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昆虫学报
应用昆虫学报

戈峰

双月刊

0452-8255

entom@ioz.ac.cn

010-64807137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科院动物所

应用昆虫学报/Journal 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通报类学术期刊。是生物学和植保领域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并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以报道昆虫学研究和推广应用领域最新成果、交流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为主要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科技人员,以及昆虫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火烧和垦殖对黔南喀斯特土壤跳虫的影响

    董逸夕叶婷曹宇李灿...
    339-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喀斯特地区不同干扰形式对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干扰引起的生态退化提供科学资料.[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1月和4月在黔南选取火烧迹地、农田和火烧后经济林分别代表火烧、农业活动和火烧后垦殖3种干扰形式,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照(CK),利用干漏斗(Tullgren)法调查土壤跳虫.[结果]共获得土壤跳虫1 836头,优势类群为等节跳科(Isotomidae)和棘跳科(Onychiuridae).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火烧迹地、农田和火烧后经济林土壤跳虫群落组成与马尾松人工林存在差异.火烧迹地、农田和火烧后经济林土壤跳虫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H')显著低于马尾松人工林(P<0.05),马尾松人工林秋季和冬季土壤跳虫Shannon-Wiener指数(H')显著高于春季(P<0.05),其余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无显著季节差异.土壤跳虫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与全钾显著正相关(P<0.05),密度与有效钾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有效钾是影响土壤跳虫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火烧、农业活动和火烧后垦殖能改变土壤跳虫群落组成,降低土壤跳虫多样性.

    喀斯特土壤跳虫干扰火烧垦殖

    入侵植物肿柄菊提取物对小菜蛾雌虫的行为调控

    王占娣贾琳赵静史云东...
    35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本研究主要为寻找防治小菜蛾新的化合物.[方法]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提取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采用GC-MS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并评价肿柄菊提取物及其萜类成分对未交配雌性小菜蛾成虫行为的调控作用.[结果]肿柄菊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提取物对未交配雌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的引诱效果最为明显.肿柄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其含有植醇、α-蒎烯和角鲨烯3种萜类成分.行为实验表明,角鲨烯对小菜蛾具有驱避效果,植醇对小菜蛾具有引诱效果.田间实验结果显示,用量为1×10-2mg·mL-1时,植醇对小菜蛾具有引诱效果,而角鲨烯具有驱避效果.[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植醇对小菜蛾行为的调节作用,其与角鲨烯是肿柄菊调节小菜蛾行为的活性成分,可以用于小菜蛾的防治.

    小菜蛾肿柄菊入侵杂草行为反应

    鸡粪对黑水虻幼虫生长及脂肪酸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积累影响

    潘峰彭松崟喻昌燕朱欣婷...
    358-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饲料中添加鸡粪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生长的影响,确定最适添加比例.[方法]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鸡粪至豆粕饲养黑水虻幼虫,通过称量体重及干物质变化评估其生长状况;使用石油醚和蒸馏水结合超声波法分别提取幼虫脂肪酸和水溶性成分,并采用二喹啉甲酸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水提物中的水溶性蛋白和糖类含量,评价主营养成分积累;运用GC-MS和HPGPC-ELSD技术分别分析脂肪酸化学组成和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分布,以判断鸡粪添加对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黑水虻幼虫生长测定显示,饲料中鸡粪比例超30%时,体重增长显著减少;超过50%时,折干率显著下降(P<0.05).营养成分积累分析揭示,鸡粪比例≤30%时,幼虫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但比例增加后,含量下降,而可溶性蛋白质和糖类成分含量稳定(P<0.05),说明适量鸡粪促进脂肪酸积累.GC-MS分析未发现油脂化学成分显著变化,主要成分为月桂酸、油酸和棕榈酸,且均为共有成分.HPGPC-ELSD结果显示,鸡粪≤30%时,色谱图上,在保留时间16.5和20 min处均有明显的色谱峰,40%和50%时第一个主峰出现峰裂,比例达到80%时,第二个主峰消失,表明高比例鸡粪可能导致大分子断裂或抑制低分子聚合或产生.[结论]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和营养积累受鸡粪豆粕配比影响,过高的鸡粪比例对幼虫生长不利,而鸡粪含量不超过30%时,对幼虫生长和营养积累的影响不显著.因此,综合考虑鸡粪利用率的前提下,30%鸡粪添加比例最适宜黑水虻幼虫饲养.

