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打造智慧城市能源系统

    高健谭日辉高卓
    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打造智慧城市能源系统的技术构架、现实意义和国内外应用现状,包括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可再生能源消纳、提升电网灵活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北京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能源系统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城市能源系统

    基层治理现代化中政务信息数字化传播效能提升研究——基于抖音等3家平台的实例分析

    孟林静侯彦恒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三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例分析,发现政务微博筑起了信息共享桥梁,抖音直播开启了政务信息传播新篇章,微信公众号重塑了政务信息传播生态,但是政务信息的数字化传播还存在可读性不强、政策解读力度不足、信息孤岛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提出通过推动政务信息视觉化转型,协同传播促进信息共享,数字技术赋能政务信息多渠道传播的应对策略,有力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务信息数字化传播效能提升

    数字媒体技术赋能智能体验馆创新设计研究

    鲁卫平刘海龙
    11-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体验馆作为展示设计的新高地,正引领着未来展示空间的发展方向.文章探讨了数字媒体技术在智能体验馆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揭示了数字媒体技术如何赋能智能体验馆,实现创新设计与体验升华.

    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体验馆创新设计交互性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艳敏吴卫宏杨冰倩马晓涛...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资源库以其内容广泛、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等特点为很多院校所青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受众人数、内容更新、评价指标、校企合作、建设规范等.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经历,探索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建议和策略,以期给正在或准备建设资源库的院校一些帮助.

    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评价指标

    传播学研究的新质生产力——作为范式或方法的计算传播

    马海龙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回顾计算传播的历史与现有研究,尝试回答计算传播有望成为当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它有助于拓展传播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在多样传播主体的交互特征分析、多模态传播语境与复杂意义理解等研究上均有很强的潜力.但还应积极与社会应用领域结合;坚守人文关怀,避免堕入"数字陷阱";秉持开源合作的精神,积极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与成果,为计算传播的研究取向注入更多活力.

    计算传播新质生产力传播理论大数据人工智能

    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以皂河古镇为例

    王建彦纪峰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宿迁市皂河古镇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皂河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所在.从分类体系、策略体系、方式体系和技术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皂河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具体路径.

    大运河非遗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皂河古镇

    困境与突破:新时代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析

    刘璐刘犇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视域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了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多元图谱,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全面分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重价值维度,从碎片化传播、娱乐化与商业化、开放性场域、地域限制与代际冲突等方面指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守正筑基、数智赋能、业态融合、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提出传承与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新时代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业态融合交流互鉴

    科技强国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智库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杨阳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工类高校智库作为国家及地方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需要在科技强国进程中创新治理模式和决策研究机制,强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差异化价值,满足现代化决策对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需求.文章在厘清理工类高校智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强国需求分析其自身优势和现实困境,提出了突破组织屏障、创新知识管理、聚焦创新需求、创新治理模式等四条新型智库建设的创新路径.

    科技强国理工类高校新型智库创新路径

    物质性视角下情感触觉装置与亲密关系的媒介化

    范楚欣
    37-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触觉装置以传递触感的方式介入异地情侣的交往互动,期望实现触觉的回归与身体的在场.但相较于触觉激发的反应,其低带宽、可计数、压力触感的物质性特点在制约并形塑异地情侣的互动行为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并造成亲密关系的媒介化.它以电磁信号转载和传递身体触摸,以互动频率的数据记录表现亲密关系的深入程度,不仅拓宽了异地情侣的交往场景,亲密关系的衡量标准也增加了数量化的参考基准.情感触觉装置作为一种中介物,并非仅仅扮演着传递工具的作用,而是以其物质性影响异地情侣的亲密关系,并加速其媒介化过程.

    触觉媒介媒介物质性亲密关系媒介化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语境下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弘扬策略

    全程铂龙群周天哲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家精神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都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语境下,科学家精神日益展现出更为广泛的价值:它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天然养料,通过塑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强化基础研究和构筑新型举国体制的思想动力,也是培养战略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的精神引领.需要找准科学家精神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交点,通过构建完整立体生动的科学家形象,创新传播手段,打造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传播生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科技人才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