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王培铭

双月刊

1007-9629

jcxb@tongji.edu.cn

021-65981597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建筑材料学报》为服务于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玄武岩纤维表面改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杜常博朱明皓易富陶晗...
    573-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偶联剂KH550与纳米SiO2协同改性玄武岩纤维(BF),研究了BF表面改性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H550与纳米SiO2改性后,BF表面出现了C—H键,且Si—O—Si键对应的振动峰变强;当纳米SiO2用量为BF质量的3%时,BF形貌变化最为明显,此时改性BFRC的力学强度及抗裂性能均高于普通BFRC;在KH550的桥联作用下,纳米SiO2可有效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黏结强度,进而提高BFRC的力学强度和抗裂性能.

    玄武岩纤维抗裂纳米SiO2混凝土改性力学性能

    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受压动力本构模型

    张青天张凯建
    580-588,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贝壳含量、龄期等因素,对不同加载应变率下的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SSRAC)试件开展了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600 d时,与普通混凝土(NAC)相比,SSRAC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分别提高了10.4%、23.2%,弹性模量降低了29.1%;当掺入贝壳颗粒后,SSRAC应变率敏感性增加;结合试验以及文献数据,基于GB50010模型,考虑不同应变率下特征参数的动态增大系数,提出了适用于中低应变率(10-5~10-1 s-1)下SSRAC受压动力本构模型,并对其曲线特征进行了机理解释.

    再生混凝土海水海砂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应变率动态增大系数

    偏高岭土对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姜晓东张宏李闯任永峰...
    589-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偏高岭土(MK)对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进行改性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同时结合扫描电镜(SEM)、压汞仪(MIP)和热重分析仪(TG-DTG),探究了MK对橡胶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和水化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MK能够提高改性橡胶混凝土水化产物的生成量,改善骨料与胶凝材料界面过渡区的质量,细化橡胶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减少其内部孔隙率,进而提高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改性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MK掺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MK掺量为15%时,改性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提升最为显著.

    偏高岭土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界面过渡区孔隙结构

    超硫水泥对有害离子的固化以及长期性能

    班加星陆建鑫潘智生
    596-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胶凝材料,但其生产会伴随大量的碳排放.为了减少碳排放,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新型低碳超硫水泥(SPCS)来代替OPC.废弃阴极射线管(CRT)玻璃作为固废,可用于制备SPCS,但其含有多种危险重金属.因此,本研究将CRT玻璃粉作为胶凝材料,CRT玻璃砂作为骨料,应用到SPCS与OPC中,并对比了2种胶凝体系对重金属的固化效果以及长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OPC体系,SPCS体系具有更优异的重金属固化效果,同时也能更显著地抑制碱骨料反应.

    低碳胶凝材料固化稳定化重金属耐久性废弃玻璃

    化学改性对矿物吸附剂高温特性的影响

    朱绘美孙晓马雨晴李辉...
    604-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变高岭土中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的含量,制备了改性矿物吸附剂,分析其在 900~1450℃质量、形态及物相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900℃时矿物吸附剂以无定形硅铝酸盐为主;1200℃时无定形硅铝酸盐向莫来石和方石英转变,增加氧化硅含量会抑制其转变,增加氧化铝含量会使其分解出刚玉相,氧化钙则与活性硅铝反应生成钙长石;超过1200℃时,适当增加氧化硅含量可减轻矿物吸附剂的熔融烧结,降低其重金属Pb的挥发率,而增加氧化铝、氧化钙含量分别可消除、加剧矿物吸附剂的熔融烧结,对重金属Pb的挥发率影响不大.

