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中国意象"的"城市意象"理论辨析——以"黄山外边溪地段城市设计"为例

    张祥钰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凯文·林奇的《the Image of City》一书入手,探讨了《the Image of City》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the Image of City》与"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存在差异;延续这一思路,作者探讨了中国"意象"语境下"城市意象"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城市意象"是城市特色生成建构的载体;最后作者以亲身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意象"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的载体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凯文·林奇《theImageofCity》意象城市意象城市特色城市设计

    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特征及演变——以汉口站为例

    陈莹泽蔡雨杉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站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站前广场作为铁路客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铁路客站的产生而兴起且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站前广场的演变历程、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和深入分析.文章以汉口火车站为例,总结汉口站站前广场的演变规律,对站前广场在功能、空间和形象的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今后铁路客站站前广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铁路客站站前广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汉口站

    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街区交通组织效能评价与优化研究——以青岛台东步行街为例

    魏书祥孙浩然栾学臻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共空间交通组织效能是衡量城市交通的重要评价指标,如何评价以及如何改善城市商业街区的交通组织情况,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依托Depthmap平台,对青岛传统商业中心——台东步行街的交通组织效能进行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未来该地区交通组织改造更新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

    商业街区空间句法交通组织效能台东步行街

    文化塑形视角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问题探究——以丽水市刘祠堂背历史街区为例

    汤珏史绮莲李瑛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城市更新背景出发,解析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历史街区文化传承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以丽水刘祠堂背历史街区为例,详述如何挖掘文化价值并运用到规划设计中,从而提出文化塑形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此作为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探讨.

    历史街区文化塑形核心问题解决策略刘祠堂背

    生态韧性导向下的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

    华晨高雅清李咏华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受灾害威胁程度最高的国家,雨洪灾害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为加强城市风险防控,亟须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文章以生态韧性为视角,针对城市雨洪灾害,构建了"前期预判-动态评估-策略落实"的GSI生态韧性规划理论框架,实现生态韧性的前瞻性、冗余度和适应性.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灵活适变、主动求变为思路,提出了"数据管理、风险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导则"的模块化技术路径.旨在以由上至下的系统性思维和双向响应的动态过程破解雨洪管理难题,为GSI韧性提升和设计优化提供有益启示.

    生态韧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论框架技术路径

    传统书院空间仪式感物化构成方式探究

    刘焕杰周生可谭立峰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书院建筑是空间组织形式,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教育传承下的建筑空间构成.古代书院空间特有的仪式感是书院建筑呈现出的主要情感,文章基于书院空间仪式感角度下的空间呈现,通过建筑空间物化构成要素分解进一步提炼出书院仪式空间下的空间结构要素、空间景观要素和空间文化要素.通过对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分解提炼进而加深对传统书院空间仪式感塑造的认知,从而为研究书院仪式感空间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传统书院仪式空间构成要素空间组织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部四村落为例

    金晨
    17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东侧汉城湖沿线四个发展各异的村落为例,调研分析各村落现有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生态格局,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三个边缘增长极村落差异化发展,带动内部樊寨村点轴连绵,逐步形成关联性较高的"边缘增长极-点轴连绵区-网络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连点成线+点线成网"的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带来正外部效应,实现汉长安城遗址区与村落动态耦合的可持续发展.

    遗址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区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村落

    邯郸西部山区近代传统民居的防卫性营造特征——以伯延镇为例

    王晓冬谢伊宁
    18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伯延镇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浅山区,在近代依托繁荣的商贸经济,营造了大量的深宅大院.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匪患严重,这些建筑在营造中体现了很强的防卫意识,伯延镇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营造在这种防卫性思想体系下指导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特征.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研究总结其防卫性营造特征.

    传统民居空间格局防卫性营造风貌保护

    基于GIS的福建古塔人文景观营建研究

    林昕袁琳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地区依山傍海、河网密布,现存古塔数量众多.古塔营建于山水或市井之间,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调节山水、点化风景的作用.因此,文章以福建古塔为研究对象,对古塔空间分布(微地形尺度上的坡度、坡向)及其自身尺度进行分析,定量探究福建古塔营建环境的普遍规律及其对人文景观营造的作用.

    古塔人文景观环境设计福建GIS

    清代时期巩县城池布局探索

    丁香茹
    18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县老城,即如今的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下文统称巩县老城),历史上曾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为巩县县治所在.侯卫东老师曾在《元〈河南志〉巩县城池图复原研究》一文中对巩县城池的具体位置及结构布局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通过对老城村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查阅分析,所得巩县老城城墙、城门等历史点具体位置与其所得结论有所偏差.文章通过介绍意见相左之处,进一步探寻这座尘封已久的千年古城的肌理格局,推测其建造规模、结构布局以及重要建筑点所在等信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老城村现存遗址的研究调查及对当地老者的探访问询,梳理清代时期巩县城池布局,深层次、全方位挖掘巩县老城的历史价值,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巩县老城的重视与保护.

    巩县老城巩县县志城池布局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