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

樊明文

月刊

1671-7651

kqyxyj@163.com

027-87686117

430079

武汉市武昌珞瑜路237号

口腔医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理论与技术,为口腔医学临床和基础及教学服务,为读者服务。辟有焦点论著(附评论)、论著、综述、讲座、短篇报道、专业英语、病例报告、学术动态等十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为全国各地口腔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口腔专业学生、护理、医技人员等。本刊为双月刊,双月28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颊脂垫联合邻近软组织瓣修复老年大型口腔上颌窦瘘

    徐泽东孙国文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颊脂垫瓣联合邻近软组织瓣,同期修补由骨髓炎或肿瘤切除术中造成的老年大型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术中并发大型(最大直径大于4 cm)口腔上颌窦瘘患者8例,患者年龄62~84岁.回顾性分析应用颊脂垫瓣联合颊侧推进瓣或腭黏膜瓣覆盖缺损,术后随访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全部病例修复成功,未见软组织瓣坏死、穿孔、感染及上颌窦炎鼻窦炎,随访3个月颌面部基本对称,经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结论:颊脂垫瓣联合邻近软组织瓣是方便可靠的修复老年大型口腔上颌窦瘘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老年口腔上颌窦瘘颊脂垫邻近软组织瓣

    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取出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53例分析

    叶克强吕继连裴飞张瑞...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取出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经过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手术取石治疗病例纳入观察组(53例),采用传统口内入路切开取石病例纳入对照组(55例).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观察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中52例患者成功取出结石、保留腺体,手术成功率98.1%,术后均无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未取出结石者术中同期行颌下腺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舌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1.89%.经随访,52例取出结石患者腺体不同程度恢复功能,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提升(P<0.05).截至目前无二次手术摘除腺体病例.对照组中成功取出结石35例,成功率63.6%,其中10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舌体麻木,1例患者出现舌下腺囊肿,并发症发生率20%.结论:涎腺内镜联合口内小切口手术治疗颌下腺导管腺门部结石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涎腺内镜口内切口涎腺导管结石生活质量

    关于使用牙位新标示法的说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329页

    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上颌骨三维位置的影响

    刘佳君熊晖
    330-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成年患者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niscrew-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后上颌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方法:选择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的45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38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21.7±3.4)岁.通过将患者扩弓前和扩弓后即刻的CBCT导入Dolphin 11.9软件和MIMICS 21.0软件,通过Dolphin校正头位后,在MIMICS中将患者扩弓前和扩弓后的CBCT数据生成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配准,然后对扩弓前和扩弓后的前鼻棘、鼻额缝最前下端鼻骨端、鼻骨最前下端、颧颌缝最上端颌骨端、颧额缝最内侧额骨端和颞颧缝最下端颧骨端进行定点,测量并计算扩弓前后上述点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结果:扩弓后前鼻棘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左侧向前(0.52±0.58)mm,向下(0.49±0.93)mm;右侧向前(0.70± 0.86)mm,向下(0.41±0.97)mm,并且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额缝最前下端鼻骨端、鼻骨最前下端、颧颌缝最上端颌骨端、颧额缝最内侧额骨端和颞颧缝最下端颧骨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基本向后移动0.06~0.30 mm,向上移动0.10~0.55 mm,绝大部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患者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时,上颌骨向前向下移位;上颌骨上方相邻结构向上向后移位.

    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上颌骨横向宽度不足

    成人女性拔牙正畸治疗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三维研究

    陈晓波余诚诚朱紫茹何洁...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成年女性拔牙正畸治疗后软硬组织三维方向的改变,并分析其相关性以提供临床决策的循证证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女性患者,用Dolphin软件对正畸治疗前后的锥形束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上下唇以及鼻唇沟区软组织治疗前后在矢状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唇沟区(nasolabial folds,NLF)软组织从上往下变化量逐渐增大(NFL3>NLF2>NFL1),从内往外逐渐减小(L2>NLF2>L1).切牙内收量与唇组织变化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r=0.52),上尖牙内收量与鼻唇沟区软组织变化之间也存在中度正相关(r=0.63).结论:成年女性拔牙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凸面型和唇形态,其切牙和尖牙内收量可用于预测唇及鼻唇沟区软组织矢状向的改变.尽管鼻唇沟区软组织发生了负向改变,但鼻唇沟皱褶是否会加深仍需进一步研究.

    拔牙锥形束断层扫描鼻唇沟软组织正畸

    《口腔医学研究》关于假冒本刊工作人员与作者联系的声明

    342页

    隐形矫治器中尖牙移动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陈精诚赵梦丽程志恒张吉利...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前牙内收过程中尖牙的最佳力学设计.方法:本研究选取1名成年患者的CBCT影像学数据构建出上颌牙列以及隐形矫治器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根据内收角度的差异从0°~90°分别设计出19组载荷,依照隐形矫治器的最大移动步幅将相应的力学分配设计加载到模型上,比较分析其力学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尖牙牙体各部分在不同力学设计下冠根呈现不同的移动现象,并随着矢状向分力减小与垂直向分力的增加呈现不同平面上移动量的衰减或递增.结论:隐形矫治器前牙内收角度区间设计在40°~50°对于尖牙来说是最佳的力学分配设计,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添加额外设计来控制轴倾和转矩的表达.

    三维有限元分析隐形矫治器尖牙力学设计

    T-Scan分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对垂直骨吸收的影响

    方利陈梓俊王宇曦张冠华...
    349-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T-Scan定量分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咬合接触情况,并探讨其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一磨牙常规种植修复的40例无咬合高点等不良修复现象和磨牙症等不良习惯的患者.T-Scan记录种植修复体及对侧同名牙咬合接触情况的差异,分别按照咬合延迟时间、(牙合)力百分率比、咬合力峰值及咬合接触面积比进行分组,用影像学测量技术评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变化,从而分析咬合因素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vertical bone loss,VBL)的影响,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咬合延迟时间和咬合力峰值分组比较中,平均VBL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得出预测方程:Y=1.060-0.734X1+0.248X2-0.589X3,其中Y为平均VBL,X1为咬合延迟时间、X2为咬合力峰值、X3为咬合接触面积比.结论:在单颗后牙缺失常规种植修复时除考虑适当的咬合设计外,在调整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或定期咬合检查时,推荐应用T-Scan进行定量分析以确保ICP时咬合力峰值尽可能降低(即轻咬合接触),和适当延迟种植修复体首次咬合接触时间,对维持种植体周围骨的稳定性极为有益.

    单颗后牙咬合咬合接触咬合负荷量化分析垂直骨吸收

    书讯

    355,363页

    重度牙周破坏对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朱洁秦毅彭东李聪...
    356-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缺牙时间以及拔牙时是否有A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拔牙前APD是否是种植时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风险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缺牙时间等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有APD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时行GBR的风险是无APD位点的4.738倍(95%可信区间:1.650~13.609,P<0.05).结论:APD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种植手术时行GBR的可能性更大.

    下颌第一磨牙重度牙周破坏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