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物学报
矿物学报

胡瑞忠

季刊

1000-4734

kwxb@mails.gyig.ac.cn

0851-5891352

550002

贵州省贵阳观水路46号中科院地化所内

矿物学报/Journal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本刊被国内两个最权威的检索系统收录。本刊是国内唯一有关矿物学及与矿物学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最具权威的核心期刊。本刊面向国内外矿物学界,地学界科研人员及地学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某卡林型金矿的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

    吴甜甜沈智慧邱跃琴赵宏龙...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制定提金工艺及高效回收金,采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结合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EPMA)等手段,研究了贵州某卡林型金矿的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含金4.30 g/t,w(S)、w(As)分别为2.97%和0.35%.S、As主要以-1价态存在,说明矿石为原生金矿.矿石主要为粒状、草莓状、生物假象、交代和条带状结构,矿石中主要硫化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矿物和绢云母等.含砷黄铁矿多与石英和碳酸盐矿物连生,少数被隐晶质石英和炭泥质包裹,部分呈环带或弯曲状生物遗迹特征.94.88%的金以包裹金形式存在,含砷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其中金分布率为75.81%.不同形态的含砷黄铁矿中Au含量高低为:细粒状>生物碎屑状>草莓状>粗粒状,Au-S、Au-As之间均无正相关性.含砷黄铁矿中均赋存有晶格金和纳米金颗粒,金整体呈不均匀稀疏浸染状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及其它地区卡林型金矿预处理-浸金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有效氧化或破坏载金含砷黄铁矿和石英包裹体及防止预处理过程中金的二次包裹有利于提高金回收率.

    卡林型金矿矿石结构载金矿物嵌布特征赋存状态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富集规律及赋存形式

    苏永虎杜蔺金中国衮民汕...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是贵州省重要的铝土矿集区,提交铝土矿石资源储量超过7亿吨.区内铝土矿含铝岩系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其中广泛富集稀土元素,由于这类稀土元素富集规律和赋存形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依然缺少实际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该区铝土矿含铝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中伴生稀土元素研究,以总结分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富集规律,并讨论其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务-正-道地区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基本呈右倾的配分模式,LREE表现为明显富集,Eu负异常明显.该套含铝岩系中上部样品普遍具有Ce正异常,而底部绿泥石泥岩则为Ce负异常.总体而言,稀土元素在研究区北西部和南东部向斜中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在中部向斜含铝岩系中相对较低.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底部的绿泥石泥岩中.其赋存形式可能主要以离子吸附或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赋存于铝矿物和黏土矿物表面或晶格中,也存在稀土元素的独立矿物.本研究为该类资源地质勘探和综合利用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稀土元素富集规律赋存形式铝土矿含铝岩系务-正-道地区

    滇西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成因:来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杨正香邓明国牛春晖贾桢...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腾冲地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早、晚矽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期(早、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是该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与铅锌矿密切相关.本文对主成矿期(石英-硫化物期)不同阶段方解石的REE特征与成矿早期(矽卡岩期)符山石、绿帘石以及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大理岩和灰岩的REE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主成矿期2个阶段方解石REE配分模式均为右倾型,ΣREE分别为84.68×10-6~125.58×10-6和35.08×10-6~38.24xl0-6,LREE/HREE 值为 1.59~2.04 和 4.36~5.38,(La/Yb)N值为 1.12~1.81 和 4.01~5.72,(La/Sm)N值为 2.62~3.16 和5.09~6.38,(Gd/Yb)N值为0.64~0.97和1.22~1.30.2个阶段方解石的Yb/La-Yb/Ca投点位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的交界部位,符山石、绿帘石、早硫化物阶段方解石和大理岩的Y/Ho值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关系密切,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的Y/Ho值介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和围岩之间,暗示矿床主成矿期两阶段方解石皆为岩浆热液成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但成矿流体在主成矿期晚硫化物阶段的水岩反应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二叠系灰岩地层的强烈混染.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期δEu值分别为1.25~1.75和0.54~0.78,δCe值为0.85~0.94和0.94~1.05,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可能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后期水岩反应对矿质沉淀也存在少量影响.矿区中矿体离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较近,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断裂的蚀变碳酸盐岩(矽卡岩)中,矽卡岩矿物自深向浅具有分带性.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床控矿因素分析,认为大硐厂Pb-Zn矿床属于矽卡岩型Pb-Zn矿床.

