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梁启超国家观演变探析

    姚依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历史交汇点,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屡次遭受践踏,时代的风云变幻预示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敏锐地洞察到唯有实现政治观念及制度的近代化才能彻底转变国家危亡的境遇。为此,他深入剖析了"民族""合群""民权""国权""世界主义的国家"等一系列问题,并将其贯穿于国家观探索的整个过程,逐步建构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这些探索与努力,不仅在当时引领了社会思潮,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梁启超国家观思想史

    嵇康、阮籍作品的养生论抉微

    雷子豪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竹林七贤中名声卓著者当属嵇康、阮籍,二人以诗文、嗜酒而齐镳并驱,又因执着修仙养生而志同道合,莫逆相交。观其养生观,嵇、阮二人相似之处颇多:首先,嵇、阮皆以道家思想为圭端臬正,倡言见素抱朴,自然守真;其次,二人乐于赋诗道意,寻方外游,求索白日飞升、羽化登仙;再次,二人均认可"音乐"对人具有怡情修身、存心养性之妙用。嵇、阮的养生观既是道家与道教思想的绝佳传承与发展,又是魏晋竹林士人拔新领异的独特人格精神之体现,对当今时代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以及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维护均有着突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嵇康阮籍自然守真游仙音乐养生

    从开封到京津:民国报刊所见河南坠子史料的学术价值

    韩洪波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坠子起源于开封,民国时期流行于京津等地。民国报刊载有大量河南坠子史料,形式有新闻、时评、广告及论文等,涉及坠子的曲种、曲目、表演、传播、艺人、评论及研究。整理研究民国报刊中的河南坠子史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封京津民国报刊河南坠子史料

    非遗视域下汴绣传承发展研究

    刘星张雅慧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汴绣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针法多样、题材丰富、风格独特、人物形象细致等特点。从非遗视角出发,以汴绣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汴绣的文化基因和时代价值,分析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汴绣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传承发展

    唐、五代猴戏渊源及形态初探

    温笑笑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猴戏表演形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此后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至唐、五代,猴戏的形态基本承继前代,但因文化政策的开放、驯兽技艺的提升以及戏剧意识的日渐融入,猴戏表演更加丰富,观赏性和审美性也得到了充分提高。猴戏在民间和宫廷的演出互动中不断传播、扩大影响,其艺术品格和地位也得到彰显,并影响了后世猴戏的演出形态。

    猴戏渊源形态唐代五代

    "元白"的谏臣意识与文学实践

    李艳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谏议制度在唐代达到成熟,设有制度严密、分工明确的谏院与谏臣,给予了谏官宽松的谏议环境以及极大的谏诤权力,保障谏议活动的开展。然而,中唐以后,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皇帝的昏庸,谏议制度的实施阻碍重重。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谏官,他们有着强烈的谏臣意识,表现在他们的谏诤活动和文学作品中。"元白"的谏议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极具特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任职前,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谏臣意识;第二阶段为任职中,文学作品具有谏臣进谏的语言艺术;第三阶段为罢职后,以"以诗谏诤"的心态来进行文学创作。

    谏议制度谏臣意识"元白"文学

    丑女赋中男性书写的文化透视

    姚彦群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作多表现美女,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始,丑女赋在赋学史上有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轨迹。跳脱容貌分析的藩篱,可以发现丑女赋无论是对女性的外貌描写,还是赋中女性观的体现,都受到了男性主导话语权的影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标准与德行规范都被男性掌控。因此,丑女赋对女性的刻画,实际蕴含着男性书写中的文化指向,既蕴含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期待,又体现了男权意识下的女性书写,在男性话语权的垄断下,女性逐渐被建构成"他者"。

    丑女女性观男权意识

    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余味说的承启之功

    文树娟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汉隐居诗话》是魏泰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魏泰主"余味""优柔感讽""事详情隐"的诗学理论,强调诗歌应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地表达情感。"余味"说作为《临汉隐居诗话》的思想核心,其产生与宋代诗坛的创作风气密切相关。然魏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使其在宋代诗话史上备受文人推崇,在元明清时期亦可看到影响的痕迹。探究"余味"说的承启之功,足以窥探出《临汉隐居诗话》的重要影响与地位。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余味"说承启之功

    论陶渊明"北窗"意象及其在宋词中的接受

    张晶晶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窗"意象源于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在陶诗中通常被理解为卧榻"北窗"之下,身体上感到舒适与惬意,宋代词人借用"北窗"这一意象,多代指陶渊明闲适的隐居生活与高洁的情怀,从中寄寓对现实的不满及隐居之志。"北窗"与"羲皇上人"相关联而产生了隐逸、安宁的文化意蕴,同时开窗纳远的空间意识,对词作意境的营造丰富了"北窗"的审美功能,宋代文人频繁吟咏"北窗"这一意象,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园林艺术的兴盛和空间美的发掘有关。

    陶渊明"北窗"意象宋词

    论叶梦得《石林诗话》对江西诗派之批评

    魏子怡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林诗话》保存了较多叶梦得对于江西诗派诗风进行自觉纠正的条目,集中体现了叶梦得的诗学观念。叶梦得在"自然""用巧""诗意"等方面对江西诗派进行批评,反对江西诗派以奇为工、过度用巧、诗意难测的创作特点,提倡以自然为工、适当用巧,并把诗意提到了较高地位。叶梦得从江西诗派作诗的弊病入手,且对江西诗派后期的诗论批评较多,促进了宋诗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叶梦得江西诗派《石林诗话》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