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州国棉三厂居住建筑平面演进探析(1953—1990)

    周春艳刘新科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国棉三厂居住建筑见证了郑州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在郑州居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建筑测绘等方法,着重对1953—1990年间的郑州国棉三厂居住建筑平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演进的诱发因子,解析其形成及演进的过程.一方面为了深刻地剖析郑州国棉三厂居住建筑平面,另一方面为郑州棉纺织工业住区的形成与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

    郑州国棉三厂居住建筑平面演进

    从"抽象"与"移情"角度看18世纪中国建筑对西方的影响——以邱园为例

    诸翰飞冯文心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时,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从最初的一些文字叙述中的片面印象开始逐渐转变,在建筑方面更深层次地对西方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与西方的美学理念价值相符合的,有一些是相反的,但是都产生了一些深刻的影响.文章试图从艺术心理学角度,以"抽象"和"移情"为主要方向,以威廉·钱伯斯的邱园作为主要研究目标,思考18世纪中国建筑风格对西方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东西方建筑背后的美学传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艺术意志抽象移情邱园

    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民国建筑与启示

    谢空陈北翔纪晶晶颜建雄...
    20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文化纷杂,而建筑作为凝固的文化,体现了当时多种文化的影响.通过从多角度解读建筑文化内涵,文章梳理了民国时期建筑特征和多种复杂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现今多文化交织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带来一定启示.

    民国建筑文化影响城市风貌传统复兴式本土性

    江西阁山镇关坊村乡土聚落与建筑传承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雷贺玉杨芳刘荣添谢雨辰...
    210-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考证,梳理阁山镇关坊村的历史沿革与结构布局.关注古村落的总体建筑形态,以实测普通民宅为例,归纳当地民居建筑结构、功能与装饰特征,并提出保护当地村落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具体策略.

    关坊村村落特征民居建筑保护策略

    济南市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李端杰庞雪邢风璇
    21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济南城市文化的关键所在,而芙蓉街区有着"街因泉走,水街共生"的传统空间格局,是体现济南市山水营城思想的核心区域.通过对芙蓉街区的沿街商业建筑和传统居民建筑及主要街巷的空间尺度、边界、界面以及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分析发现,建筑和街巷的形成受泉水和自然环境影响,进而产生了错落有致的空间环境以及顺应泉水形态走势的贴合自然的网状空间结构.

    芙蓉街区建筑街巷空间泉水

    辽东半岛石棚建筑特点及架构研究

    许维超唐建
    215-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棚建筑是巨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常见且分布极广的建筑形式.我国辽东半岛是我国发现石棚建筑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石棚建筑分布较多的区域.辽东半岛石棚建筑是我国东北地区孕育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巨石文化建筑.文章对辽东半岛石棚建筑的分布以及选址特点、用途性质、结构分类等方面对石棚建筑这一远古建筑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部分典型石棚建筑案例进一步分析讨论,探讨其在辽东半岛发展的根源以及其发展历程.

    辽东半岛石棚建筑

    长春模块化民居设计研究

    齐爱玲林慧颖闫敏航王健璋...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自然景区内的民居与露营地逐渐发展起来,这类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倡建造绿色节能建筑、使用绿色建材、大力推广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以长春市为例,采用能够实现部品部件产量化、结构与构件标准化的井干式木结构装配式建筑,结合国内学者前沿研究内容,分析并提出符合长春民俗文化特色的模块化木结构民居设计策略,进而扩充模块化民居设计涵盖范围,融合景观功能和空间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将长春市民俗文化渗透到各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整合场地有利资源,使长春市周边地区更加富有生命力,也希望能够对我国将来模块化民居发展和模块化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应用产生实际意义.

    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建筑木结构模块化民居长春

    西方铁路客站建筑发展演变进程概略

    樊鹏涛魏崴
    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世纪诞生以来,铁路长期都是西方世界现代性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在这200多年的发展进程之中,铁路客站作为铁路连接世界的窗口亦伴随着其发展经历了从最初功能补给性车棚到独立的公共建筑类型,从功能性到象征性的演变,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资本、技术的变迁.文章跟随西方铁路历史发展的脚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梳理各个时期典型铁路客站建筑,通过对其总体形式特征及其功能特点的分析,以便于摹写其在整体铁路客站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定位和价值.

    西方铁路客站社会文化背景形式与功能发展演进历程

    徽州明清祠堂建筑布局及结构形制探析——以溥公祠为例

    吴海洋
    22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徽州祠堂建筑是徽州地域宗祠建筑的重要遗存,"祠前广场-前进门屋-中进享堂-后进寝堂"的"四段三进式"建筑布局是徽州地区典型祠堂建筑布局形式.以独具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支祠建筑——溥公祠为例,从历史沿革、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形制等方面探索徽州支祠建筑精湛的建筑形制结构及精美的建筑装饰,并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诸多方面探索溥公祠的典型地域文化价值,以期为徽州明清祠堂建筑的研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古徽州支祠建筑溥公祠建筑布局结构形制

    "三境论"与园林植物造景单元参数化关系之探讨

    陈栩陈云文魏宛霖
    22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组团是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单元,是布局与组合形式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植物季相变化自然美与科学性的展现,也是烘托园林意趣的要素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研究逐渐转向参数化探索.文章总结了园林植物造景参数化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孙筱祥先生提出的"三境论",探讨了植物组团生境、画境、意境参数化设计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以画境为例,从平面和立体构成两方面构建相关参数化指标,对花港观鱼中植物组团进行参数化表达,得到画境参数化体系的验证.

    植物造景参数化设计三境论画境花港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