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物岩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

兰江华

季刊

1001-6872

Ljh@cdut.edu.cn

028-84078994

610059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

矿物岩石/Journal 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刊载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岩矿鉴定、分析测试的新技术、新方法等。设有矿物岩石、沉积学与石油天然气地质、油气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岩矿测度与环境、综述、简讯等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科研与生产的工作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东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黎李朱宜新刘孟琦呼唤...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是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已有研究集中于川西—川中地区,但对川东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研究较少,其储集层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清楚,不利于后续的相关研究与油气勘探实践.本次研究基于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样品,对普通薄片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并结合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数据,开展川东地区须四段储集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和物性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地区须四段储集砂岩主要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度主体分布于2%~8%(均值5.11%),砂岩渗透率分布于(0.01~0.10)×10-3 μm2,属于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沉积作用是储层孔隙度共同影响了储集层物性,但成岩作用起主导性作用.储集砂岩原始孔隙度34.58%,成岩压实作用导致了原始孔隙减少28.33%~6.25%;胶结作用进一步促使孔隙度减少为3.33%;长石、岩屑等溶蚀作用为主要增孔因素,导致储集砂岩增加孔隙1.78%,上述成岩作用综合导致了研究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发育于主河道的中-粗粒砂岩孔隙度均值为6.67%,具有最好的物性,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的砂岩次之,孔隙度均值为6.1%,分流间湾微相砂岩物性最差,孔隙度均值为3.53%.上述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与支撑.

    储层特征主控因素须家河组四段川东地区

    川中—川西过渡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差异及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郑超金值民曹正林刘敏...
    15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川中-川西过渡带南部简阳地区和北部区块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和高压压汞分析进行储层特征差异及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物源影响,南北两区须家河组储层岩石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石英含量较低、岩屑中塑性岩屑含量较高;北部石英含量、刚性碎屑颗粒含量较高,绿泥石包膜也较为发育.物性结果显示南部简阳区块须家河组储层孔隙度峰值分布在6%~8%,渗透率峰值分布在0.01×10-3 μm2~1.00×10 3 μm2;北部区块储层的孔隙度峰值分布在4%~8%之间,渗透率峰值分布在0.01×10-3 μm2~10.00×10-3 μm2.南部简阳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北部区块则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长石溶孔及岩屑溶孔.高压压汞实验显示北部区块样品孔喉半径分布范围更广,孔喉连通性更好,孔喉半径也整体比南部区块样品大.压实作用是南北两区储层减孔的主要因素,对于塑性岩屑含量高的南部地区减孔更为明显.溶蚀作用是研究区主要的增孔成岩作用,对于以次生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南部简阳地区尤为重要.绿泥石胶结作用主要呈绿泥石包膜状,在抵抗压实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粒间胶结物的生长,主要见于北部区块,南部简阳区块不发育,表明绿泥石的发育与岩石成分和物源有关.本研究对开展研究区下一步的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致密砂岩须家河组四川盆地

    吐哈盆地南缘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陈旋苟红光蔡鑫勇徐雄飞...
    16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哈盆地台南凹陷石炭统底坎尔组沉积时期发育多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夹层,其火山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7 口钻录井资料、49块样品的镜下微观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其火山活动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底坎尔组火山岩含较高的w(SiO2)(>56%)和强-中等的Eu负异常(δEu=0.36~0.79,平均值为0.64),其A/CNK<1.1,(La/Yb)N的变化范围为1.84~5.84,显示出英安质-流纹质成分的特征.其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大陆弧岩浆岩类似,可能来源于下陆壳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作用.同时可在底坎尔组碎屑岩镜下薄片中观察到大量中-酸性火山碎屑,其主量元素与火山岩样品重叠,w(SiO2)的变化范围为54.09%~75.55%,∑REE的变化范围为85.5 × 10-6~125.0 × 10-6,弱-中等负Eu异常(δEu=0.57~0.80,平均值为0.67).基于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上述碎屑岩显示与中-上大陆地壳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弧的岩浆碎屑来源.构造判别图指示,底坎尔组碎屑岩沉积于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与同期火山岩一致.因此,底坎尔组火山岩和碎屑岩形成于北天山洋俯冲至吐哈盆地下方,俯冲流体和地幔热源诱发了下陆壳发生大规模部分熔融,强烈的火山活动导致底坎尔组从下至上碎屑岩的中基性火山碎屑的物源成分逐渐增多.结合泥岩反映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产力等指标,上石炭统底坎尔组的沉积时期,古气候条件由干燥转向潮湿,火山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增强,沉积环境的古盐度增高且还原性增强,对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底坎尔组火山活动沉积环境晚石炭世吐哈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以韩城薛峰川剖面石千峰组为例

    张林林赵亮赵俊兴雷迅...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二叠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二叠世石千峰组为一套典型的陆相沉积,前人对该时期较连续的海相地层揭示的古气候研究较为成熟,而对同时期陆相地层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关研究程度低,研究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通过盆地东南部薛峰川剖面石千峰组地质剖面的详细观察、测量及系统采样,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分析了该时期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环境特征,揭示了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样品化学蚀变指数CIA的变化范围为15.35~78.28,大部分样品的CIA值变化范围在65~85之间,风化程度中等;碳同位素偏移明显,偏移幅度达3.47‰,气候出现突变.总体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部分时期干旱程度增大;(2)通过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和古盐度Z值和S值计算,表明了自下而上古盐度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上部层段的Z值和S值分别为119.98%和31.36‰,可达半咸水-咸水环境;(3)古氧化还原指标U/Th、Ni/Co、V/(V+Ni)比值的范围分别为0.15~1.00,1.35~2.43,0.73~0.88,沉积期整体处于强氧化沉积环境;(4)上段的钙质结核、粉砂质灰岩以及紫红色砂泥岩呈韵律层出现表明沉积环境向干旱演化.综合分析认为,盆地东南部晚二叠世地球化学元素变化剧烈,沉积相也变化大,表明该时期古气候、古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体盐度变高,气候变得更为炎热干旱.

    鄂尔多斯盆地晚二叠世石千峰组古盐度古气候古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石炭系本溪组铝土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彭帅杰赵俊兴张佳超李宁...
    19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的铝土岩中首次取得天然气藏勘探突破,铝土岩型气藏成为找气新领域,盆地东北部石炭系本溪组铝土岩发育,存在一定勘探潜力.本次研究通过岩石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全岩及黏土矿物X衍射、物性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对盆地东北部本溪组铝土岩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铝土岩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底部铁铝质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中部含高铝质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顶部铝土质泥岩构成;②铝土岩结构主要为豆鲕状、多孔团块状、致密状、碎屑角砾状等,铝土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铝铁质矿物、黏土矿物、钛质矿物、微量矿物等;③研究区铝土岩储层发育良好,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蜂窝状溶蚀孔、晶间孔等,孔隙度介于0.3%~11.6%,平均值为2.86%,渗透率介于(0.002~21.400)×10-3μm2,物性良好,具一定成储潜力,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大于45%,孔隙连通性好;④盆地东北部本溪组铝土岩储层的控制因素为:前期构造抬升运动提供成岩物质来源、封闭-半封闭的潮坪-滨岸环境提供成岩环境、潜坑-阶地微古地貌控制储层品质,为主要的勘探有利区、后期有机酸对储层孔隙进一步改造.本次的研究成果为盆地东北部地区铝土岩系气藏新领域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铝土岩储层本溪组沉积环境古地貌

    《矿物岩石》投稿须知

    《矿物岩石》编辑部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