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SPL法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探索——以安阳仓巷街为例

    龙岩曹磊磊
    20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缮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每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随着当代城市建设,安阳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安阳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由原来街巷和居住的职能逐步拓展而来,承担安阳古城更多的文化、社会和景观价值.文章以安阳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以街区公共空间活力为切入点,运用PSPL法对仓巷街公共空间品质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发现人们各种活动类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空间设计、丰富景观设计、注重界面设计和注重便民设施的建议策略,对未来仓巷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设计参考和思路.

    安阳历史文化街区PSPL调研法公共空间仓巷街

    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与探索——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陈安然
    20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物建筑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文物建筑保护体系逐步建立,保护利用模式日趋多样.文章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区域内文物建筑保护的整体情况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根据现存问题,对比西方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为后续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经验做法

    空间形态视角下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活力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刘洋洋吴宇航胡昂
    20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忆,近年来得到了重视与更新,而良好的空间活力营造是工业遗产改造的重要研究之一.文章结合空间形态学相关理论,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公园外部便捷性和内部空间形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东郊记忆外部便捷性较好:可达性较强,服务范围内服务功能较多;(2)东郊记忆内部空间布局完整,空间联系合理,围合感较强,具有历史怀旧与延续传承两层场所精神,但在大体量建筑上需加强其使用率.

    空间形态工业遗产场所活力场所理论

    历史街区街巷健康评价与改造研究——以廉州古城中山路西北片街区为例

    吴桂宁谭靖芝
    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街巷不只作为街区演进过程中文化的物质表现,也是居民日常活动、交流情感的场所.文章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街区健康维度与影响路径,进而将健康影响路径与街巷要素构建关联指标关系,搭建健康指标体系.并以廉州古城中山路西北片历史街区为例进行健康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建议:(1)环境赋能:保障安全,鼓励慢性出行;(2)社交鼓励:营造空间,提升交往体验;(3)服务包容:满足需求,便利居民生活.

    历史街区街巷健康评价改造廉州古城中山路西北片历史街区

    大连段中东铁路建筑遗存立面符号文化涵化与适应研究——以南关岭站为例

    莫畏王健
    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连段中东铁路建筑遗存在建筑文化涵化中发展适应,更新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特征,同时基于中东铁路建筑标准化建造的背景,中东铁路各站点建筑又有很多共性.文章以南关岭站中东铁路建筑遗存为例,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建筑文化涵化后适应更新形成的中东铁路大连段建筑立面文化符号特征.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建筑立面文化涵化

    南粤古驿道流溪河段滨水型古村落民居建筑形态探析

    李祖鹏万川钟高升
    216-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粤古驿道流溪河段带有地域性的古村落建筑正在逐渐消亡,这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重要问题.探析传统古民居建筑形态、乡村风貌,对保护环境和振兴乡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以南粤古驿道流溪河段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滨水型古村落民居生成背景、基本概况、古村落历史文化,从建筑形态的营造特征出发,提出古村落民居建筑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融入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和内涵,延续和保护其发展;探索乡村建筑形态特征的乡愁文化本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古驿道建筑形态钟楼古村乌石古村

    武汉"红钢城"工人住区的保护价值

    胡珊张雨
    21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为配合武汉钢铁厂的建设,在武汉市青山地区参照苏联规划模式修建了服务武钢的大型工人生活居住区.武汉"红钢城"工人住区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房子"风貌.文章阐述了武汉"红钢城"工人住区具有的重要保护价值.

    工人住区"红钢城"保护价值工业遗产

    近代广州女青年会会所建筑的本土化研究

    薛颖杨晗
    22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创立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伦敦,以"四育"思想为主导,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本土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解析发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下属的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沿袭了"四育"理念,在会所的建设中,以此理念为原则进行规划.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丰宁路"西瓜园"会所用本土化的建筑语言阐释"四育"理念,现存的鹤洞会所的建造也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广州女青年会四育本土化会所建筑

    浅析清代桂林府祠堂建筑的形制特征

    庞云月谢小英
    225-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桂林府地区是广西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传统建筑遗存丰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文章以桂林府祠堂为研究对象,从平面形式、木构架类型、外立面造型三个方面入手,研究该地区祠堂建筑形制的基本特征,希望能为桂林府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一些参考.

    桂林府祠堂建筑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中游廊空间的演变过程研究

    王静雯
    22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空间组成元素,常见于宫殿、园林、住宅等建筑中.它具有组织空间、引导交通、创造空间意境等作用.文章梳理了游廊发展的历史,探究了其功能、形式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局部空间的创造观察建筑设计的发展,由此可为建筑或城市设计提供自下而上的新视角、新思路.

    游廊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园林空间塑造交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