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昆虫学报

庞义

双月刊

1674-0858

insect1979@yahoo.com.cn,J.Env.Ent@gdei.gd.cn

020-84456131

510260

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原刊《昆虫天敌》,是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1979年创办,广东省昆虫学会主办的省级学术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的科技类期刊之一。随着我国昆虫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原刊《昆虫天敌》由于名称的局限,接受和发表文章的范围显得太窄,不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390号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虫天敌》将正式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44-1640/Q,ISSN1674-085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3MP理论框架优化烟草"四虫一剂"综合防控体系的思考

    李皓陆歆ISMOILOV Khasan孟玉芳...
    1261-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当前,我国烟草产业正处于向绿色、生态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烟草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框架为基础的烟草"四虫一剂"综合防控体系应运而生.该体系包括科学组合利用捕食螨(胡瓜新小绥螨 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rmans)、烟蚜茧蜂 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夜蛾黑卵蜂 Telenomus remus Nixon和叉角厉蝽Cantheconidae furcellata Wolff防治多种烟田害虫,以及利用烟草内源抗病毒制剂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是目前云南烟区重点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了解决实际生产中IPM框架内各单一防控技术在治理多种害虫时发生的"低协同度"和"低覆盖度"的问题,我们前期提出了"多害虫多维治理"(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of Multiple Pests,3MP)理论框架.本研究基于3MP理论框架,就如何提高烟草"四虫一剂"体系中各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度展开讨论,旨在为优化"四虫一剂"防控体系提供参考思路.

    烟草"四虫一剂"3MP理论框架IPM

    储蓄植物系统田间应用关键参数对七星瓢虫种群定殖及控害的影响

    汪加佳李姝杨亚洁王甦...
    1271-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蓄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是近年来新兴的用于提升天敌昆虫高效可持续防控害虫的保护型生物防治的技术,然而在田间应用中效果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储蓄植物系统的田间应用关键参数并不明确.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作为我们熟知的优势天敌昆虫,田间应用时因为定殖率低,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控害效率.本试验对已构建的七星瓢虫储蓄植物系统进行田间试验验证,探究了不同替代猎物的初始密度等关键参数对天敌昆虫七星瓢虫的种群变化及对靶标害虫桃蚜Myzus persicae的控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储蓄植物系统接种替代猎物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不同初始密度时,对七星瓢虫个体数量及桃蚜密度均有显著差异,初始接种密度为300的Y300、N300处理组在21~28 d时桃蚜的虫口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同时七星瓢虫定殖率在7~14 d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初始设置1d笼罩去除在7~14d内有效帮助七星瓢虫个体数量维持,而且有助于卵、幼虫种群的建立.在距离储蓄植物系统9m处,七星瓢虫成虫定殖率高于其他处理组,由此证明七星瓢虫储蓄植物系统作用距离可达9m处,有助于七星瓢虫种群维持发挥可持续控害作用.本研究为科学地田间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完善优化储蓄植物系统可持续控害生态策略.

    储蓄植物系统七星瓢虫笼罩试验田间试验

    益于螟蛉绒茧蜂而非稻纵卷叶螟的寡糖筛选

    田俊策郑许松杨亚军徐红星...
    1279-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鳞翅目害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成虫均能通过取食蜜源食物来提高生态适应性.为筛选出有利于螟蛉绒茧蜂Cotesia ruficras但不使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受益的寡糖,本研究以蜜源中常见的12种寡糖为材料,评估供试寡糖对稻纵卷叶螟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对螟蛉绒茧蜂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供试寡糖对稻纵卷叶螟的寿命影响不大,雌雄成虫的寿命分别在6.2~8.0 d和5.0~7.9d,仅取食葡萄糖显著提高雌成虫的寿命.但果糖(232.1)、葡萄糖(130.1)和蔗糖(186.1)可以显著提高稻纵卷叶螟的每雌产卵量,分别是取食清水(31.7)的7.3倍、4.1倍和5.9倍.与稻纵卷叶螟不同,取食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蜜二糖、蔗糖、海藻糖和松三糖均可显著提高螟蛉绒茧蜂雌雄成虫的寿命,分别是取食清水的3.7倍、2.9倍、2.5倍、2.1倍、2.3倍、2.0倍、2.8倍、2.6倍和1.7倍.因此,半乳糖、甘露糖、麦芽糖、蜜二糖、海藻糖和松三糖可以显著提高螟蛉绒茧蜂的寿命但不会促进其寄主稻纵卷叶螟的寿命和繁殖力.