    黑水虻鸡粪饲料营养成分GC-MSHPGPC-ELSD

    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信息化学物质诱捕效果的影响

    顾宇彤杨美平朱浩诚樊建庭...
    370-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信息化学物质诱捕效果的影响,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效果更好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测试聚集性信息素不同缓释载体(低密度聚乙烯缓释袋、毛细管、橡胶头)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并选出最优载体,并设置不同厚度(0.06、0.08、0.12和0.16 mm)缓释袋,进行进一步筛选.另外,测试植物源信息素不同缓释载体(0.08 mm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0.12 mm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0.15 mm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0.15 mm高密度聚乙烯缓释瓶)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低密度聚乙烯缓释袋作为松墨天牛聚集性信息素缓释载体,其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显著高于毛细管和橡胶头载体,且厚度为0.08 mm时的诱捕效果好于0.06、0.12和0.16 mm厚度的缓释袋.另外,0.12 mm低密度聚乙烯瓶作为植物源信息素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最好,显著高于0.15 mm低密度聚乙烯瓶以及0.15 mm高密度聚乙烯瓶.[结论]低密度聚乙烯是一种适合松墨天牛信息化学物质的优良缓释载体,显著提高了松墨天牛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并为生产上相关昆虫信息化学物质选用适宜的缓释载体提供了技术支持.

    松墨天牛信息化学物质缓释载体诱捕效果

    九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橘小实蝇雌虫的田间引诱效果

    刘美竹方芳周典余代宏...
    376-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9种寄主气味中筛选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虫具有引诱效果的挥发性物质,为橘小实蝇的绿色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载有不同剂量(0.01、0.05和0.25 mg)的9种单一寄主植物挥发物(酯类:丁酸乙酯、辛酸甲酯、辛酸乙酯;萜烯类:β-石竹烯、α-石竹烯、3-蒈烯;芳香族类:苯乙醛、苯乙醇、苯甲酸乙酯)的棉芯分别固定在白色粘虫板上,将粘虫板悬挂在芒果树上,用于测试不同植物挥发物在元江县芒果园对橘小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取每种类别中引诱效果最好的物质按照正交实验L9(33)进行混配,测定不同配比的三元混合物对雌虫的诱集效果,并测试清除落果对三元混合物诱集雌虫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单一物质的诱虫效果中,酯类物质中以丁酸乙酯[剂量0.05 mg,诱虫量(6.0±2.1)头/板/d]为佳,萜烯类物质中以3-蒈烯[剂量0.05 mg,诱虫量(3.5±2.1)头/板/d]为佳,芳香族类物质中以苯甲酸乙酯[剂量0.05 mg,诱虫量(4.7±2.0)头/板/d]为佳.三元混合物中以丁酸乙酯+苯甲酸乙酯+3-蒈烯[剂量0.05 mg,5∶0.2∶5,V/V/V]对橘小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5.3±1.7)头/板/d]最好.清理田间落果后可显著提高该三元混合物对雌虫的诱集量[剂量0.25 mg,诱虫量(31.8±6.0)头/板/d].[结论]三元混合物丁酸乙酯+苯甲酸乙酯+3-蒈烯[5∶0.2∶5,V/V/V]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橘小实蝇雌虫引诱剂,用于芒果园橘小实蝇的防治.

