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和烟蚜来源对烟蚜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马富华周挺赖荣泉顾钢...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寄生烟蚜Myzus persicae的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和烟蚜来源,为烟蚜茧蜂人工繁殖和复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调查了不同烟草品种(云烟87、K326、翠碧1号和红花大金元)繁殖烟蚜若蚜、不同来源烟蚜(来自烟区、来自非烟区和室内繁殖种群)若蚜和烟草不同育苗方式(土壤育苗和湿润育苗)繁殖烟蚜若蚜时,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以及成蜂羽化率、寿命、体型大小和雌蜂比.[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烟草品种繁殖烟蚜若蚜对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在红花大金元和翠碧1号繁殖烟蚜上的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分别比在K326繁殖烟蚜上的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高19.00%和14.00%,但对烟蚜茧蜂的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烟蚜来源对烟蚜茧蜂寄生率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烟蚜茧蜂成蜂对非烟区烟蚜若蚜和烟区烟蚜若蚜的寄生率比对室内繁殖种群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分别高20.25%和16.75%,但对烟蚜茧蜂成蜂的羽化率、寿命、体型大小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烟草不同育苗方式对烟蚜茧蜂成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会因烟草品种和烟蚜来源不同而异,但不受育苗方式影响.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改变烟草品种和烟蚜来源,以提高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能力,达到提高烟蚜茧蜂人工繁殖效率的应用效果.

    烟蚜茧蜂烟蚜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寄生能力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山东梨园新成灾害螨柑橘全爪螨的鉴定

    陈涛刘永杰李波门兴元...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准确鉴定山东梨园一种新成灾害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直接观察雌成螨的形态特征,制作雄成螨的侧面观玻片标本,观察其阳茎形态特征,进行形态鉴定.从单头雌成螨中提取基因组总DNA,以螨类特异性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CO Ⅰ)基因及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基因并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n比对,下载与其一致性高的相关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计算遗传距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结果表明,梨树上害螨的雌成螨背部有粗大突起,可确定为全爪螨属Panonychus害螨.雄螨阳茎特征与柑橘全爪螨Pmoniychus citri的很相似,其COⅠ,ITS1和ITS2基因序列均与柑橘全爪螨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99%以上),基于COⅠ,ITS1和ITS2基因序列计算的其与柑橘全爪螨间的遗传距离均远低于其与全爪螨属其他种间的遗传距离;在基于CO Ⅰ,ITS1和ITS2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梨树上害螨均分别与柑橘全爪螨以很高的置信度(分别为99%,99%和100%)聚在同一分支.[结论]形态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山东梨园中新暴发成灾的害螨为柑橘全爪螨,说明柑橘全爪螨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北移了,需引起高度重视.

    柑橘全爪螨梨园害螨鉴定阳茎COITS1ITS2

    土蜂科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姚余江陈斌李廷景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尾部(Aculeata)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认知土蜂科(Scoliidae)的单系性及系统发育位置.[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2500二代测序技术测序土蜂科3属5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并进行注释和分析;基于针尾部昆虫36个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和 2 个 rRNA 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新测序的土蜂科5个线粒体基因组为五带波壁土蜂Colpa quinquecincta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M103696),齿石波壁土蜂 Colpa tartara 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 登录号:OM103697),厚大长腹土蜂 Megacampsomeris grossa 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 登录号:OM103796),台湾大长腹土蜂 Megacampsomneris formosensis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M142776)和斯式土蜂Scolia schrenkii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M103797),其长度范围为15 367~20 649 bp,包含37~39个基因[13个PCGs、2个rRNA基因(rrnL和rrnS)和22~24个tRNA基因],AT含量均在75%以上;13个PCGs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与推测的祖先序列不同,新测序的土蜂科5个线粒体基因组出现了复杂的基因重排事件,其主要是基因区trnS1-trnE-trnF-nad5-tmH中一些基因位置的改变和基因区 trnI-trnQ-trnM-nad2-trnW-trnC-trnY-cox1-trnL2-cox2-trnK 发生的异位倒置,此外,trnF,trnS1,trnE,trnH 和nad5基因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13个PCGs的Ka/Ks和核苷酸多样性π均表明cox1是最保守的基因;ML树和BI树的结果均显示土蜂科为单系群,土蜂科与蛛蜂科(Pompilidae)互为姐妹群关系,土蜂科中Colpa属和Scolia属以及Megacampsomeris属和Camposmeris属都表现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了 土蜂科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土蜂科是一个单系.

    土蜂科线粒体基因组基因重排核苷酸多样性纯化选择系统发育关系

    橘小实蝇化学通讯机制与引诱剂开发策略

    张杰张艳刘伟严善春...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蝇是全球重大的果蔬虫害,对世界年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该类害虫的代表之一,每年对我国柑橘产业造成严重损失.以雄性引诱剂和蛋白饵剂为核心的诱杀技术已用于害虫监测和绿色防控,但是田间防控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成本的降低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提出先解析害虫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鉴定关键的化学感受分子靶标,并以鉴定的新靶标设计和筛选更为稳定和高效引诱剂和食诱剂.为促进以关键化学感受分子为靶标的橘小实蝇行为调控技术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调控橘小实蝇行为的重要化学物质及其化学感受识别机制的研究现状.调控橘小实蝇行为的重要挥发物主要包括性信息素、植物挥发物和食物源蛋白气味.前两者中鉴定获得的特异性化合物质与橘小实蝇成虫的行为关系较为明确,例如性信息素中得到吡嗪类物质能够引诱雌虫,植物挥发物中的甲基丁香酚引诱雄虫,γ-辛内酯能够诱发雌虫产卵等;而后者食物源蛋白气味则由于成分复杂,在田间虽有一定效果,但缺乏特定化合物在雌雄虫具体行为中的功能验证.嗅觉感受机制中,外周神经感器与中枢触角叶仅有形态描述,不同类型嗅觉神经元的功能还不明确;目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已鉴定出大量的橘小实蝇化学感觉相关蛋白,包括49种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60 种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23 种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s)和17种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s,GRs),得到功能解析的嗅觉基因数量较少.综上可知,现虽已鉴定了部分对橘小实蝇具有行为活性的化合物质,且已有大量嗅觉蛋白作为候选分子靶标,但缺乏"化学物质-嗅觉分子靶标与神经-行为"的对应关系,这极大地限制了嗅觉分子靶标在引诱剂研发中的作用.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嗅觉关键分子靶标的橘小实蝇行为调控技术开发策略,以期为设计和筛选橘小实蝇高效行为调控制剂提供新思路.

    橘小实蝇嗅觉蛋白化学感受识别机制引诱剂行为调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