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形态的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

    李星星许贤丽胡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对在线社群成员的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缺乏针对性的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形态测量量表.在厘清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形态概念和内涵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提取并归纳出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维度,设计初始测量量表,进而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区分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检验,最终确定的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形态量表由价值观、信念、规范3个维度共19个测量题项构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线社群成员价值观信念规范量表开发

    反射与驯化:智媒时代人机交流中的"镜中我"机制

    陈好
    7-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媒时代,机器正在成为人类世界的"镜中我",机器对人类的反射与驯化作用日渐凸显:一方面,机器像一面镜子,反射着与之交流的人,影响其自我认知,帮助人类塑造了"自我"与"理想他者".机器的言行是对现实世界的"镜子式"再现,机器的歧视与刻板印象是对现实世界价值观与偏见的内隐反射.另一方面,机器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驯化着与之交流的人,机器使人类的自我认知产生扭曲,"主仆式"人机交流模式助长人的控制欲,人类对机器的依赖加重了群体性孤独.

    人机交流镜中我人工智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劳动者的数字破圈之路——以新农人计划创作者为例

    王紫尧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抖音平台的新农人计划创作者为对象,对其数字劳动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劳动者通过打造"符号"、情感共鸣、精准匹配受众、强化用户黏性的策略,实现了视频浏览量以及粉丝数量的不断增长,从而进行流量变现.但也暴露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消费粉丝情感以及城乡问题缺乏关注的问题.研究建议,视频创作者与抖音平台应合力共振,从构筑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增加与粉丝之间的情感信任、展现乡村真实面貌与困境三方面出发,实现新生代农民劳动者甚至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新生代农民劳动者数字破圈新农人计划

    文旅数字人应用:身份建构、困境审视与策略应对

    宋长善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新事物,文旅数字人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不透明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形象同质化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监管滞后问题、虚拟内容与现实边界模糊问题.因此,需从文化赋能、基础支撑、协同监管、内容界定四个维度深入推进数字人和文旅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健康有序发展.

    文旅数字人身份建构困境审视

    可供性视角下推理类综艺节目的普法实践研究——以《大侦探》为例

    伏若菲
    19-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依据,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与传播可供性三个视角分析《大侦探》节目的普法实践逻辑.在生产可供性方面,分别从时新、热点的社会问题出发,借助巧妙的节目形式与角色扮演吸引观众;在社交可供性方面,以叙事视角的切换、题材间的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在传播可供性层面,搭建传播矩阵,力图提升普法效果.《大侦探》独特的普法效果为我国普法方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大侦探》综艺节目普法可供性

    聚合资源,融合创新:关于科普传播活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市科学技术馆科普创新活动为例

    江微徐鹏成启龙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了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文章从分析当前科普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西安实际情况,以西安市科学技术馆开展的科普传播活动为例,提出科普传播活动创新策略.

    科普传播科技馆西安市

    基于系统科学的学术期刊管理改革实践——以《现代塑料加工应用》为例

    刘春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系统科学在办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期通过优秀的期刊管理而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方法:以系统分析的方法,找出个刊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并实践.结果:期刊的量化指标逐渐走出低位徘徊,重新被北大核心、武大核心等多个核心评价体系纳入,期刊在评价体系中实现跃迁.在多核心评级的加持下,期刊又获得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结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学术期刊系统科学量化指标核心评级管理

    高校多学科科技期刊集群出版流程管理效率提升的实践——以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为例

    孙瑶胡春霞许力琴刘谦...
    31-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集群化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要实现良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在出版流程上需要不断谋求新的动能,实现技术升级.文章从细化人员分工、优化流程设置、积极拥抱新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在提高出版流程管理效率上的实践,以期为高校多学科科技期刊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集群化建设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办刊实践

    时空、物质与劳动:理解媒介本体的三重维度——以抖音平台地方影像传播实践为例

    王文峰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社会流动随之加速,对媒介的理解应转化为作为视角的媒介,传播学关于媒介研究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转变.源于平台媒体出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具身传播兴起,以地方传播实践为具体切入口,时空、物质与劳动三重维度互为媒介、耦合建构,理解媒介本体的居间性、可见性与生成性,具体探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关系互为媒介的过程,从而重新认识新的传播环境中人类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与规律,促进人类自身发展.

    媒介媒介物时空物质劳动

    注意力的双重性:高铁旅行时空的媒介时间感研究

    王雨枫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构建了零散、无序的媒介时间观,但在网络信号不畅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研究发现,旅行时间具有沉浸与打断的双重性,不同媒介内容导致时间流速的观感差异,时刻表确立的边界对时间感和活动安排有深远影响.旅行时空中最终决定时间感的是旅客注意力的落脚点,注意力的高速流动让旅行时空的时间感呈现多重时间序列嵌套、重叠的面貌.

    旅行时间媒介时间时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