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话语框架下肇庆政策文本的历时演变

    杨慧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理解肇庆市政府政策文本的演变趋势,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及话语分析框架,借助微词云文本分析工具,对肇庆市近 15 年来(2010-202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工作重点经历了从全面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战略转型,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经济各领域采取了精准施策与动态调整.高频词汇的变迁,特别是名词与动词的使用,反映了政府工作策略的深化与升级;而政策主题的演变则揭示了政府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特别是对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等议题的重视.

    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LDA主题分析话语分析政策演变

    B站"拉郎CP"视频中"圣黛CP"的创造性情感实践

    蒋逸帆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情感传播相关理论,通过个案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讨B站经典拉郎组合"圣黛CP"在视频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和情感实践.研究发现,"拉郎CP"起源于粉丝想象的拼接,创作者通过各种媒介处理手段创作出具有再生意义的"拉郎CP"视频.围绕着二创视频,观众与创作者构成了视觉共同体,并借助发弹幕、写评论、"一键三连"等方式进行着互动交往,最终达成维系社群稳定和加强群体身份认同的目的.但"拉郎CP"的发展仍然存在社群脆弱、难以维系,人员分散、流动性差等问题.

    Z世代同人文化拉郎CP短视频情感实践

    影视剧中新疆地域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策略——以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为例

    张欣洁
    100-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为例,探讨影视剧如何通过构建复合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地域形象内涵,利用对内对外的双向传播路径,达到影视IP与文化旅游的联动以及品牌赋能的传播效果,并实现对欧美和亚洲地区的传播.在个案分析基础上,探讨影视剧对于新疆地域形象构建的传播意义和多元价值.

    新疆地域形象影像建构传播策略《我的阿勒泰》

    深层文化传播的隐喻策略——基于电影《纳尼亚传奇》的考察

    王雅欣王中伟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电影《纳尼亚传奇》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电影中隐喻手法在构建深层文化语义空间、强化主题表达以及促进观众认知模式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该影片通过隐喻的巧妙运用,成功实现了深层文化的有效传播.研究可为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有益的学理参考.

    深层文化隐喻理论《纳尼亚传奇》叙事

    聚光灯效应对微博SVIP会员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管文琪刘鑫王子恒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光灯效应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会高估他人对于自己的关注程度.微博推出的管理访客记录等会员功能较好地反映了个体的聚光灯效应.为验证聚光灯效应对微博SVIP会员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以及价格感知作为调节变量对该过程产生的负向影响,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聚光灯效应对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价格感知起负面的调节作用.

    微博会员聚光灯效应购买意愿价格感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与演变——基于《光明日报》(2014-2024)的批判话语分析

    杜娟肖涛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结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地审视了 2014-2024 年间《光明日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报道.研究发现,在这一历史跨度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经历了从"积极培养"到"铸牢"的显著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民族工作战略导向的调整与优化,还深刻揭示了媒介话语在构建和引导社会共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解析媒介话语变迁的内在价值取向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章为深入理解和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提供了必要实证基础和理论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批判话语分析媒介话语《光明日报》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理论及网络相关研究进展

    王双丽
    121-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观幸福感研究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目标理论、期望值理论、情感适应的AREA理论模型和HAPNE理论模型.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十分丰富,文章从维度、定义、主要内容、结构和主要特征上展开论述,从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网络上行比较三个方面重点讨论主观幸福感在网络方面的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内涵理论研究

    "食"力出圈: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价值传达——以"盗月社食遇记"为例

    曾黎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食类短视频通过快感化的视觉呈现、差异化的角色设定及社群化的氛围建构为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在情感疗愈、文化传承与文旅推介中满足了受众在情感、知识、价值等方面的需求.美食类短视频将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强化IP赋能,并运用分众策略实现精准传播.这一趋势既契合受众的多元审美,更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促进文化创新繁荣上发挥重要作用.

    美食类短视频内容生产情感疗愈文化传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文化符号数字传播进路——以景宁畲族为例

    谢悦悦叶文静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通过梳理景宁畲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并分析其数字化现状,发现景宁畲族数字化传播存在主体单一、渠道分散、内容形式特色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共同体意识建设.文章建议:在内容端深挖畲族文脉与民族融合历程,以文化为抓手,将历史叙事符号与精神信仰体系契合,将宏大事件与朴实日常叙事融合;在传播端拓展民族文化数字传播主体,以丰富交互引发多民族的文化与情感共鸣.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数字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风险评价研究——基于数字化教材开发的视角

    曾育林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CRITIC的客观权法与基于博弈论的组合权重法试图科学合理地呈现数字技术教育风险.首先,依据文献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分类,通过对现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整理,构建出一个两级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CRITIC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使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风险指标赋权更加科学合理,为风险规避与治理提供基础.

    数字技术教育风险层次分析教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