    稀土元素方解石成因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矽卡岩型Pb-Zn矿床

    黔西南低温成矿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与金锑矿床的空间关系

    杨再风陈军叶霖刘建中...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发育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热液金、锑矿床外,该区普遍发育萤石矿化.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对黔西南低温成矿区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及萤石矿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空间联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萤石形成与金-锑矿化为代表的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事件有关.萤石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包裹体H-O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为深部循环富放射性成因Sr流体与地层水混合,其冷却过程是萤石沉淀的主要机制.最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域上深大断裂控制了萤石矿床的空间展布,而矿床中萤石的产出明显受不同岩性面(或不整合面)之间的滑脱构造控制,多层次滑脱构造形成的背斜(穹隆)是萤石成矿的有利部位.由此认为,右江盆地北缘水城-紫云断裂与师宗-弥勒断裂的交汇部位(六枝-普安-晴隆-带)是萤石成矿远景区,热液金、锑矿床控矿背斜外围和多层次构造滑脱面具有较大的萤石成矿潜力.

    萤石矿床低温成矿成矿规律成矿潜力黔西南

    滇东南茶花寨金矿床载金黄铁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组成与地质意义

    陈威鸿刘玉平杨昌毕叶霖...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右江盆地是世界上卡林型金矿床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盆地南缘的滇东南地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茶花寨金矿床为滇东南地区产于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附近的代表性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其环带特征明显,为认识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提供了理想的实例.本文在野外考察及镜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分析技术,对茶花寨金矿床中不同期次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分析,以总结不同成矿阶段金的富集特征与关键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存在3个期次:沉积成因的Py1,包括草莓状黄铁矿Py1a和环带状黄铁矿核部Py1b,交代成因的中间环带Py2,热液成因最外侧环带Py3.其中,Py1b富集Sb、Pb、Zn等元素,Py2富集As、Co、Ni,Py3则具有较高的Au、As、Cu、Sb含量和稍高的Se、Hg、T1含量.三者对比显示,Py2中As含量最高,Py1b和Py2除As以外的其他微量元素含量接近或Py2中含量稍低,二者Co/Ni比值均在0.1附近,表明Py2为Py1b受热液交代改造形成;而Py3中微量元素组成与Py1b和Py2差异明显,指示其热液成因,且Py3中Co、Ni含量相较Py1b和Py2更低,Co/Ni比值在0.01~0.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且不富集Co、Ni,Py3中Co、Ni主要继承自Py1b和Py2.该矿床Au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在Py3中,其进入黄铁矿晶格与As、Sb、Cu、Se等元素相关.综上所述,茶花寨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富集Au、As、Cu、Sb、Se、T1等元素的低温热液流体,在到达赋矿地层后,交代Py1b形成高砷的中间环带Py2,流体中Au受高砷的Py2吸附聚集,在Py3形成过程中沉淀下来,最终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其中.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茶花寨金矿床滇东南

    内蒙古乌尔根东部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期次

    汪徽温守钦张光亮唐铁乔...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乌尔根东部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矿相学研究发现,该矿床存在2类明显不同的辉钼矿.结合电子探针、Re-Os同位素测试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发现2类辉钼矿在主量元素S、Mo组成和微量元素组合上均存在着明显不同.辉钼矿存在2组年龄:1组为136.4Ma;另1组为146.0 Ma.综合分析认为,乌尔根东部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矿床存在2次沸腾作用,导致辉钼矿经历2次成矿,矿床存在着2期辉钼矿矿化.

    斑岩型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包裹体乌尔根东部

    长期紫云英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团聚体中黏粒矿物组成的影响

    谢坤陈雨露耿明建聂军...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湖南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和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250 μm)、小团聚体(53~250 μm)、粉黏粒(2~53μm)及<2 μm团聚体的黏粒组分(100~2000、25~100 nm)中矿物的类型、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黏粒组分中的矿物组成相似,主要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包含少量蛭石和1.4 nm过渡矿物.MV和MV+F100处理中,相比于<2μm团聚体,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及粉黏粒中100~2000 nm组分高岭石含量有所降低,蛭石含量增加.与MV相比,MV+F100处理明显增加了<2 μm团聚体颗粒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以及各粒级团聚体颗粒中蛭石的相对含量.随着各团聚体黏粒组分由100~2000 nm减小至25~100 nm,黏粒矿物的类型减少,伊利石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高岭石含量降低且结晶度变差.与F100相比,MV+F100处理中各粒级团聚体100~2000 nm颗粒的硅铝率明显降低,出现脱硅富铝化现象.

    紫云英还田化肥土壤团聚体黏粒矿物颗粒

    书讯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