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I赋能精准普法的实践向度:平台、数据与体验

    李晓波范茗鸿
    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普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工作.普法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八五"普法规划精准普法的需要,普法工作部门必须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AI技术运用到普法过程,充分发挥AI在普法中的平台构建能力、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和体验交互能力,助力普法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精准普法AI"八五"普法

    家庭发展视角下电商中的农村场景建构机制——以中部地区Z县为例

    陈梓鑫黄远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农村家庭在城镇化发展目标引导下建构农村场景的方式与逻辑.首先,农村家庭资源在城乡、代际、性别纬度上的配置策略,使得农业生产场景的建构涉及老人农业与返乡人农业,遵循着"家庭理性"逻辑.其次,农村日常生活场景建构的基础与动力在于农村家庭联结的日常情感化、生活本位逻辑和基于"过日子"心态的共情机制,进而吸引流量的基础则在于农村家庭生活的现代性与乡土性的交织.

    社交传播农村场景家文化农村家庭发展

    基于航空发动机机匣零件数控加工的多编程软件集成应用

    兰影铎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关重零部件几何形状越来越复杂、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苛刻的需求,文章基于数控加工编程工具的应用现状,提出一种多软件组合编程技术,并确定了软件应用比对分析原则、软件应用效果评价模型,同时打通多款不同编程工具之间的数据传输壁垒,定制形成多数控编程软件组合应用工具,以将多款编程软件的优势进行整合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机匣零件数控程序的编制中.采用虚拟验证的技术手段,验证了多软件组合编程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该项技术可有效提高产品的研制质量和效率.

    航空发动机机匣UGCAM多软件组合数控编程

    乡土中国的新媒体时代再现:新媒体视阈下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销售关系研究——以雷波县脐橙农户为例

    毕议木杜依涵曹慧夏菁...
    15-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血缘、地缘关系构成的人情网络对农产品销售和农民之间的互动产生重要影响.初步调查发现,农民更愿意依赖人情网络用微信售卖农产品,而不是选择弱关系导向的抖音等快节奏新媒体进行售卖.基于此,通过深度访谈,探索农产品卖家与买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关系导向下新媒体时代农民销售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新媒体农产品销售强弱关系理论数字包容

    拟人到具身:资中木偶的身体转向与当代传承

    侯鑫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具身理论"针对资中木偶展开研究,从技术演进、场景变迁、媒介更迭、用户崛起和功能并置等方面探究资中木偶传播主体、渠道、受众、效果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身体转向,提出资中木偶突破身体性困境的探索智能化、音视频化、平台化的"具身化"传承发展之路.

    杖头木偶戏木偶具身理论数字传承

    社会化媒体场域中健康科普图像的视觉框架分析与传播策略研究

    和钰张桢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化媒体场域中,健康科普信息的知识生产由传统、静态的线性普及转向以视觉图像为主的多感官艺术呈现.图像作为重要的健康科普信息形式,通过对其体验情境、符号意象与信息组织等方面的视觉框架剖析,经由视觉化的观念、方式和途径,建构新的社会化媒体场域健康科普图像的视觉文本及语图关系.在这一视觉框架上提出精准取材、适用易懂、丰富创作形式、增加交互体验等健康科普图像的创作优化与传播策略,为提升公众健康认知,助力公民健康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社会化媒体健康科普图像知识传播艺术创作

    基于STP理论的心理类科普图书策划与营销——以"唐博士讲心理"为例

    谢金伶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STP理论,以"唐博士讲心理"系列丛书为例,分析心理类科普图书策划与营销策略,建立图书策划营销模型.在该模型中,图书策划方面,要紧盯细分市场,严抓作者、内容、装帧三大核心,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图书营销方面,基于细分市场,建立品牌,线上线下联动,提高图书影响力,加强售后工作,提供附加服务.文章旨在为心理类科普图书的策划营销提供参考.

    心理类图书科普图书STP理论图书策划

    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丁仲丽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法分析新媒体时代科普和科普人才现状,论证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据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角度深入剖析上海科技馆"科普星人充电站"科普培训班对于科普人才培养的实践结果,分享"科普星人充电站"实施策略."科普星人充电站"以全媒体科普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期为单位系统化开设新媒体科普技能培训,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等多种方式评估培训效果.研究表明,利用新媒体实施多元化教学,借助平台力量联合多方合作是科普人才培养的可行方式.

    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培养泰勒原理上海科技馆科普星人充电站

    多模态视角下小红书非遗笔记话语分析——以大理蓝续扎染为例

    徐杨杨皓文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方面,分析小红书平台"蓝续扎染"创作笔记的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内容,深入探索非遗符号的意义构建,为白族扎染的新媒体传播提出优化建议,并为其他传统技艺的线上传播提供借鉴和思考.

    多模态话语分析小红书白族扎染非遗技艺

    祛魅、解构与重塑:网络微短剧中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叙事突围

    姜莹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兴起,非遗文化依托此类传播形式收获大量关注,网络微短剧或许正成为非遗文化传播困境的破解之道.文章从祛魅、解构与重塑三方面深刻分析网络微短剧中非遗文化传播的叙事创新,为后续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路径.

    非遗短视频文化传播微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