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风貌特色塑造策略研究——以淮安地区为例

    吴秋颖樊雨蒙丁晓红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风貌特色塑造是当今农村调查研究的热点,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对农村建筑风貌的特色塑造与提升是重中之重.基于农村建筑所处的地域,文章以淮安地区为例,研究淮安地区农村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从三种不同性质的农村出发,分析其风貌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本地区农村特色风貌塑造的策略,以期能有效促进乡村建筑风貌的继承与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风貌特色塑造策略淮安地区

    基于未来社区中心的乡村微更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吉三山村委楼组团改造为例

    朱晓青陈晨刘博新
    10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以来,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更加突出公共设施空间建设的精准性、职能性和地方性.文章以探索未来模式下的乡村微更新模式为目标,通过文献调查法、现场调查法等方法总结了乡村社区中心的演进历程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小成本、低技术、可持续的基本策略.在该策略的引导下,指出了其在未来邻里、建筑与低碳职能下的技术应对手段,为产村人文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借鉴意义.

    乡村未来社区微更新营建

    大数据战略背景下智慧乡村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刘志宏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大数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推动智慧乡村和生态宜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实现路径,促进乡村智能发展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而解决好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智慧乡村的关键技术开发、疫情下乡村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反思与应对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此方面的研究突破,将进一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环境治理提供应对策略,为助力疫情防控和营造健康安全体系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探索智慧环境和智慧规划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可以为打造健康安全环境提供思路,向全球推广和宣传.如何利用大数据战略来实现乡村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本课题关注的焦点之一.智慧乡村的构建,是解决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可以提出疫情下智慧环境和智慧规划构建的创新研究思路和应对策略.

    大数据战略智慧乡村智慧环境智慧规划发展策略

    生态视角下的县域村庄分级分类与规划引导研究——以《清涧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张军飞刘梦张薇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建设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前提和基础.以北方川道城市清涧县为例,从县域整体入手,立足"三区三线"整体空间格局,划分两级村庄发展片区,细分乡村空间类型;同时,结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村庄发展潜力,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搬迁四类;最后,根据村庄特征,从规划、建设、管理的视角提出发展引导和建设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县域村庄发展的地方经验.

    生态文明县域村庄分级分类规划引导清涧县

    信息时代城乡规划专业高校本科生基础数据分析能力教学实践摸索

    戚路辉林汉森李建军席明波...
    1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普及,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数据促使城市数字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专业,也面临研究方式与手段的改变.文章通过企业调研以及网络数据分析,从企业需求与岗位变迁的角度,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信息时代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数据分析能力教学实践

    生活圈视角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缺失点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袁青董鑫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高度进步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基础建设已经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是未来城乡规划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满足居民对生活圈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出行成本,实现生活服务设施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通过研究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以及自身出行特征,进行小城镇生活圈模式研究,并通过POI数据的获取和GIS分析识别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和GIS分析得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增补的区域.

    生活圈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多准则决策分析

    乡村街巷空间老龄群体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湖州市黄泥兜村为例

    叶雯馨张晨黄世婕
    12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乡村街巷空间的适老化建设迫在眉睫.文章以黄泥兜村为例,基于对街巷空间老龄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对老龄使用者的属性、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可达性高、社交性强的活动空间.同时,老年群体的满意度主要与休憩设施、无障碍设施、街巷质量等因素相关.由此提出乡村街巷空间适老化建设的策略.

    老龄群体乡村街巷空间黄泥兜村使用特征满意度

    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乡村设计实践教学笔记

    宋扬王卫红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乡村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在乡村设计中植入设计文化、思政元素,并通过设计与教学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阐述设计实践对乡村文化的延续,设计实践观念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以及设计形式与细节的创新等方面的认识、观点、思路与方法.针对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和分享如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将乡村设计方案有效转化为"文化与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感想与经验.

    乡村设计设计实践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低技影响下的新乡土建筑设计解读

    王文生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技影响下新乡土建筑作为建筑师在现实条件下采取因地制宜方法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建筑立足于不同地域因素下进行在地建造的真实体现.文章从"在地"与"再绎"出发,梳理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中低技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新乡土建筑的真实建造案例,试图从日常材料、在地技艺、空间意境三个方面解读新乡土建筑的"匠心"与"匠意",明晰低技策略在新乡土建筑营造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为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新乡土建筑低技策略设计策略建筑营造

    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下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美学新拓展

    王一涵诸葛诗棋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空间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而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研究相对缺失,人们渐渐将目光聚焦于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文章以环境美学为切入点,以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中"卡尔松的自然环境审美模式""伯林特的参与审美模式""海德的后现代审美模式"为理论依据,对乡村人居空间环境进行美学探讨.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美学本质、审美机制,进而提出乡村人居空间环境"居"的自然本质美、"游"的景观体验美、"境"的场域诗性美,以期从美学的角度,为我国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环境审美模式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