    稻纵卷叶螟螟蛉绒茧蜂寡糖生物防治

    北方温室内金盏菊对东亚小花蝽定殖及防控草莓害虫的增效作用

    徐庆宣王杰米莹莹刘俊秀...
    1286-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间应用功能植物的保护型生物防治技术,有助于实现天敌昆虫释放后对种群定殖与可持续控害的增效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究北方冬季温室内功能植物协同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蜜源植物金盏菊Calendula offinalis和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为对象,以不含金盏菊为对照,系统研究了金盏菊对东亚小花蝽成虫寿命和定殖的影响,以及对草莓上重要害虫蚜虫和叶螨的防控效果.结果发现,温室种植金盏菊显著增加了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存活率和寿命,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寿命达到9.49 d,较对照(6.18 d)延长了 53.6%.金盏菊存在显著增加了释放东亚小花蝽后的第2~4周的种群数量,显著降低了草莓植株上棉蚜和叶螨的密度,表明金盏菊通过支持东亚小花蝽存活与种群定殖,增效草莓害虫防控.本研究不仅支持了蜜源植物增效天敌和控制害虫的生态作用,还为北方冬季温室草莓的害虫生物防治方式多元化应用与推广提供实践指导.

    金盏菊生物防治捕食性天敌二斑叶螨棉蚜

    广州常见花灌木对天敌昆虫成虫补充营养引诱作用的研究

    徐树兰孙龙华郑锡荣邓嘉茹...
    1293-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蜜粉源植物是保育型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筛选广州地区对天敌昆虫成虫具有补充营养作用的花灌木,本研究采用花枝下悬挂黄板诱集的方法,对广州地区常见的24种花灌木花期诱集到的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诱集到的天敌数量与对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24种花灌木诱集到的天敌昆虫主要有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褐蛉.t-检验分析发现,白花假连翘Duranta erecta'Alba'为寄生蜂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为寄生蜂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鸭嘴花Justicia adhatoda可以为寄生蜂补充营养;红粉扑花Calliandra tergemina var.emarginata、鸭嘴花、穗花牡荆Vitex agnus-castus为瓢虫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桃金娘可以为瓢虫补充营养;黄钟花Tecoma stan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为食蚜蝇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白花假连翘、金英Galphimia gracilis为食蚜蝇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白花假连翘为褐蛉嗜食补充营养的花灌木,桃金娘可以为褐蛉补充营养.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春开花的鸭嘴花,夏季开花的桃金娘、穗花牡荆以及几乎全年都有花的白花假连翘对天敌昆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补充营养引诱作用,可作为蜜粉源植物应用于广州园林害虫的保育型生物防治.

    花灌木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褐蛉生物防治

    昆虫形态学主要研究技术进展

    骆久阳谢强
    1306-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形态学作为昆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对昆虫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其中又包括比较形态学、功能形态学、发育形态学等分支.本文简要回顾了昆虫形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进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几何形态学分析等,还讨论了这些研究技术如何推动昆虫分类学发展.本文旨在阐述昆虫形态学在昆虫学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昆虫学形态学显微技术技术进展

    车前长跗跳甲的复眼超微结构(鞘翅目,叶甲科)(英文)

    梁祖龙张天浩李文杰葛斯琴...
    1316-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µ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车前长跗跳甲Longitarsus lewisii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车前长跗跳甲的复眼属于并列型,雄性平均有121.88±7.64个小眼,雌性平均有119.00±4.71个小眼.每个小眼由双凸角膜、由4个晶锥细胞组成的无晶晶锥、8个视网膜细胞及其感杆、2个初级色素细胞以及大量次级色素细胞组成.车前长跗跳甲的开放型感杆束由六个外周细胞网膜细胞(R1~R6)构成的外周感杆束和由R7和R8分别贡献的两个垂直排列的中央感杆束组成.微绒毛的排列方向表明其对偏振光的敏感性较弱.

