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床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床地质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矿床地质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毛景文

双月刊

0258-7106

minerald@vip.163.com

010-68327284,68999546

100037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矿床地质/Journal Mineral Deposi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刊载矿床地质基础理论、矿床地质特征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区域地质学、成矿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问题讨论、消息报道等。读者对象为从事矿床地质勘察、矿山开发等工作的生产、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芜矿集区多阶段火山作用岩浆源区的转变:来自侵入岩锆石Hf-O同位素特征的记录

    段超李延河毛景文王丛林...
    227-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芜玢岩型铁矿矿集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矿矿集区之一.宁芜矿集区在早白垩世 135~126 Ma间连续发育了成分和源区相似的 4 组火山作用旋回,并伴随有两大类侵入岩发育:一类为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与玢岩型铁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大王山火山旋回晚期(约 131 Ma);另一类为花岗岩类侵入岩,形成于铁矿化之后,成岩时代与姑山和娘娘山火山旋回相近(130~126 Ma).两类侵入岩源区的差异与联系目前尚未揭露.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类侵入岩锆石年代学、Hf-O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区分了不同侵入岩源区差异.结果表明,与成矿母岩同旋回侵入岩锆石的δ18O集中于 6.0‰~6.5‰,εHf(t)集中于-6.0~-5.0;成矿后形成的花岗岩类侵入岩锆石的δ18O集中于 7.0‰至 8.0‰,εHf(t)分布于-8.7~-1.2.结合前人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存在有富集地幔、太古代地壳和新元古代地壳 3 个岩浆源区,4 个火山作用旋回的岩浆源区在 130 Ma左右发生了改变.130 Ma之前的龙王山和大王山火山旋回的岩浆岩源区主要为受太古代地壳混染的富集地幔,而 130 Ma之后的姑山和娘娘山火山作用旋回的岩浆岩源区主要为受新元古代地壳混染的富集地幔.多阶段火山作用中只有大王山旋回的闪长玢岩与玢岩型铁矿的形成有关.相比较其他火山旋回,大王山旋回具有更高的富集地幔组分以及更少的新元古代地壳的混染.因而,岩浆中较高比例的富集地幔含量是控制玢岩型铁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锆石Hf-O同位素岩浆源区玢岩型铁矿床宁芜矿集区

    江西九岭南缘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徐喆张芳荣张福神王光辉...
    24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九岭南缘同安-白水洞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发现了多处大型、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系统梳理该地区锂矿成矿地质特征对于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下一步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九岭南缘燕山期花岗岩划分为 4 个阶段,其岩性从老到新依次为中细-中粗粒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含斑(少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性之间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其中晚阶段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与锂矿具有成矿专属性,并常超覆于其他燕山期岩体之上,内部见有早期岩体的捕虏体.以w(Li2O)≥0.20%圈定锂矿体,矿体主要分布于白水洞岩体上部的中、强钠长石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同时有少量的伟晶岩和细晶岩矿体,局部花岗岩围岩被矿化,但下部弱钠长石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地表局部地段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不含矿.锂主要赋存于锂白云母和锂云母中,脉石矿物主要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云母等.燕山期花岗岩蚀变普遍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白(锂)云母化、云英岩化、黄玉化等.白(锂)云母化表现为围绕原生白云母边缘发育交代的白云母和锂云母,同时与钠长石化紧密伴生.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碱交代阶段,局部叠加云英岩化(酸交代)阶段.上述特征表明九岭南缘蚀变花岗岩型锂矿为热液作用的碱交代阶段富集成矿.结合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笔者初步总结了该地区锂矿成矿要素,建立了找矿标志,并圈定了陈家里-新庵里、港口-东坑、三角岭-东窝里、张家里-窑场里等地区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为九岭南缘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勘查提供参考.

    锂矿蚀变花岗岩型成矿地质特征钠长石化蚀变作用碱交代找矿方向九岭南缘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类侵位时代与成因

    庹明洁夏永旗李诺加娜提古丽·吾斯曼...
    265-288,中插1-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类分布广泛,与伟晶岩型锂(铍)矿化时空关系密切.为了约束其地质特征、岩石成因以及对伟晶岩型锂(铍)成矿的作用,文章对白龙山闪长岩、俘虏沟闪长岩和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明显富MgO、CaO和TiO2,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结合已有全岩Sr-Nd、锆石Lu-Hf等同位素数据,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涉及新生地壳的贡献,其源区贫黏土,可能以砂屑岩为主.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岩浆温度分别为 762~795℃(平均 781℃)和 769~773℃(平均 771℃).角闪石温压计约束白龙山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 718~760℃(平均 734℃),压力介于 125~208 MPa之间(平均 151 MPa);俘虏沟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29~776℃(平均 741℃),压力介于 133~231 MPa之间(平均 176 MPa).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13.67±0.61)Ma(MSWD=1.4,n=39)和(211.73±1.02)Ma(MSWD=1.9,n=14).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中发育电气石、白云母和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明显富SiO2 和K2O,贫MgO、CaO和TiO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由壳源物质重熔而成,源区可能是泥质岩.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其温度为 755~773℃(平均 764℃).所含锆石往往发育继承核,其年龄介于 207~2490 Ma之间.最年轻的岩浆锆石约束岩浆侵位可能发生在(211.20±1.1)Ma(MSWD=0.34,n=10),这些岩浆锆石随后被热液增生边包裹,U-Pb年龄约束岩浆-热液事件发生在(185.10±0.89)Ma(MSWD=4,n=5),可能记录了后期伟晶岩侵位所诱发的热液活动.大红柳滩地区同时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形成于中温(734~781℃)、中压(151~176 MPa)的条件,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达~33 Ma,为形成超大型规模矿床提供有利条件.

