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黑头叉胸花蝽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

    张丹丽陈小艳李敏袁娟娟...
    683-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和分析黑头叉胸花蝽Amphiareus obscuriceps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揭示其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分布动态,明确气候环境因素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黑头叉胸花蝽在全球的165条有效地理分布记录和19个环境变量,运用参数优化的MaxEnt模型,推测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2050和2090年黑头叉胸花蝽的潜在分布格局,并找出影响黑头叉胸花蝽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全球潜在适生区模拟显示,除了原产地亚洲东部外,大洋洲东南部、欧洲西部和南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存在黑头叉胸花蝽的潜在适生区.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和最暖季降水量(Bio18)是影响黑头叉胸花蝽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2.4%,10.5%,12.6%和33.3%.对2050和2090年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所对应的气候情景下黑头叉胸花蝽的潜在分布的预测结果显示,黑头叉胸花蝽的总适生区面积变化较小,仅在2050年SSP585所对应的气候情景下有微弱增长,相对于当前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增长0.84%,其余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均减小(1.00%~8.45%).然而,尽管适生区面积变化较小,但适生区位置变化大,整体向着高纬度地区转移,低纬度适生区面积减少在18.66%~47.94%之间,高纬度适生区面积增加在11.19%~46.93%之间.[结论]黑头叉胸花蝽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会向高纬度地区转移,但受限于非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理阻隔等)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将对物种的分布面积及范围影响较大.另外影响黑头叉胸花蝽分布的环境变量主要包括最冷季平均温度和最暖季降水量.本研究为黑头叉胸花蝽的潜在分布、田间释放及对有关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黑头叉胸花蝽MaxEnt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量潜在地理分布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云南苍山东坡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阳霞李金库谭坤李延鹏...
    692-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个体数、优势类群和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2 300 m区域利用马来氏网法收集天然林和茶园姬蜂科昆虫,分析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生物量、亚科数、群落结构和亚科多样性差异.[结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从云南大理苍山东坡天然林和茶园中共收集到姬蜂科昆虫2 259头,分属23个亚科,其中天然林中1 551头,分属22个亚科;茶园中708头,分属21个亚科.天然林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个体数高于茶园中的,两种生境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数无显著差异;天然林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趋势分别在6月和12月呈较高的双峰型,茶园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无峰值;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天然林中独有优势亚科为肿跗姬蜂亚科(Anomaloninae),茶园中独有优势亚科为粗角姬蜂亚科(Phygadeuoninae),两种生境中共有优势亚科为缝姬蜂亚科(Campopleginae)和拱脸姬蜂亚科(Orthocentrinae),但出现高峰不同;天然林和茶园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苍山东坡低海拔区域茶园与天然林相比,姬蜂科昆虫个体总数降低,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优势类群和全年个体数动态发生变化.为保护好姬蜂科昆虫这类生物防治昆虫,建议保护好原始的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

    姬蜂科群落结构亚科多样性动态监测生境退化苍山

    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蝗总科系统发生分析

    常会会刘玄增严可欣谢朝晖...
    700-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测定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碱基组成、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tRNA 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以已知的蝗总科3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内群,以蜢总科(Eumastacoidea)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外群,构建13 PCGs+2 rRNA基因序列联合数据集,并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蝗总科系统发生关系.[结果]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 561和15 798 bp,均为闭合环状分子(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R544953和OR253923),均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及1个控制区,且均存在KD基因重排现象(即trnK-trnD发生重排形成trnD-trnK),A+T含量分别为74.4%和75.8%,存在明显的AT偏好性,基因排序、碱基组成、氨基酸组成和RSCU均与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其他物种相似.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均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trnSAGN缺少DHU臂.ML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癞蝗科(Pamphag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及剑角蝗科(Acrididae)聚为一支,且支持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物种聚为一支,并与蝗总科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关系;锥头蝗科负蝗亚科(Atractomorphinae)具有单系性,瘤锥蝗科因锥头蝗科物种的加入而不具有单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对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构建了蝗总科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锥头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个科的物种相互嵌套形成一个分支,支持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中的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并为一个科的观点.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生蝗总科锥头蝗科瘤锥蝗科

    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研究进展

    杜聪聪陈铭东陈志林乔格侠...
    71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并排泄出一种称为蜜露的富含糖分的代谢废物,而蚂蚁则可以收集和利用这种蜜露;作为交换,蚂蚁保护蚜虫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然而,实际上蚂蚁和蚜虫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互惠共生.因此,本文综述了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包括(1)共栖关系属性(共生还是捕食,专性互作还是兼性互作)、起源和双方适应性演化的表现;(2)共栖关系的信息交流方式;(3)对双方适应性的影响;(4)生态效应(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系);(5)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最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对未来该方向在多样性调查、进化生物学、分子机制、互作网络和城市化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基本属性、演化过程、维持机制、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有更全面、具体的认识.

    蚂蚁蚜虫种间互作共生共栖互作化学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