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圩区人居单元解析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

    朱晓青李淑珍蔡峻戴伟...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小城镇综合环境改造、生态修复、设施补全的大量投入使得长兴县圩区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和提升,也对当地圩区人居单元聚落空间格局优化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以浙江长兴县为例,从自然、聚落、人文等方面对圩区景观风貌进行解析,分析影响圩区人居单元风貌的主要因素,在分区管理、生态空间系统、聚落有机更新、提升景观质量四个方面针对提升和保护圩区人居风貌提出优化策略,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圩区人居单元提供科学规划依据.

    圩田农业景观提升改造人居环境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凤阳县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及可达性研究

    吴壮程新龙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社区生活圈理论,借助ArcGIS软件平台,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高斯衰减函数等分析方法,对凤阳县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可达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凤阳县县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规划建议.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可达性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析——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为例

    杨银丝汪霞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乡镇国土空间的规划编制正处于探索阶段,新的时代背景下乡镇发展需求赋予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新的编制方向和重点.文章依托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背景,基于生态优先、全域统筹和精明发展三大国土空间规划逻辑,针对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实例进行剖析,在统一规划、生态优先、全域统筹、精明发展、优化支撑五方面总结了陶湾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思路,以期为全域旅游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全域旅游国土空间规划乡镇规划思路

    后疫情时代乡村环境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吴倩刘志宏刘淑梅易庆庆...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疫情的阶段性蔓延,基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策略构建乡村安全共享的环境.针对疫情特性和传播的条件,客观分析乡村环境现状,从而对乡村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对于具备多种功能的应急设施的选址、公共设施的内部空间设计、民居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空间的优化设计以及乡村的道路交通系统和垃圾卫生处理的策略.通过优化乡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内部形态,既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满足景观结构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协调性,达到改善乡村卫生和环境健康的目标,推动乡村的环境管理和监测,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保证.

    后疫情时代生态环境传染病景观规划乡村环境人居健康

    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研究——以巴东县风吹垭村为例

    徐学娴李凯茜彭玉玲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村庄建设面临"千村一面"的问题.鄂西地区的乡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因素限制造成交通不便、乡村的开发力度较小,加之鄂西地区文化特征显著,地方特色保留程度较高,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鄂西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出发,从宏观的区域特色挖掘、中观的乡村景观营造到微观的建筑风貌塑造三个层面,探索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并结合巴东县风吹垭村的实际规划治理项目展开具体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此提升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鄂西地区其他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风吹垭村

    基于愈合概念的前湖古村落保护研究

    陈文杰张鹰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愈合概念,调研福建省前湖村的遗产资源,从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角度,分析村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的保护现状,提出村落保护规划应物质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探索乡村人居环境修复、改善、再利用的新途径.

    古村落愈合概念人居环境保护规划

    乡村建设历程中的空间形态演进研究——以福建省霞浦县虞公亭村为例

    李立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以来,乡村的空间形态受到国家制度、宏观经济、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经历了集体化、改革开放初期、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四个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与空间形态.文章以四个分期为抓手,分析并归纳各时期乡村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和演进特征.以虞公亭村为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发现村落居住空间逐步扩大,从指令到自发再到有序规划的发展变化,以及乡村住宅的现代化、功能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为乡村地区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历史演进乡村住宅政策演变启示

    服务设计与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机制研究

    赵智慧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服务设计是在经济学、管理学、服务科学等学科有关服务内涵基础上,结合设计学科自身特性而形成的新兴理论.梳理服务设计内涵并借用角色理论,就服务设计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扮演"以及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服务设计的"角色期待",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机制.

    服务设计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角色耦合机制

    基于大学生感知的杭州城市意象空间结构分析

    刘灵芝毛静怡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城市的公共意象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信息的共同记忆,它建立在城市历史、文化与居民共同交往模式的基础之上.文章通过意象心理实验,根据认知地图的心理实验调查梳理杭州年轻人心中的杭州意象,分析比较杭州本地大学生与非杭州本地大学生的城市意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发现:城市公共意象与年轻人的出行需求及目的有一定关联度;大学生对于杭州城市意象在"边界、区域、道路"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共识.

    城市意象杭州意象空间结构认知地图大学生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街道应急性景观空间设计研探

    李冰楠马逸孙磊磊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际之间保持社交距离的隔离措施极大制约了原本外部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文章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街道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与实践,针对疫情背景下慢行比例需求上升、开放空间消极局促、交往活动功能欠缺、街道景观设计滞后等问题,提出"应急性景观"概念——即可调控、阶段式、模块化的户外景观空间模式.研究从建筑物附属停留活动区、街道公共空间节点、街道交通设施及等候区三方面探索街道应急性景观空间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兼顾人际距离、避免群聚,重塑共享街道,推动人居生活回归"新常态".

    疫情常态化街道应急性景观设计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