    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花岗岩类大红柳滩西昆仑

    湘南地区东湘桥沉积型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

    廖凤初刘湘华徐军伟熊伊曲...
    28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南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海相沉积型锰矿,为揭示其成矿过程及机理,文章以湖南永州东湘桥锰矿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锰岩层富Cr、Ni、C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Co/Zn、Mn/Fe、Y/Ho比值和多判别图解共同指示该矿床为热液沉积,表明成矿物质Mn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Mo和U元素富集因子(MoEF和UEF)、U/Th和V/(V+Ni)比值等沉积氧化还原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高品位锰矿石层产于氧化向缺氧转变的背景下,而低品位含锰岩层则主要产于氧化或强烈缺氧环境下.富锰岩层的δ13CPDB(-0.2‰~1.9‰)和δ18OSOMW(18.1‰~23.1‰)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似,表明成矿物质的C和O主要来源于海水.基于上述结果,笔者认为东湘桥锰矿床成矿过程受海水CO2-3 浓度和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双重控制,其成矿过程可以概况为 2 个阶段:①深水盆地的热液Mn在还原条件下以可溶Mn2+向近岸CO2-3 过饱和的浅水台地迁移;②当沉积环境由氧化向缺氧转变时,锰氧化物在沉积/水界面还原释放Mn2+,显著提高水柱中溶解Mn浓度,促进富锰碳酸盐矿物析出,形成高品位锰矿石.

    二叠纪孤峰组沉积型锰矿地球化学祁零盆地

    西藏龙玛拉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金属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孙杨周敖日格勒谢富伟王立强...
    304-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玛拉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北缘念青唐古拉矽卡岩型多金属成矿带一个典型的铅锌矿床,矿床以铅锌银矿化为主,伴生铁铜矿化,具有矿化元素丰富,品位高的特点.矿体在纵向上发育明显的矿化分带,从矿体顶部向下依次发育铅锌银矿化、锌铜矿化、铁铜矿化和铁矿化,表现出从矿体顶部到矿体,从低温到高温的元素和矿物组合的分布规律.镜下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磁铁矿,同时存在少量的斜方辉铅铋矿、自然铋等铋矿物以及白铁矿、铜蓝、孔雀石等次生矿物,金属矿物间具有复杂的穿插交代关系,根据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厘清了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Co/Ni比值集中在 1~5 之间,显示出岩浆热液成因的特点,其Fe/(S+As)比值和胶状黄铁矿的出现暗示矿床形成于中浅成环境,闪锌矿富Fe、Mn,多为铁闪锌矿,表明其形成于中高温环境,按照Fe元素温度计估算出闪锌矿成矿温度为 259~305℃,磁黄铁矿以单斜磁黄铁矿为主,为低温成因,且在浅部围岩和矿体中均大量出现,显示出成矿流体运移至近地表后快速降温,在强还原条件下发生了硫化物沉淀,龙玛拉矿床为远端岩浆热液矽卡岩型矿床.矿床中铋矿物与银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指示铋对银的富集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带银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远端矽卡岩矿床矿化分带金属矿物矿物学铋矿物龙玛拉矿床冈底斯成矿带

    中国铁矿床伴生关键金属: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

    杨志爽黄小文孟郁苗谭侯铭睿...
    319-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键金属对于国家高精尖科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推进和新兴产业发展,许多国家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中国战略性关键金属与"四稀金属"大致对应,主要以伴生形式赋存于各种类型的矿床中.铁矿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研究最成熟的金属矿产之一,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于铁矿床类型及成因的研究,对其伴生的关键金属研究程度不够.文章通过对大量文献开展深入调研工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铁矿床中关键金属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并初步评价了铁矿床中关键金属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显示,铁矿作为大宗金属矿产主要伴生REE、Sc、Nb、Ta、PGE、Co、Ni、Ga、Ge、Se、Cd、In、Te、Re等关键金属以及Mn、Ti、V等有色金属;中国伴生关键金属铁矿床主要划分为 5 个成矿区:扬子地台西缘成矿区、长江中下游成矿区、鲁西成矿区、华北准地台北缘成矿区和白乃庙-东升庙成矿区.对铁矿床中伴生关键金属的赋存状态和超常富集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关键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和找矿勘查提供参考,并提高中国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储备和国际竞争力.

