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放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放时代
开放时代

吴重庆

双月刊

1004-2938

opentimes@21cn.net

020-86464940;86464301

51041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云安路119号

开放时代/Journal Open Tim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大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本刊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为己任,欢迎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学理分析、探讨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的创新

    丁一兵
    65-68页

    中国的国际话语需求与知识供给

    何志鹏
    69-74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法学知识创造

    彭诚信
    75-79页

    《文化纵横》2023年12月号目录

    79页

    所谓"地方性",所谓"世界性"

    王铭铭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叙述了作者对"地方性知识"概念在伦敦和北京学界流传转化的经历,揭示了该概念如何与西方学界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理论争辩相交缠,又如何在中国学界的文化论和权力论中得到运用.作者指出,学术概念的流传转化并非"知识进步史"可以解释,旧概念以新面目出现,与学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他们用以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相关.在新时代,"地方性知识"概念及其反思仍引发新求索.作者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的"世界思想""地方性"的世界意涵、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法.这些求索与"地方性知识"概念相关,出自对该概念所代表的解释之学及过去数十年中出现的"后解释"之学的反思,有助于克服文化齐平主义和特殊-普遍二元对立主义的偏差.

    地方性知识文化权力普遍性世界性

    "自然"的生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中的地方和世界知识

    余昕
    9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社会方兴未艾的生态农业被视为一场"自然的发现"的意识觉醒,但这里的"自然"内涵充斥着地方与全球、特殊性与普世性知识的张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浪潮中凸显的何为"自然"及我们如何切近和认识它的争论如出一辙.究其根源,上述张力源于一套割裂自然与政治,并立足于探索超越经验的本性/本源的认识论,这种"自然的政治"集中体现在"绿色革命"所代表的技术与政治的关系认知中.在新中国"科学种田"的认识论及实践启发下,我们或许可以探索以地方主体的知识动态生成为核心的思想,即以"地方求知"取代"地方性知识",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认识论遗产.

    地方性知识"绿色革命""科学种田"认识论

    天下与天命——基于气论的历史哲学

    丁耘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的中国乃至世界形势,可谓"改革"与"开放"的双重变奏.其中,"改革"多被"开放"所引领.但在失衡的世界中,全球化必然遭遇挫折.挫折的最重要面相不再是古今危机,而是普遍性的内外危机.其中大者,是文明间关系.要现实地理解此关系,就必须理解文明体,并扬弃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的对立.因此,当前中国性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在真实的世界历史之中重新界定自身与外部关系,为"再天下化"找到理论表述.这就需要激活现代哲学的遗产: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是心物难题在历史哲学中的延伸.在西方哲学中,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力量学说值得重视;在中国哲学中,应当激活能标举中国思想特性的气论传统.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打通这两条道路.

    再天下化文明体唯物史观单子论气论

    为"统一"立法,为"多元"阐释——近代中国边政学兴起背景下的"新疆"观念及其知识形塑

    龙其鑫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边政研究兴起,为当时国人普及了新疆作为中国内陆边疆的史地和地缘知识,以往对于新疆的"边地""塞外之塞外"的印象逐渐得以破除,而"亚欧大陆枢纽""国防大后方"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交通线"等形象较成功地实现了对"新疆"观念的知识性重构.此外,研究者及时应对了对于新疆主权归属的政治挑战,并通过报刊传播巩固了新疆作为中国领土的知识观念.这是一个为"统一"立法的政治行动,坚持了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治学立场.最后,研究者对新疆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和现实的考述,动态地展示了各民族在天山南北共存与交融的发展历程,以及新疆作为各族人民共有家园的历史景象和现实意义.这是一个为"多元"阐释的知识行动,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属性构筑了蕴含新疆地方经验的观念基础,代表着民族团结的进步方向.

    近代中国边政学"新疆"观念知识形塑

    民粹主义的"人民"想象:辩正与反思

    聂智琪
    13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粹主义的危险在于对民主所赖以为凭的人民话语的争夺甚至篡改.因此,若要真正回应民粹主义的挑战,首先要澄清的就是民主与民粹主义在人民观上的真正区别.为此本文从"反建制""反精英"和"反多元"三个视角对学界关于民粹主义人民观的既有理解予以梳理和分析,认为这些标签化的断语虽然有其道理,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含混、张力甚至局限仍有待进一步澄清.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反多元"确实是民粹主义人民观的本质性特征,但这里的"反多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整体性人民的诉求.换言之,民粹主义与民主在人民观上的本质性差异不在于对整体性人民是否拒斥,而是对其不同想象方式,即是否承认整体性人民具有拟制含义.本文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也为重新反思民主理论提供了借鉴.

    民粹主义人民反建制反精英反多元

    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

    钟燕慧吴坚
    14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习惯国际法的政治目的研究是重构习惯国际法的核心要义.习惯国际法的普适性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升了习惯国际法重构的必要性.同时,习惯国际法在分配国际利益与塑造政治秩序中的功能被学理上的分类所掩盖.对习惯国际法的"形式渊源"与"实质渊源"的概念区分,可能淡化了后殖民时代习惯国际法形成中的政治意图,并忽视了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元概念"在习惯国际法中的表达.习惯国际法所体现的南北国家的利益冲突,不仅在于发展中国家难以在规则形成与话语权分配中占据主动,更在于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习惯国际法的形成方式与程序,都很难关照发展中国家的法律诉求.对此,应建构一种以强调审慎理性,具备普遍司法公义,兼顾各国法律实践及以确信为基础的"后现代"习惯国际法,以消弭南北国家在习惯国际法形成规则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差距与矛盾.

    习惯国际法国际法渊源政治意图话语权分配国际法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