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外语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

吴江

月刊

1674-8921

ddwyyj@sjtu.edu.cn

021-34205995

200240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致青年学者的几句话

    杨枫
    1-2页

    八年耕耘圆新梦

    黄国文
    7-29页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李汐
    30-3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语言服务产业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国际化视野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

    姜筠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学、翻译与传媒等方式引介相关知识。他认为,西方汉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他者"视角,有助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重评本国知识传统。在其统筹下,《学衡》翻译的汉学知识主要有两类:西方汉语观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借芬诺罗萨与德效骞的文章,译者回应了当时语言改革的讨论;在翻译利奇温的专著时,译者采取特殊策略表达其儒学人文主义立场,试图化解儒学传统的现代危机。汉学知识原本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各方面进行描述与阐释的产物,又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由翻译进入中国,这构成了知识的世界性流动。在这场"知识的翻译"中,《学衡》译者加工改造了汉学知识,以期有效介入中国现代知识的建构,重塑国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汉学翻译吴宓《学衡》知识翻译学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刘迎春
    49-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识翻译学知识再生产古建筑术语斗栱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

    马明蓉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潘光旦先生新人文思想的核心,"位育"观已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引发广泛讨论,但"位育"观之于翻译研究的意蕴尚有待阐述。由知识翻译学视角切入,探讨潘光旦先生学术译著的术语翻译译注,可体悟他一生着力践行的"位育"观。经详察多个译注,"位育"观应对异同因子的三种主要特征得以揭示:援引同质因子为术语定名、征引同质因子印证共通经验、凭借异质因子丰富术语内涵。基于此,"位育"观在知识翻译学领域的文化维度意义获得廓清:其一,知识与文化动态交互;其二,文化本我意识与知识转移构成对话性融汇。

    知识翻译学术语翻译译注位育潘光旦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童修文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移动性标准化本土化

    基于体认哲学观的感知世界、理思世界和语言世界三分构想

    邵军航
    81-8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对外部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要经过人类大脑的认知加工。因此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的部分,即感知世界、理思世界和语言世界。感知世界由感觉器官所能够感知的事物构成,具有层次性、可塑性、近身性、生动性、违实性等特点。理思世界由概念、意象图式、概念域等构成,具有时空观念模糊性、高度抽象性、立体结构性、工具性、突生进化性特点。语言世界是理思世界的外显,由单词码化、编码模式选择、图形-背景组配、情景适配等构成,具有符号性、线性特点。

    体认哲学观感知世界理思世界语言世界

    "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网络"——-形态复杂词的神经表征研究现状

    李佐文王玉玲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形态复杂词认知机制的主要辩论一直围绕着"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网络"的方法展开。虽然这两种方法内部各自又包含不同观点,但它们之间的基本争议均涉及语言规律是否由基于规则的知识产生的问题。本文对三种形态类别(屈折、派生、复合)及三种相关的形态加工模型(强制分解、双路径、联结主义观点)进行梳理,说明对形态处理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屈折派生复合形态

    多声知识场域中作者身份构建比较

    单宇白芸廖锐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引是连接学术空间多主体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术知识再概念化、再语境化阐释的关键手段。聚焦语言学参引,将形式与介入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作者身份评价模型,分析被引作者—作者—读者多声知识场域中,英汉期刊作者的声音传达偏好。结果表明,国际文化背景作者倾向在被引作者—作者场域突出其评价者身份,积极评论被引观点并模糊被引作者声音;汉文化背景作者偏好在作者—读者场域强化自身论辩身份,输出个人立场以劝谏读者,弱化读者潜在声音。传统文化、人际模式、权威取向、批判式教育等语境背景与参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知识翻译观从参引格式、参引内容、术语重构三方面提出建议。

    参引多声知识翻译观作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