    铁矿床伴生关键金属稀土元素稀散元素资源潜力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赣南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张柯凡郭娜李伟姚艺欣...
    339-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潜力大,随着矿产勘查进入深部找矿的新阶段,传统勘查手段难以支撑,亟需新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来指导找矿工作.文章以江西赣南地区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手段,厘定了矿区蚀变矿物组合及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光谱特征与矿化品位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铜岭下矿床中典型蚀变矿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构建出铜岭下矿床的光谱勘查模型.研究发现,矿区北部Cu-Mo矿化分布于花岗岩体顶部,以绢云母族矿物为找矿标志;矿区中部Cu-Zn矿化处于花岗岩体侵入的地层接触带,以绿泥石低Pos2250 值(<2243 nm)以及蛇纹石和断裂特征分布为找矿标志;矿区南部W-Sn-Cu矿化与石英细脉相关,总体与蚀变矿物关系不大,主要以岩石裂隙为找矿标志.北部钻孔ZK9-3 和ZK9-4 伊利石波谱IC值反映出岩体侵入深度大,推测其位置距离热源中心更近;绢云母 2200 nm波长变化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矿区北部;矿区中部绿泥石以富镁(铁)绿泥石为主,Pos2250 值从致矿岩体到接触带附近呈由高变低的趋势.研究区成矿环境复杂,由北向南形成了蚀变花岗岩型(Cu-Mo)-构造控制下的弱矽卡岩型(Cu-Zn)-石英脉型(W-Sn-Cu)的复合成矿体系.

    短波红外光谱热红外光谱蚀变矿物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断裂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及成矿预测

    张元王红岩李育杨剑...
    359-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及多金属矿床开发地带,区内断裂构造复杂,构造控矿作用显著.文章利用分形理论方法对夏河-合作地区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作定量分析,统计计算断裂构造容量维和信息维,结合矿床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和矿床Fry分析,探讨研究区构造分形特征及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展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全部断裂容量维 1.2374,北东向断裂容量维 0.8229,北西向断裂容量维 1.2296,近东西向断裂容量维 1.0312,全部断裂容量和北西向断裂容量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1.22~1.38)区域,显示研究区断裂构造连通性较好.研究区全部断裂信息维 1.1118,北东向断裂信息维 1.018,北西向断裂信息维 1.2296,近东西向断裂信息维1.0217,北西向断裂信息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区域,反映北西向对矿床的控制最强.断裂构造分形维数可以表征矿床的沉积部位,以容量维、信息维等值线图以及Fry图划分出 3 个有利成矿区.

    分形维数Fry分析断裂构造金矿分布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

    白云鄂博主、东矿三个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李嘉琦蔡剑辉李以科柯昌辉...
    373-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白云鄂博Nb-REE-Fe矿床H8 岩体火成水成归属的争论已渐息,而矿床成矿过程以及REE富集机制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对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碳酸岩体、霓长岩化蚀变带、尖山组板岩 3 个典型剖面开展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工作,发现赋矿碳酸岩、霓长岩、铁矿石微量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靠近H8 岩体的尖山组板岩往往有着更高的稀土元素含量,以及与成矿碳酸岩相近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区内各类岩石单元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全岩LaN/NdN比值的变化规律显示,H8 岩体内部比边缘更富La,边缘比岩体内部更富Nd.通过岩(矿)石薄片BSE图像结合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显示,H8 岩体内的稀土元素矿物(主要是独居石、氟碳铈矿等)可分为 2 组,一组相对富La,呈半自形-他形,星点状分布;另一组相对富Nd,呈他形细粒,脉状分布.两组矿物中不同元素的富集特征可能代表了结晶过程中流体环境的改变.上述实验结合地质勘查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矿床初始成矿物质的起源与H8 碳酸岩一致,均来源于中元古代碳酸岩岩浆活动,而不同类型的稀土元素矿物对应了白云岩成岩阶段与萤石矿化阶段两个不同的稀土矿化阶段.

    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成矿作用过程白云鄂博Nb-REE-Fe矿床

    冀东高家店金矿床成因:来自金及载金黄铁矿化学成分、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同位素的证据

    杨爱雪吕水许曼邢运涛...
    396-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家店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矿集区中部,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少部分为石英脉型,赋存于高家店岩体的花岗岩和闪长岩内,受断裂构造控制.为了探讨高家店金矿床的成因,文章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金及载金黄铁矿化学成分、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家店金矿床热液成矿期包括 4 个阶段,其中Ⅱ和Ⅲ阶段为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以独立的金矿物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主成矿阶段黄铁矿Fe和S含量及Fe/S元素比值揭示金矿床具有岩浆热液型的特征.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的两相H2O溶液包裹体为主,其次为含CO2 三相包裹体,属中温、中低盐度流体.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δ18OH2O值为 1.82‰~5.60‰,δD值为-83.3‰~-55.3‰,指示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并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主成矿阶段黄铁矿δ34S值为 2.40‰~5.61‰,显示地幔硫或岩浆硫特征,揭示成矿物质硫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综合研究认为,高家店岩体的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及成矿流体,因而高家店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黄铁矿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氢氧硫同位素高家店金矿床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