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王凯

季刊

1008-9640

kfjyxb@126.com

0378-2115115

475004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封繁塔建造起因初探

    张小建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宋代佛教建筑.它开创了诸多建筑艺术之先河,并将宋初世俗文化同宗教文化完美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有关繁塔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关于其修建的起因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尝试根据其内部保存的石刻题记,结合史实进行分析,认为沈伦与繁塔的建造联系紧密,实为繁塔建造的主要推动者.

    繁塔沈伦建造起因

    民国时期广播期刊简目补编

    汪清
    6-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广播期刊众多,且因广播事业的迅猛发展与备受重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销量、覆盖范围、受众面均颇为可观,是民国广播史、期刊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赵玉明教授与其博士生李明远曾汇辑《民国时期广播期刊简目》.本文据此加以补编,以期为研究者按图索骥、查阅第一手文献提供便利.

    民国广播期刊简目补编

    浅析英国普通法形成的历史条件

    赵宇凤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逐渐领先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成为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国家.在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英国独特的普通法功不可没."普通法"是普遍适用的法律,是随着诺曼征服后不断发展的王权而逐渐形成的.英国普通法的发展完善对司法现代化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英国社会的发展.

    英国普通法历史条件

    张宇初的三教合一思想浅析

    李艺芊杨志龙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宇初在道教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有"列仙之儒"的雅称.张宇初立足道教的基本立场,以三教合一的宏观视野,将宋明理学的气论、心性论,以及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名词术语、般若理论、涅槃学说,引入并融合道教的理论建构、道门修行、伦理规范以及道学阐释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教合一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宇初三教合一道教

    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及其对青年道德自主建构的影响

    谢吉琴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人道德发展的关键在于自主建构,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对人存在价值的高度弘扬,对人自为存在特殊性的高度肯定,为当代青年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建构道德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可能性,即"存在先于本质"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基本理论前提;"存在即自由"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可能性;"自由、行动和责任"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行动逻辑.

    青年道德自主建构存在主义道德观

    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化问题溯源

    陈霞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化问题的产生绝非晚近的"发明",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物质生产"的论述到列宁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理论,再到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内部包含了历史唯物论的空间问题,只不过这一传统被现代主义的言说方式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教条主义所遮蔽.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化问题的当代激活却是在马克思主义外部完成的.列斐伏尔、福柯等人开启了激进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哈维与苏贾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升级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化问题的新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溯源

    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董俊材
    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拜物教思想,社会影响巨大.鲍德里亚对此有质疑,认为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加速让艺术沦为符号象征,整个社会已陷入符号拜物教的狂欢.他从文化角度出发,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试图用消费社会的符号决定论代替马克思的商品社会价值交换论.本文通过探讨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转变以及支配原则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发现其结论虽深刻,但深陷单向思考,难免走向虚无与无奈.

    消费主义艺术符号价值符号拜物教

    孟子的理想社会探究

    吴静文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想社会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渗透着一定阶层和社会团体的政治规划、经济主张、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孟子》一书阐述其行"王道"、施"仁政"、实现"制民之产"等社会理想,是对孔子"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扬,折射出的是儒家对社会和谐安定的渴望,反映了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

    孟子仁政理想社会

    乾隆时期哲赫忍耶的传播及其要素分析

    刘文佳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赫忍耶作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教派,其创立与我国乾隆时期西北特殊的人口构成、文化特征和地理交通特征有紧密联系.清乾隆年间,该派由马明心创立并迅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该派采用相比老教虎夫耶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信徒日众.但随后在与老教的矛盾中,因处理不当被清政府予以取缔并引发了当地社会混乱.这一事件虽鲜见于学术研究,却对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传播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哲赫忍耶传播乾隆时期

    《太平广记》仙传故事中的色彩研究——"尚青""尚紫"的审美体验

    李旋翠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色彩属于五行色彩体系.道教对神仙世界的色彩建构与视觉传达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神仙服饰的色彩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五色观.本文从唐代道教仙传故事中的"尚青""尚紫"的审美意向出发,着重分析"尚青""尚紫"审美意向的深层文化内涵.

    《太平广记》道教尚青尚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