    橘小实蝇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诱雌虫

    同一生境条件下六个野生授粉蜂种间蜜蜂RNA病毒的传播与流行

    周云倩汪正威缪思位刘军...
    383-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病原侵害是导致全球授粉蜂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加之现代养蜂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正对我国本土野生授粉蜂种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此在我国授粉蜂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西双版纳地区开展蜜蜂RNA病毒病感染状况研究,以获取地区重要授粉蜂种蜜蜂RNA病毒感染状况数据,为本土授粉蜂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野生授粉蜂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西双版纳地区广泛分布的6个蜜蜂种(黑胸无刺蜂Tetragonula pagdeni、黄纹无刺蜂Lepidotrigona flavibasis、光足无刺蜂 Tetragonula laeviceps、顶无刺蜂 Lepidotrigona terminata、大蜜蜂 Apis dorsata 和小蜜蜂Apis florea)进行云南省最常见的5种蜜蜂RNA病毒[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慢性麻痹病毒 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残翅病毒 Deformed wing virus(DWV)、以色列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lysis virus(IAPV)和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bee virus(SBV)]定量定性分析.[结果]数据显示黑蜂王台病毒(BQCV)检出率最高,为56.7%;其次是囊状幼虫病毒(SBV)和慢性麻痹病毒(CBPV)分别为53.3%和44.4%,而残翅病毒(DWV)和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感染率较低,分别为38.9%和25.6%;且这6种野生授粉蜂种均存在多种病毒联合感染的现象.因SBV在6个蜂种样本中均被检出,又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显示小蜜蜂阳性样本的SBV拷贝量最高,大蜜蜂的SBV拷贝量最低,与两种饲养蜂种(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东方蜜蜂Apis cerana)比较,西方蜜蜂样本的SBV携带量显著高于其他蜂种.在对6种野生蜂寄主SBV毒株的Lp区氨基酸序列的分析中发现6种野生蜂样本中的SBV的氨基酸序列与原寄主西方蜜蜂毒株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其中小蜜蜂、黄纹无刺蜂、顶无刺蜂毒株变异度较大,并表现为一个相似度较大的变种毒株.[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因外来蜂种-西方蜜蜂饲养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携带的多种蜜蜂RNA病毒已通过蜜粉食物途径传播到本地区多种主要授粉蜂种中,并表现较高的感染率,已对地区本土野生授粉蜂种的健康产生威胁.

    RT-qPCR同生境条件本土野生授粉蜂种蜜蜂RNA病毒流行与传播

    黄龙病侵染增强沙糖橘对柑橘木虱吸引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黄克志杨玉枝闫梦梦George Andrew Charles BEATTIE...
    390-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龙病是柑橘最严重的传染性病害,柑橘木虱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媒介昆虫.与健康橘树相比,感染黄龙病的橘树对木虱的吸引作用显著增强,本研究目的是探明病树挥发物的改变是否与此现象有关.[方法]在前期分析健康和染病沙糖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cv.Shatangju嫩梢挥发物成分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在室内外测定部分差异较大的化合物单体标样及其混合物对柑橘木虱的吸引效果.[结果]雌虫对α-蒎烯(1 μL/mL)、γ-萜品烯(0.01 μL/mL)和芳樟醇(0.1 μL/mL)具有显著的正趋性,但对柠檬烯各浓度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趋性;雄虫对4种单体标样所有浓度均未表现出显著的趋性.将各种化合物按其有效浓度混合后,雌虫对6种混合物均有显著的正趋性,其中,对Y-萜品烯(0.2 μL/mL)+α-蒎烯(0.8 μL/mL)+芳樟醇(0.3 μL/mL)具有极显著正趋向选择;雄虫对4种混合物有显著的正趋性.将化合物单体及其混合物作为诱剂,在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上测定其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物质均无显著效果,但15种混合物中有5种诱到的木虱数量显著多于对照.将其中3 种混合物 γ-萜品烯(20 µL/mL)+α-蒎烯(80 μL/mL)+芳樟醇(30 uL/mL)、γ-萜品烯(2 μL/mL)+α-蒎烯(8 μL/mL)+芳樟醇(3 µL/mL)和γ-砲品烯(20 μL/mL)+芳樟醇(30 µL/mL)在橘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3种诱剂诱到的木虱数量均显著增加.[结论]α-蒎烯、γ-萜品烯含量增加可能是沙糖橘病树对木虱吸引作用增强的部分原因,这些物质有望用于制备柑橘木虱的引诱剂,但其最佳配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柑橘木虱黄龙病沙糖橘寄主挥发物引诱剂

