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结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

张幼启

月刊

1002-848X

010-68362261 88375434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

建筑结构/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面向全国建筑工程界的科技刊物,是我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和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建筑结构》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繁荣建筑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以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信息资料性为特色,是我国建筑结构、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份重要刊物。主要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抗震与振动、地基与基础、结构理论与设计、计算机应用、房屋改造与加固、工程事故分析、建筑结构防灾、新材料应用、工程测试、结构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和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它对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科研和生产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工程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波纹管连接方钢管混凝土拼接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赵亮胡少伟齐浩聂影...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一种新型波纹管连接方钢管混凝土拼接柱的抗震性能,以不同节点配筋率、不同节点锚固长度和轴压比为主要研究变量,对1个整浇柱和4个装配柱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整浇柱与装配柱在破坏模式、滞回性能、位移延性等方面的抗震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装配柱与整浇柱破坏模式类似,采用不同节点构造的装配柱与整浇柱在滞回曲线、骨架特性和刚度退化等方面差异不大,装配柱的耗能性能优于整浇柱.各装配柱极限位移角为1/16.7~1/25,满足规范设计要求.在较大轴压比下,装配柱的承载力提升,延性降低.在较大位移角下,装配柱节点抗震性能受焊缝质量的影响较大,建议实际工程中加强焊接质量管理,以保证构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灌浆-金属波纹管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

    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袁健黄德强王靖普胡壹...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开展了 7 根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和 2 根普通T形钢管混凝土柱试件轴压试验研究,主要考察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和高宽比对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同条件的普通T形钢管混凝土柱相比,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高的轴压承载力及更好的变形性能.多腔T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极限承载力随着钢管壁厚增大而显著提高,随着高宽比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当采用高强混凝土时,应匹配较厚的钢管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两种材料的性能.将美国规范ANSI/AISC 360-16、欧洲规范Eurocode 4、日本规范AIJ-CFT和中国规范GB 50936-2014 公式计算与试验的轴压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urocode 4 规范公式的计算精度最高且离散性最小.

    钢管混凝土柱多腔T形轴压试验力学性能

    冲击荷载下内配圆形钢管混凝土的方形叠合柱剩余承载力研究

    田雪梅朱翔李文博王伟旭...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内配圆形钢管混凝土方形叠合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叠合柱冲击后受压承载力数值模型.对经典侧向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结构柱的破坏形态、冲击力和挠度.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叠合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特性,对比了未遭受冲击叠合柱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两者轴压极限承载力差异,并提出损伤程度评价指标(Ddag),量化分析了剩余承载力.结果表明:侧向冲击后叠合柱进行轴压加载直至破坏时易发生弯剪破坏,所消耗的能量相比于未遭受冲击叠合柱降低较多;在相同冲击条件下,冲击速度、轴压比和长细比对叠合柱耐冲击性能和冲击后剩余承载力影响最为显著和全面,而边界条件和钢管壁厚影响较小,但也不可忽视;基于损伤程度评价指标(Ddag)及对应的损伤描述,可以快速地判定叠合柱的损伤程度,为结构安全提供应对策略.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侧向冲击剩余承载力破坏模式损伤评估

    受冲击后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付朝江张庭陈华艳高颖...
    25-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制作了 7 根钢管混凝土柱,并对落锤冲击试验后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轴压试验,研究了轴压比、钢管壁厚和冲击能量对受冲击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冲击后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当轴压比从 0 增大到 0.2 时,钢管混凝土的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随轴压比增大而增大,分别增加了20.05%、15.66%;当轴压比从 0.2 增大到 0.4 时,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开始下降,分别降低了3.56%、5.21%,初始刚度系数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钢管厚度能改善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钢管壁厚为7mm的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初始刚度系数比 5mm的钢管混凝土柱分别提高了 35.46%、22.89%、7.84%;随冲击能量的增大,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下降.

    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壁厚冲击能量轴压比力学性能

    预应力螺栓连接钢板约束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研究

    赵华徐浩张文
    32-3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螺栓连接钢板(BST)约束混凝土圆柱,由于钢板可拆卸及更换,较钢管约束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可恢复性.以BST约束混凝土圆柱为研究对象,提出在两片拼装钢板间预留间隙,并拧紧螺栓而对其施加预压应力的方法.以施加的预压应力和径厚比为参数,对 6 根BST约束混凝土圆柱及 1 根无约束混凝土圆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结果表明,预留间隙并拧紧螺栓的方法能对核心混凝土有效施加预压应力,使钢板在加载前即对核心混凝土形成有效约束.相较于无约束混凝土圆柱,同条件的施加预压应力的BST约束混凝土圆柱峰值应力最大提高 74.5%,且残余强度最大能保持在峰值应力的 92.3%.相较于未施加预压应力的BST约束混凝土圆柱,施加预压应力的BST约束混凝土圆柱预压应力越大,峰值应力越大,最大可提高 18%;径厚比越小,BST约束混凝土圆柱峰值应力越大,但随着预压应力增大,峰值应力提高的幅度降低.

