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普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普研究
科普研究

任福君

双月刊

1673-8357

kepuyanjiu2005@sina.com

010-6210330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内

科普研究/Jour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路径与经验

    李正华王慧斌王挺谢小军...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一贯强调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注重发挥科学普及的战略功能.科普通过助力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难题和挑战,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路径,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强基赋能作用,并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科学交给人民"、坚持服务大局工作、坚持提升科普能力、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

    科普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公民科学素质分级评价研究——基于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

    任磊马崑翔王祯梅冯婷婷...
    12-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测评公民是否具备科学素质的二元判定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充分反映科学素质发展的层次特征,需进一步拓展科学素质的评价方法.本文以 2023 年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参考国际相关调查的分级评价方法,开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分级评价研究.在调查结果的统计分布基础上结合国际测评等级划分的主要原则,本文将我国公民划分为具备高阶科学素质、具备科学素质、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具备较少科学素质4个等级,分析不同科学素质等级之间的层次差异与结构发展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分级科学素质与教育、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教育因素对具备科学素质和具备高阶科学素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具备科学素质和具备高阶科学素质人群是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正向影响因素.综上所述,科学素质的二元划分与分级评价互为补充,二元划分直观明确且与科学素质概念直接对应,分级评价作为二元划分的扩展,能够进一步细化不同人群科学素质的分布情况,更加全面反映不同人群科学素质的结构发展特征.

    科学素质分级评价结构特征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科学素质现状和发展对策探析

    黄乐乐冯婷婷马崑翔高宏斌...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就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解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科学素质现状,本文基于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偏低,不同地区、不同分类群体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水平有所差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应用科学的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短视频等互联网渠道是其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并持积极态度,参观、利用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意愿高,没有时间是制约其利用科普设施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要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提升,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主要信息源,强化相关主体的社会责任;利用独特资源,把握关键节点和场所,分类精准科普;面向未来发展趋势,以实践为导向,深化科普内容定制.

    新就业形态科学素质数字经济科普

    "大科学教育"视野下校内外科学教育协同发展初探

    刘帆沈蕾娜丁邦平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都迫切要求"大科学教育"的新话语和新理念."大科学教育"的提出既源于大科学时代的特色、对科学进行广义理解的传统资源,也源于培养学生应对21世纪挑战、解决复杂问题的"大教育"的要求.在"大科学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应当成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不断增强科学课程的纵向连贯性与横向整合性,在学校层面构建"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普教育应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政府应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大科学教育"联盟;学校应以"大科学教育"观念统筹校内外资源,合作开发课程;校外科普教育应提高面向青少年的针对性,切实服务好师生群体.

    大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校外科普教育协同发展

    美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设置的经验和启示——基于两所顶尖大学的案例

    高潇怡任佳妮赵明宇
    39-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球顶尖高校和通识教育改革的策源地,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展了多轮通识教育改革,建立起了重视科学技术、结构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为我国高校紧跟全球化时代发展与变迁的脚步、重塑科技通识课程提供了参照.本研究基于课程大纲、学生手册及文献资料,分析两所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情况,总结其科技通识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设置在目标理念上,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能够进行科学决策的世界公民;在主题选择上,立足历史和社会背景,面向未来,聚焦全球性科学议题;在内容组织上,提倡跨学科和案例学习,以驱动性问题整合课程.借鉴其经验并立足我国高校的特点,我国高校在进行科技通识课程改革时,应明确科技通识课程定位,基于国情、校情更新课程目标理念;突出学科融合和专业交叉,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和国际竞争焦点;遵循思维进阶和实践逻辑,构建科技通识课程内容的整合式框架.