    两种飞行方式的甲虫胸部结构比较形态学研究

    史晓旭路园园李露露佟一杰...
    4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部分甲虫飞行时张开鞘翅,伸出后翅飞行;多数花金龟和部分蜣螂类群在飞行时采取鞘翅闭合,同时抬起侧缘,伸出后翅的方式飞行.然而关于这种高效飞行方式受哪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胸部结构对飞行方式的影响有待探究.[方法]本文选取不同飞行方式的2科共9种甲虫的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后胸背板、中胸腹板、后胸腹板、中胸侧板、后胸侧板结合传统形态学和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胸部结构与飞行方式的关联.[结果]近缘类群的甲虫胸部结构相似.闭合鞘翅飞行的甲虫,前胸、鞘翅隆拱程度低,鞘翅具有缺刻且肩部外凸,中胸背板骨化程度高,中胸后侧片发达,侧翅突较短,鞘翅基部腋片具有融为一体的趋势;相应的张开鞘翅飞行的甲虫,前胸、鞘翅隆拱程度高,鞘翅卵圆形,中胸背板骨化程度低,中胸后侧片不发达,侧翅突较长,鞘翅基部腋片结构分明.[结论]闭合鞘翅飞行的甲虫前胸和鞘翅隆拱程度低,可能更符合空气动力学;骨化程度高的中胸背板、外凸的鞘翅肩部和发达的中胸后侧片在物理层面上限制了鞘翅的张开;侧翅突短小可能使后翅运动更高效.总言之两种飞行方式的甲虫具有胸部形态上的差异,这些形态上的差异既受飞行选择压力的影响,也受演化过程中亲缘关系远近的影响.

    鞘翅目飞行方式胸部结构比较形态学

    白背飞虱危害水稻虫量的叶片光谱监测

    孙嘉怿刘向东
    41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水稻叶片光谱反射率建立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虫量的监测模型,为稻飞虱的光谱监测提供方法支持.[方法]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分别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白背飞虱3龄若虫,使水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在暗室利用ASD手持式光谱辐射仪测定白背飞虱为害1-4周后水稻倒4单叶和全部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叶片光谱反射率和植被指数与白背飞虱虫量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建模方法组建基于植被指数的白背飞虱虫量监测模型.[结果]稻株倒4单叶和全部叶片的光谱反射率不能很好表征水稻分蘖期受20头/株以内白背飞虱为害1-2周和孕穗期受30头/株以内白背飞虱为害1周的虫量大小,但为害3-4周时叶片反射光谱均有稳定波段区域与虫量显著相关.分蘖期倒4单叶和全叶在440和680 nm处反射率可区分16头/株白背飞虱为害3周时的虫量,680和760 nm处反射率可区分12头/株白背飞虱为害4周时的虫量;孕穗期全叶680和760 nm处反射率可区分30头/株白背飞虱为害3周时的虫量,倒4单叶在760 nm处反射率可区分12头/株白背飞虱为害4周时的虫量.在白背飞虱为害分蘖期和孕穗期稻株3和4周时,倒4单叶在400-1 000 nm范围内的差值(DVI)、比值(RVI)和归一化(NDVI)植被指数与虫量相关程度高的光谱波段区域较为稳定,并且DVI与虫量的相关性强于RVI和NDVI.分别建立了基于倒4单叶DVI的分蘖期和孕穗期稻株为害3和4周时的白背飞虱虫量的逐步回归模型,模型均方根误差在两水稻生育期分别约为4和5-8头/株.[结论]稻叶光谱反射率对白背飞虱为害虫量的表征能力受水稻生育期和为害时长的影响.稻株受白背飞虱为害2周后,倒4单叶和全叶的光谱反射率在稳定波段区域内均与白背飞虱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叶片光谱的差值植被指数与白背飞虱虫量相关稳定,可用于建立虫量监测模型.

    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光谱反射率植被指数回归模型

    葡萄花翅小卷蛾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选择性测定

    阿不都拉·艾克拜尔阿地力·沙塔尔
    423-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制定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灯光诱杀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蛾类昆虫趋光性研究入手进行试验,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进行筛选,选出了葡萄花翅小卷蛾敏感波段.[结果]葡萄花翅小卷蛾对390 nm的单色光最敏感.从初次和二次筛选结果来看,390 nm的单色光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诱捕量最大,420 nm次之(P>0.05).由诱虫灯和性信息素效果对比来看,灯光诱捕量显著大于性信息素诱捕量.390 nm诱虫灯诱捕量最大,为801头,平均诱捕量为12.14头,其次为420 nm,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性引诱剂的诱捕总量为573头,平均诱捕量为12.14头,与上述两种诱虫灯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葡萄花翅小卷蛾对390 nm的单色光敏感性最强.

    葡萄花翅小卷蛾单色光性信息素选择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