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韧性理念下的"建筑-场地"设计思考

    王扬
    1页

    基于韧性理念的"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以华南某缓坡地形上的教学楼设计为例

    陆超王扬
    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缓坡地形是华南低丘陵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文章通过具体分析一个缓坡地形上的教学楼设计,阐述了多种基于韧性理念的"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策略,在实践中诠释华南地区典型缓坡地形建筑的设计方法,为建筑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参考.

    韧性理念缓坡地形"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华南教学建筑

    双碳视角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周尤美雷浩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我国于近年来已基本建立了"1+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即于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双碳"目标视角之下,通过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而其治本之策则是要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必须头尾兼顾,从碳源头与碳排放的"两端"同时进行合理优化.双碳视角下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六个要点:(1)布局清洁能源;(2)增加储能设施;(3)增设碳捕集装置;(4)增添碳利用或碳封存物流仓库;(5)增扩绿地碳汇空间;(6)构建数字孪生智慧车间追踪碳足迹.无碳衔接,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型绿色低碳的工业园区.

    双碳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光伏建筑一体化气候数字孪生碳捕集

    "在地"视角下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探究——以宁德南岩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刘建元向彦霖王量量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简析了"在地"观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及研究现状,认为可将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置于"在地"视角下,从自然、材料、工艺、文化、场所五个方面探析乡村建筑"在地"设计的具体内容,总结归纳出适应自然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传承建造工艺、转译文化语汇、重塑场所精神五个在地设计策略.通过解析宁德南岩村活动中心设计过程,展现在地视角下对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试图为乡村建筑开辟新思路,提供可参考的设计经验.

    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复合设计建筑设计

    基于自然通风的中小学教室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以沈丘东城实验学校项目为例

    韦峰赵一帆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运营中的重要一环,针对中小学建筑使用群体年龄小、数量大、建筑换气频率高的特点,自然通风在中小学建筑中尤为关键,这不仅是绿色建筑理念下被动式技术的体现,也是维持中小学教室室内舒适环境的措施.文章以沈丘县某中小学教室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气候条件,探究在不同开窗面积下教室室内的通风情况,以及导风板对室内通风效果的影响,并运用CFD软件对教室的自然通风进行模拟优化,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希望为类似教学建筑室内热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对比分析.

    中小学自然通风室内热环境CFD模拟

    信息时代下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以广酒学院校园规划为例

    苏平魏天崎何小欣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模式的持续变革推动了非正式学习等自主学习行为的普遍发展,这对于校园规划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划和设计提出了全新的需求.通过分析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特征,文章提出校园规划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定位:即以"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场所营造"为代表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并以广东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实践为例,从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功能体系、共享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布局和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营造这三个方面,分析校园规划定位指导下的设计策略及其应用效果.

    非正式学习校园规划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场所营造

    基于江南园林和岭南庭园空间营造手法比较的现代酒店设计探究

    刘雨晴宋代风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各有所长.现代酒店从中分别汲取灵感,将其精髓提炼并转化为适应现代需求的具体应用策略,既能传承古典园林空间艺术,又能赋予现代酒店鲜明的空间个性.文章从空间模式、空间单元和空间体验的角度比较两大园林的异同,并结合案例,从空间格局、空间序列和庭园塑造三方面探究园林手法在现代酒店空间中的应用,最后以笔者的酒店创作为例,介绍两大园林空间现代化运用的综合实践,为酒店发展和园林传承提供参考.

    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现代酒店设计空间营造

    面向未来的中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丘建发廖育琪包莹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学校园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以往固定的课室,对非正式的学习场所有了强烈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现行中学校园空间与未来学校发展趋势的矛盾,并梳理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分类与特性等内容,结合优秀案例从而对应提出组织结构与特征要素两个层级的设计策略,期望能为新建中学校园提供一些参考,以应对未来学习场所需求升级及校园建筑复杂化发展的挑战.

    未来学校中学校园中小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空间的共生与消隐——龙游瀫智慧产业园项目设计思考

    魏丹枫何倩高冲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游瀫产业园位于大规划核心区.在产业升级的规划大背景下,作为整个大规划先进产业办公及生态研发组群等区域的先行启动区,该项目的成功将为整个龙游湖产业的升级起到引导作用.文章着眼于龙游瀫智慧产业园项目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过程,从如何延续场所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特色、打造区域共享式产业空间、以生态化设计手法平衡建筑与景观空间出发,分析了建筑和景观空间的共生与消隐,探寻了开放共享、多维集合的建筑产业园的设计方法,从而促进龙游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

    共生消隐场所建筑空间景观

    从割裂到共生:京门铁路沿线丁家滩村空间更新研究

    田梓妍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遗产带来的旅游浪潮在城乡资源配置、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闲置铁路区域的再生价值来源于沿线空间与铁路的互动要素、空间发展的需求.丁家滩村内因京门铁路同平面穿过村域而形成的历史工业景观成为最为突出的地域识别特征,对历史场所空间使用者与历史场所环境的空间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并归纳空间供给-日常行为之间的空间偏好和共生单元模型构建,为类似线性形态的乡村提供直接借鉴.

    村落空间铁路遗产乡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