    美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国际小学科学阅读材料的比较研究与启示——以美、加、英、澳、新五国为例

    陶丹陶扬王佳宁郑永和...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阅读材料作为科学阅读和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科学阅读研究的科学素养视角和阅读理解视角,本研究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出版的10 套小学科学阅读材料为分析对象,对其内容编排、阅读设计和组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小学科学阅读材料内容覆盖国际主流科学课标中的常规科学主题,重视科学本质及科学同社会与个人的关联;在基于分级阅读标准合理安排内容进阶的同时,提供科学词汇学习和阅读策略指导;借助问题设计引导阅读过程,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支持科学探究和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从三个方面针对我国小学科学阅读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出具体建议: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科学观念、科学本质以及科学同社会与个人的关联;在阅读设计上,建立科学阅读分级标准,合理安排阅读进阶;在组织策略上,借助元认知策略,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

    科学阅读科学阅读材料小学科学教育国际比较

    国际科学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与启示

    孙慧芳李秀菊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科学教师培训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对 56 篇研究在职科学教师培训项目的SSCI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国际科学教师培训的内容聚焦综合性与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包含多种模型与变式的科学探究、不同角度切入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字化背景下增强科学教学的信息技术等主题;凝练出体验—实践—反思、示范—模仿、基于课程材料的嵌入式学习、以课例为核心的个性化指导、真实参与科学实践、协同教学6 种典型的培训模式;基于研究发现的规律,得出我国科学教师培训的3 点启示,将科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法相结合、关注科学教师的实践转化、开展对培训项目的追踪性评价.

    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学科教学知识培训模式培训效果

    公众科学视角下基础科学研究过程风险及治理——以LK-99室温超导事件为例

    黄时进李一秀
    69-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一论述突出了新时期我国科学建设中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基础科学研究并不仅仅面临着传统问题,还因社会性因素的嵌入而爆发出向基础科学研究过程、环节传导的社会化风险.本文以LK-99 室温超导事件为典型案例,从艾伦·欧文的公众科学视角出发,剖析基础科学研究过程风险.本文认为,需要从公众视角再构基础科学研究与公众的关系,重塑科学传播模式新格局,解读公众风险感知新方式,从中总结出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和第二现代性不相契合的原因,并且进行关系重构,再造"科学公众"身份,以此来推动开放型科学与知识强健型社会的建立,提高对基础科学研究过程风险的应对能力,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及科学传播的发展保驾护航.

    公众科学基础科学研究过程风险风险社会

    在深度参与中构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信任——一项基于公民科学的研究

    陈强强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构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信任,亟需"参与转向",这要求公众深度参与科学实践.公民科学快速而深入的发展,不仅在实践层面很好地示例了公众深度参与科学,而且反映了以往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及公众信任科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颇为典型的问题是公众在参与科学中缺乏积极性、主体性、具身性及公众的过度参与.以公民科学为参与形式,公众通过不同程度的具身参与,不仅真正融入了科学实践,获得了以往非具身参与难以企及的默会知识和深度理解,而且为信任科学奠定了经验基础.公众深度参与科研活动产生的对科学的熟悉、理解及具身经验,是其信任科学的重要前提.由此,基于深度参与构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在具体的公民科学实践中成为可能.公民科学的快速发展启示我国在推进公众理解、参与及信任科学工作时,一要进一步提升对公民科学素质和公众参与科学的认知,深刻认识公民科学素质的多个维度和公众参与科学的多元目的;二要加强相关政策制度,将政府支持与民间自治相结合;三要从组织和技术两个层面加强公民科学实践方式的创新.

    公民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具身信任深度参与

    "科普"概念形成历史的文本考察(1915-1949年)

    刘洋文若宇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征"科普"的词汇及其内涵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交通智识""科学教育"等词汇指代的是科学在知识分子中普及的涵义,而"科学下嫁""科学化"等词汇涌现,体现了科学的传播逐步实用化、通俗化、中国化的趋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确立后,"科学大众化"成为"科普"概念最重要指代词,面向人民群众的"普及"被放到了比"提高"更重要的位置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科普观形成.

    科学下嫁科学大众化科学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