    螺栓连接钢板预应力钢板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试验力学性能

    新型开洞圆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周陈发黄佩雯吴兴修
    39-4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存在钢筋交错、纵横向需与钢构件避让或开孔等情况,节点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连接节点成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设计及施工难点.对此提出了新型开洞圆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并结合近年来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项目经验,对该类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柱顶轴压力和柱端水平力对节点各部分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柱顶轴压力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圆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开洞位置各构件的应力,且偏心力对圆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有一定的折减.最后考虑到钢管壁开洞对圆钢管混凝土柱存在一定程度的削弱,采用了四种加强措施,分析了四种加强措施下钢管荷载-应力曲线,结果表明,开洞位置钢管壁加厚效果最为显著,设置内环板对缓解应力集中效应也有一定的效果,设置竖向断开加劲肋与设置竖向连续加劲肋荷载-应力曲线基本一致,考虑到设置竖向断开加劲肋所需钢材更少,认为设置竖向断开加劲肋具有较为显著的优越性.

    钢管混凝土柱柱-梁连接节点开洞圆钢管加强措施

    新型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钢筋连接器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周陈发吴兴修黄佩雯
    46-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连接节点一般采用环梁节点,针对有多梁交汇且带有混凝土悬挑梁的环梁节点,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钢筋连接节点成为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混合结构施工难点.结合近年来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项目经验,提出了新型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钢筋连接器节点.详细介绍了钢筋连接器节点的构造、特点及有限元建模过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通过三组模型研究了钢筋连接器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端部固定约束时钢筋连接器应力结果相对其余两种略大.此外,还进行了钢筋布置形式的影响分析,着重介绍了不同梁宽下钢筋连接器的布置形式和尺寸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筋连接位置对钢筋连接器应力有直接的影响,但均匀的钢筋布置时钢筋连接器受力合理.最后列举了钢筋连接器的几种加强措施,其中采取 20mm倒圆角的方式能有效削弱端板与中肋、边肋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钢管混凝土柱柱-梁连接节点钢筋连接器节点加强措施

    预应力耗能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机制研究

    王述红陈浩单思镝魏崴...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预应力耗能(PTED)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框架结构拆除承重构件后不平衡荷载重分配的行为展开研究.并将有限元结果与1/3 缩尺PTED钢框架的准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PTED钢框架抗连续倒塌受力机制的研究,并分析了初始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数量、钢构件材料强度和梁翼缘宽厚比四种因素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PTED钢框架抗连续倒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压拱机制有利阶段和压拱机制不利阶段;倒塌抗力由预应力钢绞线拉力和梁柱之间的竖向作用力共同提供;提高初始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数量、钢材屈服强度和降低梁翼缘宽厚比,均会使峰值荷载增大;钢绞线数量的增多使框架在失效柱位移较小时可以提供较大的抗力;增强梁柱构件抵抗局部屈曲变形的能力会提升预应力钢框架抗连续倒塌能力.

    自复位结构预应力耗能钢框架连续倒塌机制抗力

    高温冷却后对焊连接Q345钢材力学性能研究

    李杰张春涛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材的力学性能会因火灾温度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钢结构连接节点在火灾后的残余力学性能对钢结构完整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模拟火灾后对焊连接Q345 结构钢的力学性能展开深入研究,观察 20~900℃高温冷却后对焊连接Q345 钢材的断裂特征,获得其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性能等关键参数;同时,通过仪器设备观察试件断口形貌和金相变化,从微观结构探究其宏观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发现:600℃为试件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的临界温度,当火灾温度不超过 600℃时,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的变化较小且均未超过 9%;当温度超过 600℃时,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900℃时分别为初始值的 69%和 84%.此外,高温后试件的断口表面均存在大量形状、尺寸不同的韧窝;常温下焊缝的微观组织大多由超低碳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组成,而靠近焊缝热影响区域的母材则由铁素体及贝氏体组成;温度不超过 500℃时,母材的金相组织无明显变化;而 900℃后试件主要由晶体尺寸更大的铁素体及部分渗碳体组织组成.

    Q345钢材对焊连接高温力学性能金相分析

    超高层混凝土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刘洪樟高文娟刘沛李春雷...
    69-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刚重比是影响重力P-Δ效应的主要参数,是反映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高规的刚重比公式适用于竖向荷载沿高度均匀分布的结构,对于非均布荷载或体型复杂的超高层建筑,用高规的刚重比公式计算偏保守、存在缺陷.在论述刚重比与临界屈曲荷载因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直接采用有限元屈曲分析法.对比了不同规范对结构稳定的设计思路和判别方法,研究了影响刚重比的主要因素,并对深圳某超高层建筑的 4 种力学模型验算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直接采用有限元屈曲分析法得到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临界屈曲荷载因子作为判别结构稳定的依据满足安全要求.

    超高层结构结构稳定性规范对比刚重比屈曲分析临界屈曲荷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