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昆虫学报
应用昆虫学报

戈峰

双月刊

0452-8255

entom@ioz.ac.cn

010-64807137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科院动物所

应用昆虫学报/Journal 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通报类学术期刊。是生物学和植保领域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并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以报道昆虫学研究和推广应用领域最新成果、交流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为主要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科技人员,以及昆虫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产量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张曼刘全俊汤永玉梁晨...
    429-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玉米大豆间作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云南部分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田间害虫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测法、扫网法、挖穴法及黄板诱集法分别调查记录2019和2020年间玉米大豆间作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群落特征指数、稳定性分析及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量和时间生态位对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分析,并对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2019年玉米大豆间作田共调查到害虫41种,天敌39种,玉米单作田共调查到害虫25种,天敌28种.2020年玉米大豆间作田共调查到害虫40种,天敌30种,玉米单作田共调查到害虫32种,天敌25种.与玉米单作田相比,玉米大豆间作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s/Si值、Sn/Sp值、Nn/Np值、Nd/Np均较大,优势度指数、优势度集中性指数和Sd/Sp值均较小;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优势害虫,瓢虫类、食蚜蝇类、蚜茧蜂类、蜘蛛类是优势天敌.瓢虫类与食蚜蝇类、瓢虫类与玉米蚜、食蚜蝇类与玉米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2020年食蚜蝇类与草地贪夜蛾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与玉米单作田相比,2019年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使玉米增产15.12%,2020年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使玉米增产13.56%.[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可提高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提高天敌的物种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田主要害虫玉米蚜、草地贪夜蛾的发生量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节肢动物玉米大豆间作群落结构特征指数时间生态位玉米产量

    大叶黄杨窄吉丁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旭东任利利宋海天葛思勋...
    442-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研究并描述危害大叶黄杨(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的钻蛀性害虫大叶黄杨窄吉丁 Agrilus euonymi Tôyama,1985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特性,并观察其虫道三维结构,以期为大叶黄杨窄吉丁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大叶黄杨窄吉丁学名的变化过程进行记述整理,详细描述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观察大叶黄杨窄吉丁危害的各个指标特征,包括虫口密度、坑道特征、羽化孔特征和蛹室特征等,明确了完整虫道的发生规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叶黄杨窄吉丁进行鉴定,提取其基因组DNA,使用鞘翅目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序列并测序,在NCBI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基于对受害木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首次在虫害木解析中使用Image-based-Rendering(IBR)技术对吉丁虫道三维模型进行重建.[结果]成虫形态特征完全符合大叶黄杨窄吉丁的描述,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Mrbayes树)显示,采集到的吉丁与2个俄罗斯远东样本序列聚为一支,结合文献,进一步明确其为大叶黄杨窄吉丁.大叶黄杨窄吉丁主要危害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具向阳性;在树皮下钻蛀坑道,无明显侵入孔;蛹室米粒状,位于木质部;羽化孔"D"型;坑道形状有一定规律,可分为S型及其变型2种,密集纵向迂回型.[结论]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正确的学名厘定、基因序列分析信息,有利于大叶黄杨窄吉丁的鉴定及学名的正确使用;复原完整虫道信息便于在非成虫期结合寄主种类鉴定害虫种类、评估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为大叶黄杨窄吉丁的监测提供了具体的判别方法,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大叶黄杨窄吉丁形态特征危害特性学名厘定钻蛀性昆虫坑道重建

    亚洲象胃蝇生态习性观察及一龄幼虫形态研究

    安琢玮保明伟周方易徐雯恬...
    456-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首次报道我国象胃蝇属新纪录,记录亚洲象胃蝇Cobboldia elephantis产卵习性,确定了其孵化的条件并对1龄幼虫的形态进行描述,与胃蝇属Gasterophilus、犀胃蝇属Gyrostigma其他物种形态进行比较.[方法]野外观察并记录亚洲象胃蝇的产卵习性;实验室测试亚洲象胃蝇幼虫的孵化条件,记录幼虫孵化过程,对卵及1幼虫的形态鉴别特征进行描述.[结果]野外记录到亚洲象胃蝇产卵于象牙基部,卵块为紧密相接的排布方式,计数了单侧象牙被寄生的卵量为56-385枚之间;实验表明亚洲象胃蝇幼虫需在水中孵化,水温达到35 ℃时幼虫孵化时间为5 min,与亚洲象在3-5月份野外活动时段当地的最高气温相吻合,也符合亚洲象需要经常沐浴或泥浴来维持体表水分的特点;通过观察1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发现亚洲象胃蝇口钩侧面存在两对副口钩、未发现剑状的唇基、后气门不突出于虫体且尾节末端存在棘刺等明显有别于胃蝇属及犀胃蝇属已知物种的特征.[结论]胃蝇亚科在我国记录增至2属,明确了象胃蝇属1龄幼虫的形态鉴别特征.鉴于该类群为野生动物胃蝇蛆病的病原体,建议对亚洲象等濒危动物持续实施胃蝇蛆病监测,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象胃蝇属生态习性1龄幼虫形态比较

