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索建筑遗产修复中的"可识别性"原则——青岛济宁路46号里院的适应性存续研究

    冯超宇徐飞鹏孙莹雪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了青岛里院式建筑遗产保护与可识别性修复的综合过程.研究目的是根据现代城市建设要求和保护标准,探究传统风貌建筑的结构修复、适应性再利用和可识别性修复的适当方法,继而陈述了济宁路46号里院作为传统风貌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的建议和修复的研究结果.通过遵循青岛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技术导则中建筑遗产保护标准,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技术,探究里院建筑可识别性修复的可能性.

    可识别性适应性再利用里院遗产修复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研究——以法国领事馆旧址为例

    祝笋陈建伟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目前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在城市更新与旧城风貌保护的拉锯中首当其冲,成为城市肌理损毁的重要见证.文章以武汉市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法国领事馆旧址为例,立足于相关背景及建筑概况,明晰了建筑的保护价值,对法国领事馆旧址做了建筑修缮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设计,以期为此类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法国领事馆保护修缮

    肇庆梅庵大雄宝殿歇山顶复原研究

    余俊良林哲
    18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庵大雄宝殿是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原构为歇山顶建筑,后世改建为硬山顶.复原梅庵大殿歇山顶对于探讨南方早期木构做法和地域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大殿遗留的历史痕迹为线索,基于木构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分析、论证并复原大殿的歇山顶形式.

    复原研究厦两头构造做法翼角

    "院落空间"的居住文化探析与社区规划思考

    郭晓胜窦文章
    18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样的居住建筑形式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精神,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院落空间作为典型的居住建筑形式,在研究居住文化方面极具代表性.文章通过分析院落空间的历史演进,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土地制度溯源,探寻其蕴含的居住文化,并结合当下社区发展的现状,提出"人"为核心理念、构建治理体系、营造共享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开放社区空间、共建社区精神的社区规划思路.

    院落空间居住文化社区规划以人为本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东方文化内核——以坂仓准三为例

    王沁
    19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治初期,日本为了寻求发展,决定全方面向西方学习,日本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向西方靠拢.这段时间日本建筑师通过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学习,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道路,这对于日本现代简约审美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从坂仓准三入手,分析日本现代建筑的设计逻辑,探讨东方文化内核在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由此挖掘可以被中国建筑发展借鉴的地方.

    坂仓准三勒·柯布西耶日本现代主义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社会价值视角苏南古村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索——以苏州西山古村落为例

    吴勇澜吴尧
    19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独特水乡格局和景观特色的苏南古村落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载体.在当今城市化发展背景之下,传统村落不断被开发利用,随之村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此进程中逐步丢失.文章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苏南古村落特征及现状,剖析其问题所在,并且引入感知引导法,在此基础之上从宗族文化、水网格局、景观小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现古村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社会价值苏南古村落可持续生态

    伊东忠太1902—1903年河南古建筑考察主要成果价值初探

    张敬衍张茜韦峰
    19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曾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先后6次来到中国内陆进行古建筑考察,1902—1903年的大考察是时间最长、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其中对河南古建筑的考察尤其详细.根据伊东忠太所留下的古建筑考察的日记、笔记、插图和照片等一手文献资料,结合其后续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成果,揭示伊东忠太河南古建筑考察中洛阳龙门石窟、豫西窑洞以及开封城市等方面的建筑史学价值.

    伊东忠太河南古建筑考察龙门石窟豫西窑洞开封

    本土建筑材料体系在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以胶东半岛海草房为例

    丁颖冯雪张玉光于超...
    20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东半岛的"海草房",以其独特的建造工艺与材料质感,使得胶东海文化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但是海草屋顶、本地花岗岩石墙和火炕烟筒这一胶东地区特有的本土建筑材料体系濒临消失.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案例,研究该材料体系在传统建筑中的构造特点,探索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及方法,使它继续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土建筑材料体系地域性文化海草屋顶本地花岗岩石墙和火炕烟筒体系

    近代纪念性建筑遗产的景观意境营造探析——以南京中山陵音乐台为例

    周玥姮徐青周波
    20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体现了近一百年来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后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对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中山陵音乐台作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其特有的空间布局形式与历史文化内涵对纪念性建筑及景观设计拥有重要启迪作用.通过实地踏勘探析中山陵音乐台的空间、建筑及景观意境的营造方式,凝听前人表达的纪念性等文化思想,挖掘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提供纪念性建筑、景观活化的新思路.研究手段、内容与结果对于中小型纪念性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研究具备参考意义.

    近代建筑遗产中山陵音乐台景观意境保护与活化研究

    建筑或装置: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展览空间分析

    诸翰飞冯文心
    206-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展览建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建筑形式,它来源于古典的博物馆建筑,却又与之大为不同.而展览建筑中的"展览空间"可以视作"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的一种结合.由于展览建筑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其形式中"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显得更加开放,同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双边关系,而在形式上也表现出"纪念性"与"适应性".而历史上,从博物馆演变而来的展览建筑空间也经历了数个阶段.文章以百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展览建筑为研究对象,选择出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探究出展览建筑中空间关系的演变.

    展览建筑威尼斯双年展建筑空间艺术空间纪念性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