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闽南廊桥的现代性表达策略——以福建省漳州市金峰大桥设计为例

    王量量刘雅茹吴新烨胡义新...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桥梁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高超的工匠技艺与非凡的民间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相继问世,桥梁建设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传承千年的建桥文化却面临消失的困境,很难从现代大桥中探寻到地域文化的特征.文章从廊桥文化入手,系统解读闽南廊桥的艺术特征,对漳州市金峰大桥进行设计解析,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桥梁设计策略,以期为现代桥梁建设提供借鉴.

    闽南廊桥现代桥梁景观廊桥金峰大桥

    基于政策文献计量法的郑州市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特征研究

    王赢晋孟勋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目的在于计量相关政策文本结构和外部属性,厘清郑州市遗址类博物馆政策的相关特征;以软件绘制图谱及指标数据为基础,精准分析郑州遗址类博物馆的发展经验与不足,为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促进博物馆建设的健康发展.研究方法为:利用政策文献计量法分析"十三五"期间颁布的相关政策,借助ROST CM、Ucinet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结论为:(1)相关政策的出台频率与内容有较强的时效性,表明了政策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2)政策信息的聚集梯度明显,中心部门强势,处于外围的部门参与度较弱;(3)目前政府关注领域重点在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上,生态保遗、非国有化属性等问题还未成为热点.

    遗址博物馆政策文献计量法遗址保护可视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青岛城建发展的影响与促进

    于月明刘一光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青岛城建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然而对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研究多关注西方城建理论的作用效果,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通过寻找传统文化内涵演进及活动痕迹,阐述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并通过其作用结果的辨析得出结论:西方建设思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内容,而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转型保证城市得以稳定发展.

    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传统文化近代青岛

    从浙江乡村建设主体的演变论乡村设计的发展路径

    张腾月杨昱洲张倩茜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乡村建设主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视角与方式介入乡村,对乡村发展的方向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为乡村设计带来了不同的导向.因此论乡村设计问题,不应从设计者单一维度去探讨.文章从浙江乡村建设主体的演变来认识乡村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及多方群体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现代性笼罩下的乡村设计何去何从的问题.

    浙江乡村设计建设主体乡土价值

    轨道交通站域人群活动特征的时空关系研究——以成都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

    黄建程胡昂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群活动被广泛认为是评价城市活力的重要量化表征.文章将热力图以及POI等大数据应用到动态规划中,由人群活动特征结合设施空间热度对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进行评价和解读.研究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人群活力受到轨道发展周期影响较大.轨道站域人群活力呈现分期分异特征;(2)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了双节点特征,成都新区发展成效显著.但交通区位对于部分轨道站域活力制约显著,人口需求与设施密度不适配.

    城市活力TOD热力人群活动

    南京市主城区社会体育设施数量空间配置特征

    居少捷邵望格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考虑实际人口分布,文章认为应注重社会体育设施数量空间配置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市民的生活需求.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以POI数据和百度人口热力图为支撑,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22个空间单元,通过缓冲区分析法研究社会体育设施数量供给的空间配置特征,统计后发现疫情对各市辖区体育设施的影响差异较大,社会体育设施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以及一主核、多副核的格局,而人均数量空间分布呈现出"多点开花"结构.

    体育设施缓冲区分析空间配置数量特征南京市

    城市的网格秩序与身体性的社区空间——社区艺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序化营造

    兰迪高满君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基础格局,网格形态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入后工业时代,这一布局形态伴随着理性高效的城市现代性改造而逐渐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形塑了种种理性而固化的空间体验方式.而回顾网格规划的历史谱系,在认识其规范与高效的同时,也应审视它在小尺度城市空间应用中刻板单一、缺乏生机的困境.笔者注意到在大的城市网格单元之内,社区公共空间依据自身需求形成了一种"身体性"的公共空间,这是另一类非整齐、微观有机的生态面貌.而以社区环境为基础的艺术活动,则在实践中更加关注环境中以人为主体的身体空间和日常经验,通过艺术的催化,民众对自身环境的认知及自发设计,从而打破标准化的空间框限,是以对当下城市现代性发展提出了一种视角补充与方法论反思.

    网格城市城市空间社区艺术

    都市圈生态功能空间"识别-整治"的技术框架研究

    程超龚越舒代云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优先、协调共治是都市圈发展的根本性原则,也是地区发展的支撑基础.因此,为解决优化都市圈生态文明协同建设问题,文章提出了生态功能空间识别与整治体系框架.该框架服务于三个空间尺度,即:在区域尺度识别生态功能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整治系统尺度对生态功能的整治空间进行分类分区;在场地尺度开展生态破坏区整治修复工程.此外,信息技术对生态功能空间识别具有手段革新作用,有利于整治的管理模式创新.都市圈山水空间有机联系和共保联治机制对稳定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优化作用.

    都市圈生态功能空间空间识别空间整治

    基于城市整体性的体育馆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分析——杭州市滨江区体育馆项目实践

    唐元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中的体育馆作为具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公共建筑,同时作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场所,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馆在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中与城市界面存在着共融共生的关系,其呈现的界面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空间连续性,通过空间的统一,使得城市界面展现出整体性形象.文章将体育馆外部空间环境作为一处典型的公共空间,从城市界面的角度切入,以杭州市滨江区体育馆项目的设计实践作为典型案例,归纳体育馆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与策略,以期为体育馆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提供设计参考.

    体育馆城市空间环境连续性城市界面

    张家口市适老性设施布局及优化研究

    王振报宋佳芮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适老性设施分布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可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程度,也可一定程度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张家口市主城区为例,基于适老性设施点及居住区位置,运用基尼系数和香农维纳指数修正模型,从适老性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公平性、居住区周边设施丰富程度分析张家口市适老性设施的现状,提出更新改造时序建议,并针对最为欠缺的休闲娱乐类设施,采用最小设施点模型提出设施增设选址建议.

    适老性设施多样性公平性空间布局更新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