    矿物吸附剂化学改性重金属高温稳定性

    组合膨胀剂对风电灌浆料早期膨胀性能的影响

    韩宇栋谢月岳清瑞杨峰...
    61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改进的竖向膨胀率(εv)测试方法,获得了高强风电灌浆料0~24 h、1~7 d的εv发展全曲线;并研究了掺合料比例及组合膨胀剂比例对灌浆料εv、流动度、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料0~24 h竖向膨胀率曲线呈"四阶段"特征;在0%~20%掺量范围内提高硅灰掺量,灌浆料流动度下降,0~24 h内εv曲线峰值先增大后减小;塑性膨胀剂(PEA)对24 h内εv发展起主导作用,复掺氧化钙-硫铝酸钙双源膨胀剂(HP-CSA)后,εv峰值减小,24 h εv下降、3 h εv增大,有利于控制24 h与3 h的εv差值;在1~7 d内,0.03%掺量的PEA即可促进HP-CSA膨胀效能的发挥,6%以上掺量的HP-CSA可较好补偿竖向自收缩变形而获得净膨胀灌浆料;PEA与HP-CSA组合,可发挥时间上接力、效果上协同的膨胀调控作用,可分阶段、按需设计,从而实现对灌浆料7 d内竖向膨胀率的精细调控;随组合膨胀剂掺量增加,灌浆料初始和30 min流动度无明显变化,28 d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本文研究范围内,0.06%PEA+6%HP-CSA是最优掺量组合.

    高强风电灌浆料竖向膨胀率塑性膨胀剂氧化钙-硫铝酸钙双源膨胀剂组合与协同

    活性MgO碳化固化疏浚底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孔祥辉梁允鹏崔帅王潇康...
    620-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MgO碳化技术对疏浚底泥进行固化处理,通过强度试验和微观特性试验,系统分析了活性MgO碳化固化底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增加活性MgO掺量能生成较多的水化产物和碳化产物,使得底泥强度明显增大;土体含水率与压实度能够影响CO2在土体内部的运移,二者增大导致CO2吸附量减少,从而影响底泥的碳化固化效果;长时间的碳化作用导致部分碳化产物发生变质反应,底泥强度随碳化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减趋势;水化产物和碳化产物对土颗粒的包裹、胶结和孔隙填充是活性MgO碳化固化底泥的主要作用机理.

    疏浚底泥活性MgO碳化影响因素微观机理

    再生砖细骨料形态对混凝土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党钧陶刘耘池肖建庄李风兰...
    629-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了再生砖细骨料(RFCB)的几何形状和表面形态,研究了RFCB颗粒级配和初始饱水度对混凝土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天然河砂,RFCB几何形状不规则且形状参数较低,表面形态呈凹陷凸起状且粗糙度较大;RFCB复杂的物理特性导致新拌混凝土的屈服应力与塑性黏度增大,劈裂抗拉强度有所提高且对抗压强度无较大不利影响;适当降低RFCB的最小粒径和初始饱水度,虽会使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变差,但有助于在混凝土中形成以再生砖细骨料为软核、界面为硬壳的结构,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再生砖细骨料再生混凝土几何形状表面形态流变行为力学性能

    轻质高强黄土陶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熊鑫吴智姜鹏程王健...
    637-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以黄土为原材料,粉煤灰漂珠(简称漂珠)为成孔模板的陶粒制备新工艺.研究了漂珠粒径和掺量对多孔陶粒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陶粒生料制备阶段,通过调整漂珠的粒径和掺量即可达到对陶粒中孔隙结构进行构筑和调控的目的;本工艺制备的烧结黄土陶粒实现了低密度、高强度及低吸水率三者兼顾,各项性能指标远优于GB/T 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集料》中的相关规定.

    高强陶粒孔结构设计粉煤灰漂珠黄土筒压强度

    隧道衬砌背后小尺寸空洞用聚氨酯注浆材料探究

    曹卓颖侯勇杜鹏雷杨...
    645-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适用于隧道衬砌背后小尺寸空洞的高性能注浆材料,制备了11组聚氨酯注浆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提出了改进本构方程,并采用灰色关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6%~1.94%催化剂、3.80%~5.60%扩链剂可有效提高聚氨酯的力学性能;高相对分子质量多元醇的引入降低了聚氨酯的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却显著改善了其黏结强度;基于唯象模型提出的本构模型可准确表征聚氨酯的压缩变形;基于灰色关联得到聚氨酯的最佳配合比为异氰酸酯、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的多元醇及500的多元醇质量比25∶2∶23,催化剂掺量1.16%,扩链剂掺量1.94%,此配合比下聚氨酯综合性能最佳.

    隧道衬砌空洞聚氨酯注浆材料力学性能本构模型灰色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