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梁铖秦加敏宗德琴李雨时...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 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m]极显著高于 B-1[(1 568±352)m]和 B-2[(1 556±534)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短头熊蜂体毛体色模式聚类分析地理分布

    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的研究进展

    全林发陈炳旭梁盛曦乔方...
    11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成虫多为中型蛾类,其幼虫称为"尺蠖",是荔枝和龙眼梢期的重点防控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危害荔枝和龙眼的尺蛾科害虫共有10种,广东省内常见的有8种,分别为: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大钩翅尺蛾 Hyposidra talaca、油桐尺蛾 Biston(Buzura)suppressaria、波纹黄尺蛾 Perixera illepidaria、樟翠尺蛾 Thalassodes quadraria、荔枝青尺蛾 Berta chrysolineata hainanensis 和间三叶尺蛾 Sauris interruptaria.至今,国内外围绕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开展的研究报道仅为15篇,其中粗胫翠尺蛾最多(7篇),而为害较普遍的荔枝青尺蛾和间三叶尺蛾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基于文献检索结果,着重综述了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大钩翅尺蛾、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和油桐尺蛾5个尺蛾科优势种的研究现状,并且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4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目前,尺蛾科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集中于天敌的保护利用、生物源农药和昆虫性信息素的开发与应用.至今,已有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槐尺蛾Chiasmia cinerearia和油桐尺蛾4种尺蛾的性信息素有效组分被成功鉴定.但当前针对尺蛾科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且我国用于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防治的杀虫剂尚无登记,对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用药提出了巨大挑战.本综述旨在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全面了解此类害虫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尺蛾科害虫的深入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尺蛾科荔枝龙眼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蜾赢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现状

    贺春玲王翔刘潇宇
    13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 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子代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照其筑巢习性传统上可将蜾蠃亚科物种分为挖掘型、租住型和建造型3种类型.然而,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在同种雌性中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建造不同类型的巢的习性.不论采用何种筑巢类型,蜾蠃亚科常用泥筑巢,也有一些种类用嚼碎的叶子或碎石子筑巢,甚至有少数种类会用植物材料或鸟粪等伪装巢.食物供应是蜾蠃筑巢过程中最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大多数独居的蜾蠃是截断式为子代巢室内供应食物(将瘫痪的昆虫猎物作为幼虫的食物),一些具有原始社会行为的蜾赢是渐进式供应,尤其是在猎物稀缺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蜾赢亚科主要捕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和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鼻甲科(Curculionidae)]科幼虫,在农业重要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蜾蠃亚科如此重要,但其筑巢生物学仍然鲜为人知,我国有关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蜾蠃亚科筑巢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如下:(1)研究蜾蠃亚科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筑巢生物学特点;(2)研究植物-植食性害虫-蜾蠃.天敌昆虫之间的食物网关系,进而揭示不同蜾蠃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3)优势蜾蠃在害虫生态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蜾蠃亚科巢类型巢结构猎物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