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康生活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绿道满意度评价研究——以昆明采莲河绿道为例

    张光昭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要求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提出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沿岸建设健身步道等.文章选择昆明采莲河绿道为调查研究案例,通过以健身活动为主导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对照使用需求和相关规范,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针对性提出健康生活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绿道的整体提升策略和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指引目录,为在城市公园配置健身场地设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城市滨水绿道健身场地与设施满意度评价提升对策昆明采莲河绿道

    基于快递员日常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模式研究

    袁佳艺吕敏蒋来钰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给我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物流工作人员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新经济业态对城市功能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快递工作人员的社会需求和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小觑.文章从快递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及日常需求出发,结合新经济业态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及物流行业末端的发展情况,分别从景观层面、城市规划层面以及社会学层面展开论述,针对快递员人群的迫切需求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一方面解决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新模式,以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等功能提升.

    城市修补城市公共空间人文关怀优化设计

    传承与改造——以上海1933老场坊为例浅谈工业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余冯月
    14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城市通过保护与发展并存的方式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更新利用.文章以上海为例,选取1933老场坊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原有建筑进行介绍,其次通过分析老场坊保护与发展的设计思路,解读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实践,得出工业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工业建筑1933老场坊保护发展

    主题化设计思路下的传统街区再开发

    徐雨阳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处于转型发展期,为遏制城市不断蔓延发展的趋势,开始推行城市填充式开发和再开发的发展新理念,不同于扩张式开发或原地重建,填充式的开发是在原有街区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以满足新的需求.因此,在新旧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问题.文章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将传统街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探索其更新方法时,重点研究以主题化设计思路来推进的再开发模式,并且通过对上海音乐谷更新案例的分析,总结在新旧融合的再开发过程中,在风格、尺度等方面对传统街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传统街区再开发主题化更新新旧融合

    基于文化生态学视野的寒地城市市民广场设计研究——以大安市市民广场为例

    王亮穆俊行
    1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广场成为城市内人们休闲聚集的主要选择.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以大安市市民广场为例,对寒地城市市民广场从宏观规划和生态环境环境两方面做出分析,为寒地城市市民广场设计和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生态学寒地城市市民广场大安市地域性

    城市活力视角下的山城滨水公共空间研究——以万州区北滨路为例

    程舒婷
    15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人类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地方,山与水使重庆地形富有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山水格局,因此山城滨水公共空间是重庆不可或缺的活力带.文章以山城滨水公共空间的现状为切入点,基于城市活力视角对万州区北滨路体育馆到万达广场路段与其活力地带进行分析,探索实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使滨水公共空间能够合理发展,进而激发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

    滨水区公共空间城市活力山城万州北滨路

    三线换乘车站建筑方案设计——L型换乘

    解亚男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在现在城市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地铁站作为轨道交通中的"点"与乘客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建筑设计要满足乘客使用需求.文章以M17天通苑东站建筑初步设计为例,阐述3线换乘地铁站,L型换乘建筑设计方法;分析车站自身特点,结合周边现状及规划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满足乘客使用的舒适性及换乘的便捷性.

    标准站换乘站L型换乘同台换乘换乘流线

    基于人性化视角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发展研究

    戴俭王晶
    15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受到了破坏.而现代化意识的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增多,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文章以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性化视角下,考虑人的行为心理特征,探讨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及发展研究,以期为未来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人性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行为心理公共空间改造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武汉长江主轴蓝绿空间修补策略研究

    汪洁王国恩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汉长江主轴是作为武汉对接国际城市的窗口,是最能体现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造成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空间环境品质差等城市病问题集聚,因而,如何修复主轴区域的生态环境与丰富城市功能,是策略的核心关键.通过实地对武汉长江主轴调研,剖析得出区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蓝绿空间修补策略,植入武汉城市文化,打造能集中展示长江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社会文明的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武汉长江主轴城市双修蓝绿空间城市功能

    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研究——以南通1号线一期为例

    万晶张婧婧成亮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南通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出地面附属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探讨了如何将出地面附属建筑纳入城市街道景观体系,把握城市内在特征及区域文化精神,结合整体线路主题进行统筹考虑,达到为城市形象服务的目的.

    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城市文化地铁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