    气候变化对白蜡窄吉丁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化性影响研究

    党英侨王小艺宋学雨
    464-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当前以及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白蜡窄吉丁 Agrilus planipennis在中国各地区的世代发育特性,明确该虫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响应规律,为其现有发生区和潜在分布区的精准监测与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基于白蜡窄吉丁天津种群的野外实际发育数据,以及2010-2020年全国各地的累年日均温、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数据,采用双正弦模型估算当前以及未来温度升高1.5和2 ℃情景下白蜡窄吉丁整个世代的有效积温.在对该虫的化性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当前累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与其化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以白蜡窄吉丁天津种群的实测数据为计算依据,其整个世代众数种群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 519.9日·度.(2)当前气候条件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青海的年有效积温和化性最低,分别为1 109.89日·度和2年1代;在海南最高,分别为5 535.88日·度和1年2代;其他地区则均表现出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趋势.白蜡窄吉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化性与累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之间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与昆虫自身的纬度和海拔分布存在负相关关系.(3)未来温度升高1.5和2 ℃情境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和化性均明显增加,其中年有效积温介于1 000-3 000日·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均减少,高于3 000日·度的均增加;化性也呈类似的变化规律,在我国中南部表现尤为明显.[结论]若白蜡窄吉丁扩散到我国中南部等未发生区,则该虫很可能在当地建立种群并迅速发展.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该虫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生和危害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白蜡窄吉丁全球变暖双正弦模型有效积温化性

    黄斑长翅卷叶蛾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及风险评估

    闫文静曹玉尚北辰张悦...
    474-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黄斑长翅卷叶蛾Acleris fiimbirana Thunberg发育起始温度及有效积温为基础,采用CLIMEX系统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在中国的潜在适生性的区域作出预测,研究黄斑长翅卷叶蛾的风险扩散性,以期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制定综合管理策略提供量化参考.[方法]研究5个恒温(18、21、24、27和30 ℃)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发育历期的影响,得到黄斑长翅卷叶蛾的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并在此基础上,采用CLIMEX系统对黄斑长翅卷叶蛾在中国的适生性区域进行预测.并用有害生物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对黄斑长翅卷叶蛾进行风险评估.[结果]随着温度升高,黄斑长翅卷叶蛾的生长速率加快.黄斑长翅卷叶蛾发育起点温度为(10.59±0.35)℃,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560.60±33.19)日·度,在新疆一年完成3.51个世代.通过CLIMEX和ArcGIS分析,黄斑长翅卷叶蛾的适生范围较广,适生区面积为579.75万km2,其中高适生度面积可达94.39万km2,尤以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适生度最高.新疆属于中低度发生区域,在新疆大部分地区均有潜在的威胁.通过有害生物风险综合分析方法得出该虫风险值评价指标体系R值为1.972.[结论]黄斑长翅卷叶蛾在我国60%的地区都可能发生,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对我国林果业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加强预警系统与制定除治措施,以期降低在我国的风险.

    黄斑长翅卷叶蛾发育历期有效积温CLIMEX风险评估

    不同饲养方式的蜂场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曾蜜周伟良颜伟玉曾志将...
    485-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了解现阶段不同饲养方式的蜂场生产现状,特别是蜂场投入与产出情况.[方法]在江西、浙江、湖北、西藏选定了 62个蜂场作为固定观察蜂场,2021-2023连续3年对这62个蜂场进行跟踪调查,系统分析了不同饲养方式的蜂场基本情况、蜂场生产投入情况、蜂场产出情况、蜂场生产蜂蜜和蜂王浆情况等.[结果]养蜂者平均年龄52.9岁,呈老龄化趋势;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中蜂)蜂场的蜂群数量明显高于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意蜂)蜂场;定地饲养蜂场年投入成本低于转地饲养蜂场,但定地饲养的中蜂蜂场年人均收入高于意蜂蜂场;中蜂蜂蜜平均销售价是意蜂蜂蜜约1-4倍;蜂蜜是蜂场最主要收入来源,特别中蜂蜂场达到92.5%.[结论]目前要继续推行定地和转地,中蜂与意蜂并行的蜂场饲养模式,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为蜂场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蜜蜂蜂场饲养方式投入与产出

    《应用昆虫学报》稿约

    492-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