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产趋同背景下东北民居屋顶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以赫哲族、满族、朝鲜族为例

    沈逸金日学
    17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民居的屋顶形式在生产趋同的背景下已经被彩钢顶等现代形式所取代,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文章以东北地区赫哲族、满族、朝鲜族为例,探讨受地域、气候、文化、建造技术等影响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屋顶形式,借助对于原始屋顶的形态、材料、建造工艺以及思想文化的研究,对民居屋顶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设想,寻求原始建造智慧与新技术的平衡与发展.

    民居屋顶形态材料建造工艺思想观念

    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以邯郸行署楼的修缮实践为例

    高瑞宏王璐瑶张欢张珊珊...
    18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以邯郸市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性建筑——邯郸行署楼旧址的修缮实践为对象,探索保护修缮设计在历史性建筑的更新过程中的关系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应的方法.通过对行署楼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价值评估进而制定更新设计方案和保护修缮措施,对行署楼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进而对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其他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历史性建筑保护修缮更新设计邯郸行署楼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

    关于建筑"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研究

    魏徐璐
    18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克洛德·佩罗提出的建筑美学两原则——客观美和主观美,将之与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原则之一的美观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的影响.客观要素或主观感受的缺失或泛滥,都会导致建筑风格的极端化.佩罗的建筑美学两原则可以作为现代建筑的美学参考,在尊重客观美的基础上尽情表达主观美的个性,营造和谐与个性共存的设计氛围.

    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佩罗客观美主观美

    中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设计浅析

    曲敬铭许松林
    185-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眼于"檐下空间",从成型脉络的角度出发,梳理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内的形式载体,举例探讨相关空间精神的组合表达运用,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设计思路如何赋予生存类空间以生活气息.

    中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形式载体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传统村落功能与空间演化研究——以苏州陆巷村为例

    张运
    187-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一直秉承着由政府或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许多村民的实际需求以及乡村地区的"自发性"传统,造成了村落发展与村民生活的割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第三代系统理论,将为揭示村落"自发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文章选择苏州陆巷村作为案例地,尝试在复杂适应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其发展过程中村落功能与空间的演化特征,并在村落主体的适应能力、基层力量、公共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调节机制,希冀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传统村落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陆巷村功能与空间演化调节机制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改造设计

    卜玮林林旭文
    19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城市无障碍建设和传统建筑的再利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已改造的传统建筑无障碍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多台阶、高门槛等特点,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无障碍外部空间改造的原则、设计要素和方法,并运用在实际场景中,为中国传统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无障碍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无障碍设计历史建筑文物保护改造设计

    基于SD法的传统校园室外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与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

    唐子豪刘琮晓
    194-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中山大学南校区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基于SD法设计校园室外空间构成要素的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对校园室外空间氛围感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表明,营造校园室外空间氛围的实体要素排序为:绿化配置、道路遮荫度、道路通畅度等.营造校园室外空间氛围的虚体要素排序为:空间特色、空间舒适度、空间通透度等.营造校园室外空间氛围的人文要素排序为:景观美感度、历史文化氛围等.从使用者心理的角度认知并分析校园室外空间氛围的重要构成要素,总结历史校园可持续更新的策略.

    历史校园SD法更新策略对比研究

    村落共同体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新光村为例

    尹子良贺勇
    19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以村民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视角,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为分析工具,解析传统村落在宗族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提出适合多元主体背景的空间新秩序.最后结合新光村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集体认同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空间营建策略,为其他村落空间营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村落共同体社会与空间集体认同空间营建策略

    战争与现代主义——20世纪前中叶木结构建筑发展研究

    张琦
    20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漫长的木材与战争的历史,定义了木材之于战争的战略地位,而随着机械工业对金属高效和标准化的生产,木材在战争中的地位全面衰退.现代主义时期,现代木结构建筑先驱奥托·赫哲(Otto Hetzer)和康拉德·瓦克斯曼(Konrad Wachsmann)拓展了20世纪前半叶木结构建筑的工程木和工业化木建筑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技术大发展和技术转让,又为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木业、木工机器、木结构技术和"2×4"标准的基础.

    战争现代主义木工机器"2×4"标准木结构建筑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视角下澳门公共图书馆探析

    赵家达陈向荣郭嘉
    206-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和原则,文章以澳门公共图书馆活化为本体,结合澳门社会发展和文化导向的条件因素,综合分析评述澳门建筑遗产改建成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特点,以期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思路,以便实现其活化模式的价值和作用.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更新澳门公共图书馆功能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