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路易斯·伊萨多·康的"纪念性"的两个方面——新技术与形式

    常哲晖徐皓田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易斯·康在其《纪念性》一文中提到:"纪念性"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新技术与形式.他的职业生涯第一阶段的主题,是对《纪念性》文中的观点付诸实践,并尝试协调和结合两个重要方面.文章选取路易斯·康1957至1967年间的建筑作品,结合《纪念性》文中的观点,讨论路易斯康在协调两方面时的做法与设计手段.

    纪念性古典形式功能形式

    基于"侘寂"美学的空间感官体验营造

    蒋维乐李可李梦媛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艺术设计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文章在理解"侘寂"美学本质的基础上,以"侘寂"美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研究了如何通过营造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知觉方面的空间感官体验,使空间具备以质朴、幽静、寂廖为特征的"侘寂"之美以及感动人心的生命力.

    侘寂空间体验感官营造室内空间

    多学科背景下的非线性建造实践教学探索

    熊璐张红霞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建筑教学中,学生往往单纯从功能、形态与空间出发,线型推进纸面上的虚拟设计,局限于建筑学范畴内思考.但建筑落成过程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合作,且根据场地、材料与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反馈而不断调整优化的非线性过程.文章通过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参赛经历,讨论在实践教学中对多学科协作与非线性设计两个方面的思考与相关教学经验.

    建筑学教学建造多学科非线性过程实践教学

    山地居住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以龙游县某新建小区为例

    陈琦飞吴璟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平原少,山地多,有限的平原面积远不能满足城市化需求,山地建筑已然成为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类型.面对地形起伏且高差的场地条件,建筑设计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进行.文章以龙游县某新建小区为典型案例,全方位地介绍在处理山地建筑、场地内高差比较大的居住建筑时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在处理好总图图底关系与小区环境的同时进行场地设计节约土建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住宅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竖向设计

    合肥市文化主题商业街的使用行为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

    李楠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合肥市三条文化主题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使用者的人口基本信息和行为活动意向,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三条文化主题商业街的行为活动数据和使用者行为活动的相关差异性,并对问卷数据中使用者行为活动的变量和问项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到以数据为表述的结论,也希望为合肥市文化主题商业街下一步的规划作参考.

    文化主题商业街行为调查统计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POE)

    杨洁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人们在认识到郊区型大学的种种弊端之后,发现城市型大学拥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非常典型的城市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变迁以及扩建现在变成城市内一个拥有历史记忆的场所,且使用者日渐复杂,不再只有单纯的学生群体.现在的使用者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体验也是很多人不曾关注到的问题.使用后评价(POE)研究的正是真实使用者对其所处场所的真实感受.因此,文章通过对使用者使用校园公共空间后的感受进行了解,试图提出对公共空间的改良建议.

    使用后评价校园城市型大学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雕塑"的建筑——以当代艺术家于振立自建工作室为例

    叶洪图罗莹张滨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表现形式与媒介纷繁芜杂.在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观念之后,当代艺术家开始以艺术的形式介入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也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即生存本身(也包括生存境遇)用以介入.艺术家将生活、工作的领域(工作室)作为一种拥有岁月与人性温度的作品呈现,赋予其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品格.文章以艺术家于振立工作室为例,通过对这一艺术案例持续深入的考察,探究艺术家自建工作室作为当代艺术家精神载体的"社会雕塑"的生成与发展.

    社会雕塑于振立工作室建筑

    基于POE的现代城市广场改进策略——以八一广场为例

    喻锦飞聂志勇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八一起义"发源地和中国解放军诞生的地方,南昌被誉为"英雄城",而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八一广场也由此得名.文章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概念,对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广场进行研究调查,收集并整理当地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及规律,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剖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使用后评价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八一广场

    当代美术馆空间营造——以上海西岸龙美术馆为例

    梅丰仪苏继会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大舍工作室的上海西岸龙美术馆为例,从建筑学空间结构的逻辑入手,解读龙美术馆的单一空间、空间序列、场所营造和建筑技术.并充分结合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把抽象的空间真实化,使我国当代美术馆空间氛围成为可理解的,以期为当代美术馆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龙美术馆空间构成空间序列场所营造空间结构空间氛围

    现代书院,扬帆岭南——浅谈佛山市第四中学附属学校项目设计

    邓青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佛山市第四中学附属学校项目为例,从总体构思、设计策略、功能布局、造型设计等方面对中小学校建筑其内在规律作全方位的探索,认为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理念作为指导,既要传承历史文脉、汲取文化精髓,也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中小学校现代书院知识窗口文脉传承功能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