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运用CBCT评估MRC矫治器对替牙期口呼吸儿童上气道口咽段和舌骨位置的影响

    蒋昕怡高轶昳陈建军唐卫忠...
    53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Dolphin软件评估Myofunctional Research Center(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错牙合畸形伴口呼吸儿童后,上气道和舌骨位置的变化,为临床应用MRC肌功能矫治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20例替牙期错牙合畸形且伴有口呼吸的儿童,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8.70±0.92)岁.所有患儿均接受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运用CBCT和Dolphin软件分析和评估MRC矫治器对上气道口咽段和舌骨位置的影响.结果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经过MRC肌功能矫治器矫治12个月后,上气道口咽段气道表面积显著增大(增加(63.28±16.99)mm2,P<0.001),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加(增加(69.67±26.70)mm2,P<0.001),容积显著增大(增大(2896.44±688.86)mm3,P<0.001);舌骨位置显著向前向下移动(相对于第三颈椎前上缘移动(5.62±0.88)mm,P<0.001;相对于第三颈椎前下缘移动(3.43±0.92)mm,P<0.001).结论 MRC肌功能矫治器引导替牙期口呼吸儿童下颌向前,辅助肌功能训练,治疗12个月后上气道口咽段和舌骨位置的解剖结构改善,有助于破除口呼吸习惯,有利于解除影响颅颌面与上气道的正常生长的不利因素.

    替牙期儿童口呼吸MRC肌功能矫治器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固定式间隙保持器应用于乳磨牙早失的回顾性研究

    康方芳刘茜梅予锋
    537-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式间隙保持器在乳磨牙早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近3年因乳磨牙早失行固定式间隙管理的482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482例患者间隙保持器3、6个月保留率分别为77.73%,54.99%.上、下颌丝圈式间隙保持器3、6个月保留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第一恒磨牙为基牙的固定式间隙保持器共71例,其中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在以第一恒磨牙为基牙时,3个月保留率在牙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第一恒磨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6个月保留率在第一恒磨牙牙根发育达根长的1/2~2/3时最高(P=0.027).结论 以早萌的第一恒磨牙为基牙的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保留率较高,临床上间隙保持器存在多次脱落及损坏的情况,需予以改进.

    间隙保持器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牙根发育回顾性研究

    改良隧道技术在治疗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中的应用

    丁成傅淑蕾马语卓陈幸...
    54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改良隧道技术(Tunnel)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移植治疗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的疗效.方法 选取10例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患者共40颗患牙纳入研究.在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分别对患牙的牙龈退缩深度、角化龈宽度、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邻接点至牙龈乳头顶点的距离进行评估记录,并计算平均根面覆盖率和完全根面覆盖率.结果 手术后6个月,牙龈退缩深度从(3.08±0.94)mm降低至(0.70±0.69)mm,角化龈宽度增宽了(0.25±0.49)mm,临床附着水平及邻接点至牙龈乳头顶点的距离均有显著改善;平均根面覆盖率达79.78%,完全根面覆盖率为42.50%.进一步分析显示,平均根面覆盖率和完全根面覆盖率与患牙的上、下颌位及牙位数无关.结论 使用改良Tunnel联合CTG治疗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隧道技术MillerⅢ度牙龈退缩根面覆盖

    NELL-1促成骨和成软骨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胡诗余施洁珺胡济安
    545-550,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NELL-1(neur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1)是一种对骨软骨细胞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因其局部诱导骨形成的效应而受到密切关注;另外,它还具有作为全身治疗药物的成骨潜能以及促软骨形成的功能.促成骨方面,NELL-1主要通过Runx2、MAPK信号通路、经典Wnt信号通路起作用,和经典的成骨因子BMPs存在协同作用.最近几年,由于生物信息学和高通量RNA测序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也发现了NELL-1促成骨分化时RNA网络的潜在调控作用.而NELL-1的促软骨形成活性主要依赖于Runx3介导的Ihh信号转导.本文主要就NELL-1促进成骨和成软骨的相关机制,以及其在骨组织再生、软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NELL-1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骨质疏松骨关节炎

    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因、评估与治疗

    金乾瑞谢志坚
    5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牙槽神经损伤是牙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下牙槽神经损伤可引起患者下唇、颏部、牙龈等区域感觉迟钝、异常或疼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了解下牙槽神经损伤病因有利于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对于已发生的神经损伤,准确可靠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有利于神经损伤的后期恢复.本文就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因、评估及治疗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下牙槽神经神经损伤病因评估治疗

    外斜线取骨自体骨移植及其他牙槽嵴骨增量法的研究进展

    史远杨国利
    557-560,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严重骨缺损且有种植修复意向的牙列缺损位点,自体骨移植是实现种植体三维方向充足骨量的"经典方案",常用的口内供骨区有颏部和外斜线区域.相比颏部取骨,下颌骨外斜线取骨移植后神经并发症少,但跟其他牙槽嵴骨增量方式相比,术后骨吸收率大.本文重点讲述下颌骨外斜线块状取骨及其局限性,并阐述了其他临床应用广泛的牙槽骨增量方法,对比移植骨术后牙槽嵴宽度及高度变化、术后骨吸收率,为临床提供减小外斜线块状取骨局限性的其他骨增量方法.

    外斜线块状取骨自体骨移植骨吸收牙槽嵴骨增量

    口腔义齿基托软衬材料的研究进展

    莫娟萍丁典张炜郑云...
    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软衬材料主要用于可摘义齿修复,能均匀分布义齿承载区功能负荷,调节义齿基托下的创伤组织,提高义齿口内外的固位力.然而其疏松多孔的结构易使细菌在表面粘附,导致义齿性口炎、材料老化、耐用性下降.本文就软衬材料的机械性能、粘接性能、抗菌性能、清洁与消毒方面的改进及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软衬材料机械性能粘接性能抗菌性能清洁与消毒新型材料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研究进展

    张妮刘洋张芳
    567-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恶性度高,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SACC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传统上认为淋巴结转移在SACC患者中并不常见,然而由于文献报道的转移发生率差别很大,SACC患者颈部治疗方案仍有争议,且SACC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治疗方案及相关分子标志物等情况作一综述,为临床上SACC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理因素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刘倩利雷建华武云霞
    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一种口腔黏膜常见的炎症性溃疡类疾病.据调查,人群中RAU的发病率高,且溃疡发作时灼痛明显,尤其是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ajor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MaRAU)发作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RA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心理因素对RAU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心理因素对RAU的研究多倾向于主观量表的评估,对其客观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RAU心理因素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理因素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