    超微结构复眼车前长跗跳甲叶甲三维重建

    蜉蝣翅基纵脉走向模式(昆虫纲:蜉蝣目)(英文)

    周长发
    1326-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蜉蝣成虫翅基结构变形大,起始状态难以确定,其原始脉相及其起源过程仍未有清楚呈现.不过,少数中国大型蜉蝣稚虫翅芽的基部却保留着一些原始线索,如中国古丝蜉Siphluriscus chinensis、长茎蜉Ephemera pictipennis和戴氏短丝蜉Siphlonurus davidi.总体上,它们表明:蜉蝣翅脉中的亚前缘脉弓(Subcostal brace)可能起源于亚前缘脉前支(ScA);径脉(Radius,R)与中脉(Media,M)在基部就完全合并,后中脉(Media Posterior,MP)最先离开它们的主干,然后是基部合并在一起的径分脉(Radial Section,Rs)和前中脉(Media Anterior,MA);肘脉(Cubitus,Cu)完全独立;臀脉(Anal,A)的气管起源于肘脉中的气管.在蜉蝣翅中,所有纵脉都有独立的翅基骨片但它们都不能活动,而是与纵脉完全愈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径脉(R)与中脉(M)的基部形成一个较大的骨板,所有这些骨片与骨板又因翅基的骨化和硬化而连接成块,因而蜉蝣翅不具有折叠的结构基础.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蜉蝣目内不同的演化支系具有不同的脉相,它缘于各纵脉在翅基的位置不同,如亚前缘脉弓(ScA)与翅前缘的距离以及肘脉(Cu)与中脉(M)的距离.而对于有翅昆虫的三大支而言,蜉蝣似乎与新翅类较接近,因为它们的翅基都具有3块腋片且径脉(R)与中脉(M)在基部合并,而蜻蜓翅基不具腋片且中脉(M)与肘脉(Cu)合并,似乎与蜉蝣的关系较远,故从翅基结构与脉相来看,"古翅类"(=蜉蝣目+蜻蜓目)应该不是单系群.

    脉相翅基气管起源昆虫

    球孢白僵菌对驴豆根瘤象的侵染过程电镜观察

    李楠辛明顾欣王新谱...
    1332-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驴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的致病机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菌株B1对驴豆根瘤象成虫体壁的侵染过程.接种白僵菌后,其分生孢子选择性地在驴豆根瘤象体表粗糙部位和凹陷区域附着;接种后12 h在两小眼凹陷处观察到了白僵菌萌发产生芽管,在机械压力和酶的作用下开始侵入根瘤象体壁;接种48 h在足跗节处观察到了白僵菌完全侵入,正式建立了寄生关系;接种后72h,表皮层变形,与皮细胞层开始分离,脂肪体和肌肉组织被破坏.菌丝遍布鞘翅,深入刚毛窝;接种96 h后,菌丝体继续在虫体内向其他组织渗透扩张,虫体内充满菌丝和孢子,寄主开始死亡;120 h菌丝生长出虫体外,包裹虫尸;144h,体外的菌丝出现凋亡.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附着受根瘤象体表物理结构的影响,其在接种后96h左右完成了对驴豆根瘤象的寄生并导致虫体发病死亡,B1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球孢白僵菌驴豆根瘤象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荔枝蝽体表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梁永轩谢洁仪王艳会谢强...
    1340-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成虫和若虫吸食寄主植物嫩梢、花穗和果实.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蝽雌雄成虫部分体表结构(包括触角、下唇、各足跗节和腹部等)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共发现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坛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和毛点,其中毛形感受器又可分为5种亚型,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各有2种亚型.雌雄成虫感受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基本一致.在所观察的结构中,触角上感受器的类型最丰富,分布有除毛点以外的6种感受器;下唇分布有除腔锥形感受器和毛点以外的5种感受器;各足跗节分布有刺形感受器和坛形感受器;腹部分布有毛点;后胸臭腺孔口和挥发域处分布有毛形感受器和坛形感受器.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该物种昆虫体表感受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信号感受与应答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从而为进一步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荔枝蝽感受器扫描电镜超微结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