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精准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精准医学杂志
精准医学杂志

双月刊

2096-529X

jzyxzz@126.com

0532-82911108 

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江苏路19号

精准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Medicine
查看更多>>《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47例效果观察

    徐洪章张照龙徐锐
    33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3年5月我中心采用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介入栓塞的47例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47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2例(68。1%),瘤颈残留11例(23。4%),部分栓塞4例(8。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8。5%),包括2例破裂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1例死亡,1例致密栓塞后无明显后遗症),1例破裂动脉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抗感染治疗后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33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29例(87。9%),动脉瘤稳定4例(12。1%)。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院14 d后颞叶出血死亡,余患者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LVIS支架辅助Target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较为安全、有效,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血管内操作支架治疗结果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患者144例临床分析

    王婧楠刘艺璇李雪晴孔维懋...
    337-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44例乳腺SPC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对肿瘤病理切片ER、PR、HER-2、Ki-67、p53、Syn、CK5/6、p63等病理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42例,年龄(64。6±10。7)岁,肿瘤组织最大径中位数为8。0(4。3,19。0)cm。原位型SPC 62例,伴浸润性癌82例,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144例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测,其ER均为阳性表达,且HER-2为阴性表达,其中130例(92。2%)患者的Ki-67阳性率≤20%(呈Luminal A型免疫表型)。全部患者中29例进行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94例接受全乳房切除术,21例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8例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随访期中位数为31(16,5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乳腺SPC是一类具有特殊组织学形态的低度恶性肿瘤,常表现为Luminal A型的免疫表型,治疗方法通常依据原位癌或相应浸润性癌进行手术及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癌,乳头状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尚莹邵非孔心涓
    341-345,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7月1日-2023年1月31日我院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29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PTDM组(66例)和非PTDM组(22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差异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TDM发生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患者PTDM的发生率为22。5%。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空腹血糖水平、术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术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术后应用环孢素患者构成比、术后应用抗免疫排斥方案C(单用环孢素/环孢素联合麦考酚酯或西罗莫司)或D(单用麦考酚酯或西罗莫司)患者构成比、高血压史患者构成比差异显著(t=-3。191,U=-5。668~-2。559,x2=3。922~5。68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6岁、高血压史、术前空腹血糖>6。1 mmol/L、术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12 mmol/L、术后应用抗免疫排斥方案C(单用环孢素/环孢素联合麦考酚酯或西罗莫司)是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DM发生可降低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结论 年龄>46岁、高血压史、术前空腹血糖>6。1 mmol/L、术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12 mmol/L、术后单用环孢素/环孢素联合麦考酚酯或西罗莫司的抗免疫排斥方案是成人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糖尿病危险因素

    基于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

    何明阳张旭辉王蕴涵赵梓吟...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相关数据库分析筛选肝细胞癌(HCC)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并联合其他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应用R软件从GEO数据库中获得原发性和转移性HCC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DEGs。将TCGA数据库中的HCC患者通过层次聚类分为两组,评估两组患者EMT评分、脂质代谢水平和预后。应用ICGC数据库中的数据再次对上述分析进行验证。应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并进行风险评分,通过风险评分中位数分别将TCGA和ICGC数据库中HCC患者分为高、低危组,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油红O染色检测应用脂质代谢抑制剂Fatostatin后Huh7细胞脂质代谢的情况;采用qPCR技术检测Huh7细胞中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从GEO数据库中获得原发性和转移性HCC患者的DEGs共159个,其中65个DEGs与HCC患者的OS显著相关。通过EMT评分将TCGA数据库中聚类所得的两组HCC患者分别定义为高、低转移风险组。高转移风险组患者脂质代谢评分更高,OS更短。在ICGC数据库中验证的结果与TCGA数据库一致。应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高危组OS更短。将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与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结合,构建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细胞实验证实,应用Fatostatin后,Huh7细胞的脂肪酸合酶表达降低,细胞内脂滴含量减少,多种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结论 基于数据库分析获得了 13个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将这些基因和临床危险因素联合构建了 HCC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验证了脂质代谢相关转移风险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癌,肝细胞肿瘤转移脂类代谢基因表达数据库,遗传学预后

    TL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

    屈凤祥常红林毅
    352-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L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及紫癜性肾炎(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SP患儿174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6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分为HSP组、HSPN组。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M-PCR)靶向捕获TLR3基因rs35311343、rs121434431、rs199768900、rs768091235、rs1244010954位点,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样本的上述位点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各位点基因型以及基因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TLR3基因rs35311343、rs121434431、rs199768900、rs768091235、rs1244010954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和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病例组中HSP 组与 HSPN 组 TLR3 基因 rs121434431、rs199768900、rs768091235、rs1244010954 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和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s3531134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492,OR=2。662,95%CI=1。342~5。281,P<0。05)。结论 TLR3 基因 rs35311343 位点 CG 基因型与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有关,等位基因G可能是HSPN的易感基因。

