRP箍筋强度保留率分布模型与可靠性分析

    江佳斐吕佳豪薛伟辰
    496-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献数据,采用假设检验法,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箍筋强度保留率分布规律研究.通过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对比了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这3种模型对FRP箍筋强度保留率的拟合优度.结果表明:当FRP箍筋弯折半径(R)与箍筋直径(D)之比(R/D)在常规范围内(3~5)时,对数正态分布为最优分布模型,据此得到95%和50%保证率下FRP箍筋强度保留率分别不小于32.46%和43.79%;中国、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四国规范保留率预测公式计算结果的保证率仅为24.1%~40.3%,偏于不安全.根据中国FRP纵筋与箍筋的强度保证率要求,当R/D=3、4、5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箍筋强度保留率不小于38.86%、35.68%、46.09%.

    FRP箍筋强度保留率分布规律K-S检验可靠性

    LDHs-BTA的制备及其对钢筋的阻锈性能

    刘俊阳王艳孙丛涛孙明...
    503-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焙烧-还原法制备了苯并三唑改性水滑石(LDHs-BTA)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氯离子吸附试验探究了LDHs-BTA对钢筋的阻锈性能.结果表明:LDHs-BTA能够有效提升模拟混凝土孔隙溶液中钢筋的耐腐蚀性能;LDHs-BTA通过层间BTA-与Cl-之间的离子交换,实现了对Cl-的吸附,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308.41 mg/g;当 LDHs-BTA 掺量为 0.5%时,钢筋锈蚀的临界 Cl-浓度显著增大,从 0.02 mol/L 提升至0.10 mol/L.

    水滑石阻锈剂改性钢筋锈蚀氯离子吸附

    动态二硫键自修复聚氨酯改性沥青的制备和性能

    李璐张贤明郝增恒
    514-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沥青路面的长期抗开裂性,开发了一种基于动态二硫键自修复聚氨酯改性沥青.以胱胺二盐酸盐为原料合成了含二硫键的聚氨酯扩链剂(CY-OA),再通过分步共聚合成了二硫键交联聚氨酯弹性体(PU-SS),并与沥青混合得到自修复聚氨酯改性沥青(PSA),研究了PU-SS和PSA的物理化学性能、微观形态和自修复性能.结果表明,PU-SS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低温抗变形能力,其动态二硫键的自修复机制促进了沥青固有的自修复能力,实现了协同修复.

    动态二硫键改性沥青自修复聚氨酯

    污泥气化渣骨料回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

    马军涛谭云飞付豪赵顺波...
    520-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污泥气化渣完全替代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制备了回填混凝土,并在实验室和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吸水特性,污泥气化渣骨料可在混凝土中起到内养护的作用,并优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因此具备作为骨料用于回填混凝土的可行性;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即砂率为60%,粗骨料中5~10 mm粒径占比为60%,预湿用水量为90%.

    污泥气化渣回填混凝土流动性能抗压强度界面过渡区

    三乙醇胺对掺偏高岭土水泥水化及硫酸盐平衡的影响

    刘志伟卢子臣张立恒潘晔...
    528-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种类型石膏(无水石膏和半水石膏)情况下,研究了三乙醇胺(TEA)对掺偏高岭土水泥(MKC)水化进程及其硫酸盐平衡的影响,并与自配硅酸盐水泥(AP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TEA加入时,MKC中偏高岭土(MK)的存在可延长水泥的水化诱导期并加快硫酸盐的消耗,2种类型石膏表现基本一致;TEA的加入能够显著促进水泥中铝相矿物的水化,增加硫酸盐平衡所需石膏掺量,同时石膏类型对水泥水化进程与硫酸盐平衡影响显著;对于APC与MKC,在TEA作用下能有效维持其硫酸盐平衡的石膏类型分别为无水石膏与半水石膏,这与水泥中硫酸根离子溶出-吸附-沉淀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偏高岭土石膏类型水泥水化硫酸盐平衡三乙醇胺

    水玻璃种类对聚合物改性碱激发矿渣性能的影响

    潘晔卢子臣杨晓杰马一平...
    536-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水化过程、力学性能、收缩性能等方面系统研究了2种水玻璃对苯丙乳液(SA乳液)改性碱激发矿渣(AAS)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指导SA乳液在AAS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钾水玻璃(PWG)加速矿渣水化进程的能力强于钠水玻璃(SWG);SA乳液不影响AAS的水化进程,不会阻碍水化硅酸钙/水化硅铝酸钙的生成,但会抑制水滑石的生成;SA乳液显著降低了AAS的抗压强度,并且对PWG激发AAS的影响强于SWG激发AAS;AAS的抗折强度随着SA乳液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SWG与PWG激发AAS中,SA乳液的最佳掺量分别为2.5%与5.0%;PWG激发AAS在14 d内的总变形量高于SWG激发AAS,SA乳液可显著降低硬化浆体的总收缩量.

    水玻璃聚合物乳液碱激发矿渣水化进程力学性能

    响应面法优化3D打印砂浆的性能

    王开强零朝维李迪池胜锋...
    54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响应面法分析了调凝组分与调黏组分对3D打印砂浆建造性和凝结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作为调凝组分能有效缩短砂浆的凝结时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增稠剂与硅酸镁铝作为调黏组分可以提高砂浆的触变性,但会延缓砂浆的凝结;基于响应面法采用线性模型和二次模型拟合砂浆建造性、开放时间和凝结时间,模型具有显著性;经过响应面优化,可配制出凝结时间可调、建造性良好且开放时间合适的3D打印水泥基材料.

    3D打印水泥基材料建造性开放时间凝结时间响应面法

    基于数值模拟的新拌混凝土竖直泵送流动行为

    徐支松袁世军刘加平
    55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数值模拟研究了3种流动性的混凝土在竖直向上泵送时的管内流动行为,分析了混凝土内部压力和流速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泵送压力主要受润滑层性质的影响,其纵向分布与管壁阻力沿程变化规律有关,截面中心的泵送压力略高于管壁处;混凝土在管内的流动存在"前进—扩散—滞留堆积—汇聚"的行为特征,并据此分析了润滑层的形成和粗骨料的迁移,解释了泵送离析和堵管的原因.

    泵送混凝土流动行为压力分布速度分布数值模拟润滑层骨料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