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理性看待当代砖的建构

    李函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承重结构体系到围护结构体系再到表皮体系,砖的功能意义在逐渐变弱,而表现意义在不断增强.砖材料的使用应当摆脱以力学性能来凸显材料本性的唯一价值判断,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在当代建筑中的材料魅力.从结构到空间到表皮,文章试图探究当代建筑砖材料的使用方式,思考砖应当如何合理体现建构魅力.

    结构空间表皮建构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临时展陈空间设计研究——以苏州国际设计周孵化通道展厅为例

    付晓渝李紫萱肖湘东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沉浸式体验的临时展陈空间设计,以苏州国际设计周孵化通道展厅为例,探寻沉浸式体验与临时展陈空间的设计结合以及创新亮点.文章希望为有关沉浸式体验的临时展陈空间设计提供更多新的思路方向和表现形式,以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去探寻展陈空间更多的可能性,以不同的空间体验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沉浸式体验展陈空间光影空间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苏州

    历史的遗产——《外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课程共建性研究

    张向宁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外国建筑史》的纵向时间线为拓展、横向知识线为连接,融合《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教学内容,延伸源于"历史的深处、时间的奇点、艺术的源点"的历史教学的三个触角,构建"让历史走向未来"的课程共建性教学体系,培育学生多种建筑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建筑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外国建筑史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触角共建性

    建筑设计教学中"设计概念"的生成与转化

    白苏日吐贺龙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设计概念"认识模糊及生成困难的现象,文章从"设计概念"的定义、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产生的方法类型以及在教学环节中的难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在建筑设计作业以及未来的实践中能够准确迅速地抓取"设计概念",并能为整个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设计概念建筑教育设计策略前期分析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城市意象研究综述与进展

    吴闽闵鹏呈周韬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眼于城市意象研究领域,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城市意象研究知识图谱,以CNKI核心数据库中刊载的1414篇相关主题文献为数据基础,剖析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发展,意在为未来城市意象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借鉴.文章就近年来热门话题以网络图片数据为主的城市意象研究展开综述,并对未来城市意象的发展提出展望.

    城市意象互联网图像网络图片数据CiteSpace

    从社会结构到空间形构——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逻辑的思考

    侯丽蓉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当代,社会文本愈加复杂,基于二元论的空间设计方式难以对社会关系进行回应,城市物质空间发展与社会变化相比呈现出滞后感.面对这一现状,文章对设计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论述了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构的相互关系,并以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反映出的大众与媒体的关系为例,尝试探讨从社会结构到空间形构这一设计逻辑的可行性,以期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提供部分参考启示.

    社会结构空间形构空间生产设计逻辑

    斗拱起源演变与现代设计应用的分析研究

    杨嘉晨叶雁冰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独有构件,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历史悠久,构造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纯粹的支撑到集美学和力学为一体.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已经鲜少能看到斗拱这个传统构件,但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设计应用中发挥着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斗拱起源文化符号艺术设计美学价值文化价值

    万物互联背景下城市空间的迭代发展分析

    宋飘逸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享是万物互联时代的主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与此同时生活空间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公共与私密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失去活力、距离逐渐消解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有了新的转变.文章针对万物互联时代技术革新对城市空间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万物互联多义边界虚拟空间距离消解

    基于TOD理念的大学园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邵玲芳刘正贤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TOD开发模式的概念和核心理念,并以深圳市大学城园区所实施的一处TOD项目为例,分析其在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丰富地块功能用途及建筑物内部空间属性等方面所采取的应用方式.

    TOD大学城空间更新建筑设计园区规划

    梯度理论下的扬州山陕会馆保护策略研究

    李尉铭吴涛
    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成为当今学术热点.山陕会馆是山陕两地商贾在扬州进行商贸活动的载体,是当今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以梯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扬州山陕会馆建筑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针对其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保护区划不明确和展示利用方式欠佳等问题,提出山陕会馆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梯度保护策略,构建分类、多级保护方法,为同类型历史建筑提供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梯度理论会馆建筑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