    紫癜,过敏性Toll样受体3多态性,单核苷酸肾炎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儿童

    超声微血流成像联合血清炎症因子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张栋杰郑曙光张行健刘丛聪...
    35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微血流成像(MFI)联合血清炎症因子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DKD患者为DKD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T2DM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超声血流参数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超声血流参数包括MFI值、左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1)、右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2)、左肾叶间动脉峰值流速(PSV1)、右肾叶间动脉峰值流速(PSV2)。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MFI值与临床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中向前有条件的方法分析DKD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FI值和血清炎症因子对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组RI1及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IL-6、IL-18 水平低于 DKD 组(Z=-6。73~-3。20,P<0。05),而 MFI 值、PSV2水平高于 DKD 组(Z=-9。53、-2。67,P<0。05)。MFI值与血红蛋白(HB)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与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呈负相关;血清IL-6与Scr、UACR呈正相关,与HB、eGFR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FI值(OR=0。596,95%CI=0。473~0。751)、血清 IL-6(OR=2。184,95%CI=1。243~3。839)均对 DKD 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P<0。05)。MFI值、血清IL-6单独诊断T2DM患者发生DK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9(95%CI=0。909~0。989)、0。830(95%CI=0。767~0。892),两者联合诊断的 AUC 为 0。970(95%CI=0。942~0。999)。结论 MFI值联合血清IL-6水平检测可提升DKD早期临床诊断率,可为DKD的监测和预防提供借鉴。

    糖尿病肾病超声检查血流动力学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早期诊断

    大鼠心肌细胞H9C2多元复合支架的制备及优选

    刘婕刘旭朱小奕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聚己内酯(PCL)/壳聚糖(CS)多元复合支架,并优选有利于H9C2细胞生长的支架。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CL/CS支架(支架A)、PCL/CS/氧化锌(ZnO)支架(支架B)、PCL/CS/ZnO/碳纳米管(CNTs)支架(支架C)三种多元复合支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拉曼光谱测试等方法验证支架制备是否成功,采用电镜观察及拉伸应力、水接触角、电导率、膨胀率检测等方法评估三种支架的理化特性,采用DAPI染色、电镜观察、CCK-8实验等方法评估三种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XRD、FTIR、TG、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三种支架制备成功。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支架C的纤维直径显著长于支架A、B(F=73。050,t=8。724、9。747,P<0。05);拉伸应力测试结果显示支架B的拉伸应力显著高于支架A、C(F=13。833,t=3。641、3。802,P<0。05);水接触角检测结果显示三种支架皆亲水;电导率测试结果显示支架B、C的电导率显著高于支架A(F=798。780,t=32。155、30。048,P<0。05);膨胀率测试结果显示,在PBS缓冲液中浸泡后,支架A第5小时膨胀率显著高于第0。5小时(F组内=53。103,P<0。05),支架C在第2~5小时中各时间点膨胀率显著高于第0。5小时(F组内=103。748,P<0。05);在第0。5~4小时中各时间点,支架A膨胀率显著高于支架B、C,在第0。5~2小时中各时间点,支架B膨胀率显著高于支架C(F组间=35。226~162。448,P<0。05)。DAPI染色及电镜图像结果显示,在三种支架上培养96 h以后,支架B、C表面H9C2细胞数量较支架A增多。CCK-8实验结果显示,支架A、B、C表面H9C2细胞在第18小时~第5天中各时间点的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第12小时(F组内=37。159~67。083,P<0。05);在第12小时~第5天各时间点,支架C表面H9C2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支架A、B(F组间=26。039~80。994,P<0。05)。结论 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多元复合支架符合细胞外基质特征,能够支持心肌细胞生长,其中PCL/CS/ZnO/CNTs支架显示出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比纯PCL/CS支架在心脏组织工程中更具应用潜力。

    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细胞外基质组织工程组织支架肌细胞,心脏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肺癌、乳腺癌及部分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崔佳丽王清
    367-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最早在结肠癌细胞中被发现,其可参与调节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迁移及信号转导等过程。正常情况下,EpCAM仅表达于正常上皮细胞,然而研究发现,其在人类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存在且高表达。EpCAM参与肿瘤进展的多个环节,其在肿瘤中独特的表达模式也使其成为最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pCAM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肺癌、乳腺癌和部分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揭示了 EpCAM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作为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肺肿瘤乳腺肿瘤结肠肿瘤胃肿瘤肝肿瘤生物标记,肿瘤综述

    18F-FDG PET/CT与肿瘤标志物NSE和ProGRP在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林帅王艳丽
    371-373,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内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易转移。改善SCLC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正确分期以及准确评估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SCLC诊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上SCLC患者的诊疗提供帮助。

    小细胞肺癌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胃泌素释放肽蛋白质前体生物标记,肿瘤

    原发性肝脏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1例

    洪慧张卫海李惠娴李伟伟...
    374-375页

    癌,神经内分泌肝肿瘤体征和症状诊断药物疗法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