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析SI理念的本土化发展对装配式建筑机电预留预埋的影响

    张梅香吴飞李健郑晏芝...
    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了SI分离理念,分析日本SI分离体系的装配式住宅普及的根本原因,同时分析SI分离理念在国内本土化发展的限制因素.管线分离是《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的评价项,是SI分离理念的本土化发展.SI分离理念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机电的预留预埋量,相应降低建筑构造对专业配合度的要求,给机电设计、施工、维护检修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SI分离本土化管线分离装配式建筑机电预留预埋

    传统民居形态量化方法研究初探——以赣皖交界区域为例

    段亚鹏郭禹哲
    7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民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传统民居形态的量化研究正在成为学界尝试探索和关注的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传统民居的研究动态,并以赣皖交界区域为例,尝试构建传统民居形态量化研究的初步方案,以期对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有所裨益.

    传统民居形态量化方法赣皖交界区域文化交融区

    基于"信息边界"法则的建筑装饰观感探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王馨怡过伟敏杨直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锡常地区泛指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在近代中国的建筑转型时期,苏锡常地区因不含租界,受到西方文化的直接冲击较弱,使得区域内建筑装饰图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转变特征.文章基于"信息边界"的法则,分析苏锡常地区不同阶段的建筑装饰图案的内在联系及观看感受,证明建筑装饰图案中"信息边界"法则对信息传达与观感探究的适用性.

    信息边界建筑装饰图案苏锡常地区观感

    洪涝灾害后村庄整治提升规划探讨——以潍坊市庙子镇朱崖村为例

    高翔倪剑波赵虎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19年潍坊市接连受极端天气因素影响,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身财产安全.文章通过对潍坊市洪涝灾害原因进行分析,按照"灾后恢复—隐患识别—综合整治—提升实施"四步骤提出灾后村庄规划整治思路及目标,并结合潍坊市庙子镇朱崖村规划案例,从规划布局、住宅、道路、防灾减灾方面入手提出具体规划策略.

    潍坊市洪涝灾害整治提升

    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跨界现象研究——以襄阳市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为例——以襄阳市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为例

    康宁宁张新宇
    8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以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跨界合作中呈现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经典案例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挖掘艺术跨界合作后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以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为研究对象,该处文化艺术内涵丰富,通过对其艺术跨界合作的表现形式和商业价值进行分析,来探讨艺术家或设计师在进行多元融合的过程中,艺术跨界的实践对艺术创新有着怎样积极进步的影响.

    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

    "资本下乡"驱动下的乡村空间演变——基于浙北三个典型村落的对比研究

    朱斯斯
    8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各类乡村建设活动在浙江省内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可以看到政府资本、私人资本以及大型企业资本进入乡村,从宏观空间结构或是微观空间更新的角度深刻影响着乡村空间的演变和重构.文章以浙江北部这一乡村建设高度发达的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地区三个"资本下乡"的典型村落,研究不同类型的资本给乡村的空间扩展和用地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总结与思考不同类型的资本在乡村发展中的利弊.

    资本下乡乡村空间演变浙北

    文化地标性建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以河上镇侵华日军罪证史料博物馆项目为例

    金千姿林兴啟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观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所得成果总是在建设与反弹之间博弈,这源自于当地村民认知的缺陷、对当地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没有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撑.表面上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要走一条文化复兴之路,以文化重现乡村特有的魅力.文化标志性建筑正是非常合适的文化载体,它的建立可以使之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名片、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创新的源泉.侵华日军罪证史料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把场所特性、地域文化、功能需求及设计师个人审美结合为一体进行创意设计,将成为文旅小镇河上镇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助力河上镇乃至萧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地标性建筑美丽乡村建设博物馆设计文化建筑方案设计

    城墙遗址公园文化表达新思路——以固原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王坤韩炳越吴雯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系统研究总结中国现阶段城墙遗址公园文化表达方法的基础之上,以固原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固原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老城区,占地面积72公顷,设计主张城墙遗址公园文化表达从保护城墙的原真性、重塑城墙的独特性、保障与城市文化融合性三方面做出突破,以期为未来城墙遗址公园文化表达提供新思路.

    城墙文化表达新思路固原城墙遗址公园

    基于人口密度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优化——以武安市主城区为例

    田芳王定红连海涛
    9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绿地合理的空间分布能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亲绿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提出以人口密度、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为指标,通过GIS平台网络分析法对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1)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分布呈相反分布;(2)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与其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呈反比;(3)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能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4)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不尽合理.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武安市主城区合理优化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公园绿地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网络分析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当代新农房建筑设计思考——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地块新农房设计作品《山·居》为例

    孙玉京
    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当代乡村新农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筑师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创新.文章从乡村建设的背景、现状出发,阐明新农房建设的必要性,对当代常见的农房设计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并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地块新农房设计作品《山·居》为例,从项目的背景、设计突破、空间分析以及推广性四个方面阐明笔者主要的设计思想.

    乡村振兴新农房传统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