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京中山北路的建成与变迁研究

    陶书竹戴相喜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大道是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中轴线,是民国首都道路最主要的标志性的工程.今天的中山北路依旧是南京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是南京城北进入南京市中心的重要门户和黄金通道.文章以南京中山北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阅读检索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状数据,综述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设初始和发展变化,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成与变迁促进了城市发展建设的结论.文章为南京市城市更新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有助于南京城市规划发展建设.

    南京中山大道南京中山北路建设初始发展变化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叙事性营造——以绍兴市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章艳芬蒋兰兰黎冰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量时代下,随着规划权力的下放和公众意识的觉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物质空间修复过渡到对于场所感的营造.文章通过结合"空间叙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绍兴市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叙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营造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空间叙事书圣故里

    梯度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保元里片保护更新规划为例

    呼宇飞宋国栋
    16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梯度理论,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保护与更新的程度在保护价值、区位环境、历史文脉等方面出现的分化现象进行界定,建立梯度视角下保护与更新理论框架,结合保元里片保护更新实践,从保护分级、风貌特征、业态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保护与更新框架综合应用,以期能促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的精细化水平,避免单一、静态的保护模式对遗产价值、空间体验丰富性和城市发展弹性造成损害.

    历史街区遗产保护梯度理论保护与更新模式

    面向实施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思考——以大运河徐州段为例

    孙中亚郑俊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国家重点推进的系统性工程,承担着"讲好运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在研究明晰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内涵基础上,文章梳理出当前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难点.以大运河徐州段为例,立足运河文化资源禀赋与历史脉络提炼文化特质与价值,依托资源点分布组织沿线文化空间,并进一步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提出契合发展实际的沿线地区发展策略,初步探索形成新时期面向实施的线性文化遗产规划编制方法.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导向规划编制

    多维视野下"建筑文脉"解析与传承:概念、路径与机理

    郑媛王竹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文脉传承这一热点论题,结合文献计量学,解析文脉研究的知识结构,回顾建筑学界对文脉概念的认知演化过程,梳理实现文脉传承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多维视野下建筑文脉传承的认知框架.分析结果主要揭示了建筑文脉概念的内涵及其多维发展趋向,阐释地区营建中建筑文脉的策动作用以及策动要素,以期为我国基于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建筑文脉文脉传承多维视野地区营建内涵与外延

    中国工业遗产之路体系建构初探

    张家浩毛佳江岚徐苏斌...
    17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18年"中国已知工业遗产数据库"基础上,进行更新研究,截止于2021年1月,数据库中共有近现代工业遗产1681项.基于数据库对"我国工业遗产之路"体系进行建构研究,基于地区、年代、行业、资本来源、交通线路等角度,对我国工业遗产在"点""区""线"及"系列"等层面进行体系建构,意在抛砖引玉,对未来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意义和参考价值.

    工业遗产GIS数据库文化线路体系建构

    传统营造中的材料智慧探析

    胡英盛刘军瑞
    18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传统营造材料的主要类型和特性,指明了传统营造中材料的非匀质性及其劣化速率与环境好坏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匠师在营造中秉持实践理性的营造态度.进而阐述了匠师的用材策略:优材大用体现在大材重用、稀材显用等方面;劣材巧用体现为旧材降用、碎材拼用、弯材顺用等方面.最后对用材习俗进行了论述:包括吉材点用、凶材禁用和师法自然等方面.系统梳理和阐释传统营造的用材智慧对于我国建筑史研究和正在进行的营造活动有一定价值.

    传统建筑材料营造技艺观念策略习俗

    临川文化影响下的天井式民居建筑形制探究——以抚州州学岭历史街区为例

    张跃华李久君
    18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东天井式民居是江西乡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抚州古代州学所在地的州学岭历史街区为实例,基于调研测绘与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临川文化影响下的天井式民居地盘的原型及四种演化方式,侧样的两种原型及其演化方式,以及临川地区天井式民居的立面形式与屋水形式的规律.文章可为临川地区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及基于传统营造技艺的新的建造活动提供借鉴.

    临川天井穿斗式插梁式屋水

    历史记述——20世纪50年代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规划与建设

    陈帆吴婧一林俊挺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底浙江大学新校址最终选定于玉泉寺北老和山麓.随后新校园玉泉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迅速全面展开.1960年后,由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玉泉校区的建设减缓.20世纪50年代玉泉校区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影响比较大,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形式复兴思潮和反浪费运动.这一时期集中建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楼群,并为后来几十年的校园建设规划好了基本框架,是那个时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典型案例,具有积极的近现代校园发展史研究意义.

    20世纪50年代校园规划校园建设民族形式

    陇南山地传统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孟祥武陈婷张明晓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载体,陇南山地民居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平面的组合,更是三维的、立体的.以陇南山地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把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将建筑单体以及其辐射的外部空间纳入其中,从点(单体民居)、线(街巷)、面(民居组团)三个维度来解析陇南山地民居的空间组织模式,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归纳总结,阐述山地地形和山地文化对当地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最终厘清其生成逻辑,以期为当地新民居空间组织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陇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空间组织模式拓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