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空间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刘振兴

双月刊

0254-6124

cjss@nssc.ac.cn

010-62582788

100190

北京8701信箱

空间科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空间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立足于空间科学的前沿,积极反映该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2001年,《空间科学学报》入选科技部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是核心期刊之一;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加入国家科技部的“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网”;被国家教委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加入“中国期刊网”;已收入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编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空间科学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性科技期刊检索刊物收录,并且列为英国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CAA,CAA为SCI收录期刊)的全文摘译期刊之一。近年来被检索收录的刊物包括:英国的《科学文摘》(S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的《化学文摘》(CA)、德国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文摘》(AAA),《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首批收录的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嫦娥四号着陆区次表层介电特性全波形反演与仿真验证

    陈书睿冯永玖童小华唐盼丽...
    525-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电特性是决定雷达波在物质中传播速度的重要参数.嫦娥四号测月雷达提供的高垂向分辨率次表层雷达剖面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月球次表层物质介电特性的理解与认识.全波形反演法充分利用雷达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根据雷达波模拟结果与真实数据的差异计算更新参数,迭代初始介电模型实现对次表层介电剖面的反演.本文结合嫦娥四号测月雷达数据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下均质模型和随机等效介质模型的雷达回波特性,确定随机等效介质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嫦娥四号着陆区次表层物质的介电特性.全波形方法反演的介电模型与真实模型在大部分区域的相对介电常数误差小于0.2,为反演月壤厚度及构建次表层温度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介电特性全波形反演测月雷达随机扰动介质模型仿真验证

    微重力条件下PCM液桥内固液相变过程及热毛细对流数值模拟

    张永春董文利孙涛高胤宇...
    536-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微重力条件下PCM液桥相变过程流动特征及相变演化规律,建立PCM液桥数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PCM液桥相变过程中固液界面的演化过程,分析不同高径比和温差对液桥形状、固液界面演化规律、相变速度和热毛细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大温差条件下热毛细流动更加强烈,处于外部壁面处的相变材料的相变速度也会更快,外壁处的相变界面与壁面的夹角会更小.大高径比条件下会有同样的效果,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涡胞结构,热毛细对流效果更明显.结果表明,微重力条件下通过流体界面热毛细效应强化PCM相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液桥相变材料热毛细对流相变界面流动

    空间啮齿类动物培养装置及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张晶晶吕勇张涛刘方武...
    54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动物实验是人类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空间动物实验为探索地球生物体在航天环境中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支持载人航天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在空间驻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为解决人类在空间旅行中的健康问题,各国先后开展了空间啮齿类动物实验,研究空间环境给生命体带来的影响,为人类空间飞行提供重要的生理和医学数据.本文研究了国外主流的空间啮齿类动物培养装置,根据各类装置培养动物的存活情况及死亡原因,提出装置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深入分析空间啮齿类动物实验发射前、在轨、返回地面阶段的相关实验技术,为中国空间啮齿类动物培养装置设计及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空间飞行啮齿类动物培养装置实验技术

    共线平动点中心流形上的轨道转移问题

    杨富涛张汉清
    55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共线平动点附近的平动点轨道由于其独特的动力学特性,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有着重要价值,这些轨道间的轨道转移问题值得进行系统性研究.针对平动点轨道的计算与延拓,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的系统性计算平动点轨道的方法以及状态伴随法的轨道稳定维持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平动点轨道不变流形以及平动点相空间中心流形的研究,设计了一套通过脉冲机动实现平动点轨道间轨道转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方法充分利用平动点动力学特性,在仿真验证中证实了方案的有效性,为平动点轨道转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轨道轨道转移庞加莱截面

    一种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运动平台剩磁差分测量与估计方法

    朱明慧谷鹏高东
    570-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磁导航是通过对地球周围矢量磁场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导航的一种方法.地磁导航在运动平台上应用的难点之一是平台剩磁对地磁测量的影响,严重污染了磁强计的测量.消除平台剩磁对地磁测量的影响成为地磁导航向应用转化的一项关键技术.为实现运动平台剩磁的有效测量与估计,提出了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运动平台剩磁差分测量与估计方法.基于载体干扰磁场值只与测量点到磁偶极子的距离和磁偶极子的磁矩有关的结论,根据磁偶极子的磁场分布特性,推导出一种基于内置磁强计阵列的运动平台剩磁差分估计模型,并通过递推最小二乘法求解差分估计模型.大量仿真实验表明,可以通过内置阵列磁强计对平台剩磁进行测量与估计,验证了所提出的平台剩磁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地磁导航干扰磁场差分模型递推最小二乘法

    QX-1 GNOS M掩星数据质量分析

    刘智勇刘森王玺张水平...
    585-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QX-1 GNOS M是首台在轨实现北斗、GPS和Galileo三系统兼容的小型商业化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2021年 10月 14日 18:51 LT,气象一号(QX-1)卫星发射并入轨.自发射以来,该卫星已收集大量观测数据.基于QX-1 GNOS M的结构组成及性能,统计分析了 2022年 8月 17日全天的掩星事件及其全球分布情况.通过将 8月 17日至 9月 3日的掩星数据与NCEP再分析模式对比,评估QX-1掩星事件的探测穿透深度和折射率精度,同时检验Galileo掩星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初步分析结果表明,QX-1 GNOS M在实现三系统兼容后,掩星事件数量相较于仅使用GPS系统的情况增加了约 1.5倍.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不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所提供的掩星数据在精度上具有一致性.此外研究显示,在多系统兼容的背景下,QX-1 GNOS M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确的气象数据.

    掩星GNOS小型化数据质量

    基于星星双中继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全时无缝通信

    王振河孙宝升刘永桦张利民...
    592-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中国提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建议,引起多方广泛关注,国际月球科研站工程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完成后,与中国地面控制中心间保持全时无缝通信将是重要需求.中国地面深空测控网设立的国外站,长期来看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例如降低中国地面深空测控网的可用性,影响国际月球科研站与地面控制中心间的全时通信.为此,根据中国对月探测现状,借鉴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设计、建设、应用、发展实际,提出一个"鹊桥-天链"星星双中继通信设想.从几何可见性角度进行多种条件的覆盖仿真分析,并从传输体制、链路设计、系统组成、捕获跟踪、工作流程、整体定位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了基于星星双中继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全时无缝通信研究.在地面控制中心统一控制下,通过地面深空测控网、星星双中继的综合利用,国际月球科研站与地面控制中心间的全时无缝通信将具备完全实现的技术基础.此外,该设想也可为地月空间、行星际探测的其他航天器通信提供借鉴,并可进一步促进中国地基测控网、天基测控网和深空测控网的融合发展.

    国际月球科研站深空测控天链中继卫星月球中继卫星星间链路

    主编的话

    吴季
    封2页

    《空间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2页

    信息动态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