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丹阳市柳茹村为例

    眭樱李鹏宇
    12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传统村落逐渐进入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阶段.由于现代生产生活变革及社会交往需求的改变,传统农耕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村落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而此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改造工作迫在眉睫.文章以丹阳市柳茹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从生产空间、街巷空间、公共空间、防御空间、建筑与院落空间五大类别调查并记录村落空间构成要素,总结提炼柳茹村空间形态特征,以期通过个案研究为现阶段传统村落空间营造、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江苏省柳茹村

    浅析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

    王双琳范熙晅周嘉珺
    12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利于独厚的历史积淀,多样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遗产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系.然而,由于经济变化和文化趋同趋势的冲击,历史遗产承受着保护与发展关系失衡的压力,问题迭出.文章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结合遗址现状,梳理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脉络,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追寻人们的需求,强化区域的固有价值,拓展古建保护的设计思路,增加实施的可能性,探讨建筑遗址的发展可能.

    环境行为学明辽东长城遗产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存量规划背景下旧住宅区改造评价体系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

    李世雄赵宁江丹熊博...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已进入以存量空间为发展依托的时代,罗湖区作为深圳的起点,早已高度建成,土地资源紧缺.近年来,随着旧工业、旧村和旧商业为主的城市更新稳步推进,"三旧"存量逐渐减少,旧住宅区将成为罗湖区改善民生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鉴于此,文章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基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罗湖区发展需求和旧住宅区特征,通过GIS数据分析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旧住宅区改造评价体系,为旧住宅区改造提供决策依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存量规划旧住宅区评价体系深圳

    健康公平视角下城乡医疗服务设施配置评价与建议——以长沙市为例

    吴美佳范睿思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来实现人们获得健康资源的公平性,是促进建设健康城乡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基于健康公平,以长沙市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对医疗服务设施配置的健康公平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公平性指数看,长沙市城乡医疗服务设施空间配置较好,但第二层级设施配置的空间均衡度仍需加强;从健康需求看,呈现由长沙中心向外围递增的空间特征;从健康公平度看,第一层级医疗设施配置较低,整体设施配置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区普遍高、中心城区小部分区域低、乡镇普遍低的特征;最后,研究提出在未来工作中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有针对性地优化设施配置,加强融入健康理念等建议.

    健康公平医疗服务设施长沙市配置评价

    空间设计中文化意向的表达策略研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程学四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建筑界传统建筑文化异军突起,园林艺术堪称一枝独秀.在现代经济社会,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现代版的诠释,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应提上议程.文章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取景、材料以及色彩的选择等方面,配以图文,折射出深入其血肉的传统设计文化中形和神的统一.

    传统文化现代建筑材料色彩

    价值视域下陕西"三线工业"旧址保护与再生研究

    刘怡雷耀丽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工业"旧址是我国工业建设特殊时期的代表性遗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工业大迁移的产物和见证.三线时期建设完成了一批国防工业、能源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直接促进了西北、西南地区工业的崛起.然而20世纪90年代,三线工业的陆续迁移导致空置后的工业旧址,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文章以陕西三线工业旧址为对象,在遗产价值视域下,探讨保护与再生的策略和方法.

    遗产价值"三线工业"旧址整体保护延续利用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文化研究

    周婷婷武文婷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亦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部分,不仅人文精神深厚且人文色彩浓郁,而且由各式各样的材质和图案拼接组合而成,是古典园林中的交通纽带,贯穿于整个古典园林,密切连接着各个景观节点.文章以园林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纹样、材质、色彩以及蕴含的文化寓意,进而探索园林铺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思考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这一景观要素对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纹样材质色彩文化寓意

    晚明闽地园林山石空间营造理法探析

    吴怡婧周向频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江南地区造园盛行人工叠山,而同时期的闽地园林营造推崇的则是"真山真水".文章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归纳总结晚明闽地的山石空间营造理法及范式,并从自然环境、审美理念、经济技术及历史背景4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推动因素.自然环境是塑造闽地园林面貌的自然基底,闽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为"真山真水"的营造提供了先天条件,但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闽地文人不喜人工、追求"真山真水"的审美取向,这在晚明闽地文人的诗学理想追求中也得到了印证.

    晚明园林闽地园林山石空间营造理法

    自然观之形塑——园林叠石对于景观教学之启示

    曾齐宝周祎铭
    14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山水人文、山水审美精神,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充满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叠石致力于咫尺山林之境的营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种对山石造型的强调以及自然精神的追求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比较缺失的.文章分别从理念、手法和构成上阐述了园林叠石对于现代景观教学和设计的启示.

    自然观叠石景观造境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齐洋毅鞠伟
    1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我国对历史街区复兴的大力推进,城市触媒理论在中国的快速兴起,成为激发历史街区更新的极佳的切入点.文章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街区发展出现的无序性开发、建筑毁坏严重、文化性缺失等问题,分别对触媒的选取、重塑与激活、引导与控制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街区中更新的策略与方法.

    城市触媒历史街区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