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中国山水意象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以宁波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为例

    徐佳程沈瑜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风向标,在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比较宁波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从中国山水意象角度入手,分析其在中国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博物馆的地域性建设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讨,同时为建筑设计在文化趋同的现行压力下如何回归地域本土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博物馆建筑设计山水意象建筑材料本土化

    基于IPA模型的城市广场景观社会效益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周莉张善峰梁文锋武文婷...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场是城市为市民提供的一种重要社会福祉,设计建造社会效益高的广场景观具有切实意义.文章基于广场景观社会效益表现及其重要性分析模型,使用广场景观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杭州市主城区七个广场景观社会效益,识别优化案例广场景观社会效益的改进指标,结合实地调研与对比来解析案例广场景观社会效益优化的可能方向.

    广场景观社会效益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改进指标优化方向

    人性化设计视角下的社区友好型花园医院模式——以新加坡邱德拔医院为例

    包哲韬周林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新加坡邱德拔医院为例,从人性化设计角度介绍分析了该医院如何营造社区友好、贴近自然的康复环境.人性化设计有别于传统功能主义设计导向,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实现环境与人有机和谐关系的设计导向.文章通过对比邱德拔医院的设计特点与传统医疗建筑环境设计的区别,发掘其显著的设计思想:引入大量生态景观、营造自然康复环境、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融合社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在医院建筑中或可适用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以求为设计围绕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医疗康复环境提供参考借鉴.

    新加坡邱德拔医院人性化设计社区友好花园医院

    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新""旧"融合——以智慧网谷为例

    陈美红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提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以数字经济属性的特色小镇蓬勃发展,许多特色小镇创建后还朝着A级景区创建的目标发展.文章以杭州智慧网谷小镇为例,解读其在创建过程中融合新兴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的景观设计理念,为同类特色小镇景观规划提供借鉴指导意义.

    特色小镇景区建设景观资源景观规划

    传承与更新·生长与融合——以呼和浩特市大召片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为例

    王思雨韩瑛李昊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各城市的旅游街区.文章以呼和浩特市大召片区为例,探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大召片区游客中心设计之间的传承与更新,以及大召片区游客中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游客中心文化旅游地域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梁坤宇庞家幸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条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具有较为明显的耦合关系.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和主客体关系上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模型,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基于田野调研得到数据信息,对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历程进行讨论,归纳出袁家村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各地如何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提供模式选择和经验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袁家村耦合

    面向乡村振兴的村庄分类、评价——以平利县为例

    樊彤彤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应对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政策举措,乡村的分类研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地理、产业条件等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文章以平利县的137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经过变量计算村庄综合得分,运用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11年)》提出的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大类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类,将村庄划分为六大类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新思路.

    乡村振兴乡村分类乡村发展潜力

    由大连港15库工业旧厂房改造引发的思考

    王丹王宇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建设逐渐由"增量城市"向"存量城市"转变,城市的建设模式逐渐进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发掘老旧建筑和街区的再利用价值、盘活低效和闲置用地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大连港作为大连的兴市之地,见证了大连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沧海桑田.15库工业旧厂房,作为大连港工业遗产的代表,通过商业化改造发挥其新的时代作用,对于实现建筑遗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激活街区活力和延续城市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15库工业旧厂房空间重构体量嫁接场所回归

    新乡土建设背景下的竹建筑实验——以安吉蔓塘里"安燠亭"设计为例

    魏恬晨吴闽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燠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的蔓塘里自然村景区的入口处,是蔓塘里的一个特色公共空间,用当地传统材料"竹材"打造的公共场所.藉由此次竹建筑设计实验,探寻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协调的方法,逐步从内在提升乡村的居住生活品质,带动乡村产业的转型,提升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自然材料原竹建筑乡土建设竹建造

    建筑遗产修复的可识别性研究——以罗马角斗场为例

    姚东升
    8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遗产修复中采用可识别手段,将替换或增加的部分与原物部分加以区分,符合建筑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可以协调保存与修复之间的矛盾.结合罗马角斗场三次代表性的建筑修复实践,分析可识别性原则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探索可识别性原则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筑遗产可识别性修复罗马角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