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度对十种赤眼蜂体色的影响

    朱聪颖王德森肖庄婷韩东良...
    219-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成蜂体色的影响.[方法]分别在18和30℃条件下饲养卷蛾赤眼蜂T.cacoeciae、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广赤眼蜂T.evanescens、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微小赤眼蜂T.minutum、土耳其赤眼蜂T.turkestanica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10种赤眼蜂成蜂,并采用RGB色彩模式作为体色判别标准对比18和30℃条件下饲养的赤眼蜂的体色差异.[结果]18和30℃下饲养的10种赤眼蜂成蜂体色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18℃下饲养的赤眼蜂成蜂较30℃下饲养的赤眼蜂成蜂体色深.其中卷蛾赤眼蜂成蜂体色的变化最明显:18℃下饲养时胸部为黄褐色、腹部为黑褐色;30℃时胸腹部均为浅黄色.在18和30℃下饲养时,10种赤眼蜂成蜂胸部中胸盾片与小盾片、腹部第1-3节或腹中部的体色变化明显.18℃下饲养的10种赤眼蜂成蜂体色RGB值显著低于30℃下饲养的,且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微小赤眼蜂雌成蜂体色的RGB值显著高于雄成蜂.[结论]温度能够显著影响赤眼蜂成蜂的体色,饲养温度越高,赤眼蜂成蜂的体色越浅.

    赤眼蜂温度体色RGB中胸盾片小盾片

    冷藏温度对日本刀角瓢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曹惠怡罗小龙韦雪媛梁建锋...
    226-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冷藏温度下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anicum成虫生物学特性及F1代的生长发育,明确日本刀角瓢虫成虫最适冷藏温度.[方法]将日本刀角瓢虫成虫置于不同低温(7,10,13和16℃),贮藏10 d时测定其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寿命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4龄若虫的日捕食量,以及日本刀角瓢虫F1代存活率和发育历期;qRT-PCR测定日本刀角瓢虫成虫体内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日 本刀角瓢虫成虫在16℃低温贮藏10 d时,其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日捕食量以及F1代存活率均与贮藏在26℃的对照无显著差异(存活率:99%vs 100%;雌成虫寿命:110.65 d vs 106.87 d;雄成虫寿命:123.12 d vs 108.79 d;单雌产卵量:399.19粒vs422.63粒;日捕食量:34.70头vs 31.95头;F1代存活率:80.39%vs 94.12%);但其F1代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显著缩短(17.33 d vs 18.89 d).7℃贮藏10 d时,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全部死亡;10℃贮藏时,其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和F1代存活率受到显著影响;13℃贮藏10 d时单雌产卵量受到显著影响.各贮藏低温均能诱导日本刀角瓢虫Hsp70和Hsp90的表达量上调,且温度越低,相对表达量越高;10℃处理组成虫体内Hsp70和Hsp9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7.06和2.33倍.[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日本刀角瓢虫最适冷藏温度为16℃,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可能在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响应低温胁迫时发挥了保护作用.

    日本刀角瓢虫低温贮藏生物学特性存活生长发育热激蛋白

    中国橘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袁彬乔赵向杰侯珲张金勇...
    235-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推测中国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向北方扩散的路径和北方地区的传播来源.[方法]本研究对橘小实蝇15个地理种群的144个样本的mtDNA CO Ⅰ序列进行测定;依据mtDNA COⅠ序列利用相关软件对橘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橘小实蝇144个样本的mtDNA CO Ⅰ序列中获得了 75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_7为7个地理种群所共享,北方地理种群与原发生地区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绝大部分为种群独享单倍型.15个橘小实蝇地理种群总体表现出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2076)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9413),不同橘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显示,橘小实蝇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系统进化树分为2支,湖北武汉、重庆北碚、福建福州、湖南衡阳、江苏南京、海南海口、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广东广州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海南三亚、广西南宁、云南丽江、湖南邵阳、山东泰安、山东临沂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北方新发生地理种群在两个分支中均有分布.橘小实蝇整体错配分析结果显示为单峰,表明橘小实蝇有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结论]橘小实蝇可能以海南、广西和广东为地理源头向中部地区扩散,再从湖南、江苏等地向北方地区扩散.根据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单倍型分析,推测广西、广东和湖南为橘小实蝇北方地理种群较为有影响力的地理源头,海南海口地区与北方地区有着频繁的果品贸易往来,从而导致橘小实蝇随着运输扩散至北方地区.

    橘小实蝇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入侵种群扩散

    昆虫性别决定级联的研究进展

    刘雅婷王文璐陈宗泽谢文...
    24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决定是发育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知大多数昆虫的性别决定级联为:初级信号因子→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双性基因→性别分化基因.尽管遵循这样的模式,但不同昆虫的性别决定基因和调控机制各不相同,特别是性别决定初级信号因子存在较大分歧.自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初级信号被发现以来,人们陆续确定了蚊子、蜜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家蚕Bombyx mori等模式昆虫的初级信号.初级信号的种类复杂多样,包括性染色体的剂量、雄性化因子(male-determining factors,M factors)、等位基因的杂合度、母代印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模式昆虫的研究难度.尽管如此,昆虫性别决定级联的下游调控机制仍相对保守,特别是 transformer(tra)+transformer2(tra2)→doublesex(dsx)/fruitless(fru)的调控模式在大多数昆虫中存在共性.tra通过感知初级信号而发生选择性可变剪接,并在tra2的帮助下实现其对自身及下游dsx和fru的剪接调控,从而维持性别发育.dsx作为级联末端的"双开关",是昆虫性别决定级联中最保守的基因.它在调控两性发育、求偶行为、外生殖器及性二态特征的形成方面均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fru作为果蝇性行为的开关基因,几乎参与调控果蝇所有雄性性行为.它的功能在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家蚕等多种昆虫中得到验证,成为理解昆虫复杂性行为的典型基因.了解昆虫性别决定级联,理清各性别决定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阐明性别决定机制的根本,为揭示昆虫性别决定的一般规律、推动昆虫性别决定上游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实现昆虫的性别遗传操控提供理论基础.

    昆虫性别决定级联初级信号关键基因可变剪接

    运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模拟昆虫种群动态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史梦竹傅建炜李建宇齐心...
    25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机模拟昆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对于昆虫种群预测和害虫治理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以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age-stage,two-sex life table)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昆虫的种群动态、种群捕食、寄生和取食的波动、害虫防治时机以及模拟的变异性.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软件(程式)TWOSEX-MSChart与捕食率软件CONSUME-MSChart分析生命表与捕食率数据,再将分析结果用模拟软件TIMING-MSChart模拟预测种群增长过程中龄期结构以及捕食能力、寄生能力和取食能力的变化.依据种群动态可以预测害虫危害、天敌捕食、寄生蜂寄生能力,再用这些数据确定杀虫剂的施药时机和施药次数,预测生物防治中天敌释放的适当时机、释放数量和释放次数等;同时还可以依据生命表的变异性,利用 自我重复取样(bootstrap)技术得到的2.5和97.5百分位(percentiles)或其他百分位的生命表预测种群增长的不确定性.借助基于两性生命表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害虫种群增长以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期,以达到经济有效的害虫综合治理,并为农业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种群预测种群动态变异性害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