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单泡溃灭能量转化理论的空化实验研究进展

    丁清苗李小曼崔艳雨李文斌...
    6125-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水力机械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船舶螺旋桨、水轮机及增压泵等相关设备设施的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对空泡溃灭能量转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降低空化侵蚀的损伤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概述了高速摄像技术、接触式水听器测量技术、非接触式光偏转法技术等方法在空泡相关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并分别讨论了其可实现的测试功能.其次综述了 4类空泡能量耗散形式:一重建空泡能量;二不对称溃灭微射流能量;三压力波能量;四以热能和光能的形式耗散.最后总结了 目前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并在单泡溃灭能量转化理论模型、多空泡和复杂壁面场景下能量转化实验研究及深入探究材料空化侵蚀能量转化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空化空泡溃灭能量法空泡势能压力波能

    公路路基变形破坏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平松余宏庆许时昂吴海波...
    6134-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梳理近年来道路工程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阐述了公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路基变形测试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对全周期智慧监测体系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构建路基变形监测体系是感知路基状态、路基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路基变形测试技术呈现出动态化、透明化、智慧化等新特点.加强公路测试基础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立体空间的多手段路基健康监测体系是未来道路安全运维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路道路工程路基变形变形特征测试技术智慧监测体系

    采用时序InSAR技术的广汉市地面沉降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凤薛东剑姚鸿欧洪...
    6146-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施工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频繁人类活动对城市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基于2018年3月—2021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结合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中利用振幅离差指数提取高相干点的方法,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技术,获得了广汉市的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时序,据此分析了广汉市沉降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广汉市接近90%的地区未出现严重沉降现象,小汉镇、金雁街道、三星堆镇和向阳镇出现小规模沉降,施工区及其周边沉降相对严重,最大沉降速率为-31 mm/a.此外,沉降主要出现在2018-2020年,建筑施工活动和降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地面沉降监测时序分析广汉市

    建筑物顶端几何特征对上行先导起始影响的3D模拟

    郭秀峰高玥章玲赵念...
    6154-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物几何特征对上行先导始发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三维变网格雷击物理模型,在不同几何特征建筑物和不同雷电流峰值情况下,探讨了下行负地闪过程中,建筑物顶部上行正先导始发影响因素.除了发现建筑物高度对先导的始发具有促进作用外,还得到以下结论:①雷电流峰值Ip相同时,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几何形状对上行稳定先导起始的影响(η)就越小.建筑物高度相同时,雷电流峰值越大,η越小;②圆柱塔形尖端的上行稳定先导最容易起始,且最接近针形,η最小,为12.2%.长方体形上的稳定先导起始最晚,η最大,可达53.4%;③对于高度较矮和雷电流峰值较小的情况下,尖端几何形状(塔形或斜坡)对先导起始的影响较明显.

    高建筑物上行先导几何形状雷电流峰值

    基于GA-PSO-BP神经网络的气象能见度预测

    邱国新殷利平刘长征梅平...
    6164-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安徽省气象能见度数据缺测问题,选取安徽省4种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自动气象站点(黄山站、灵璧站、山南溪谷站、白泽湖站)2017-2019年的气象数据,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与能见度联系紧密的气象要素,然后构建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混合算法优化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4种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自动气象站点的能见度进行预测,并与RF预测模型、XGBoost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GA-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无论在哪种地形条件下,预测误差更小,模型精度更高.

    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BP神经网络能见度预测

    椒江凹陷古新统月桂峰组"源-汇"体系及勘探意义

    郭刚李林致廖计华王欣...
    6172-6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椒江凹陷古新统月桂峰组沉积时期发育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结构形态,具有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基于最新钻井、薄片、重矿物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汇"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为指导,定量刻画了椒江凹陷月桂峰组下段"源-汇"系统要素,分析了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椒江凹陷月下段具有变质岩母岩供源、规模古沟槽输砂、宽缓斜坡促运、低洼地貌区利于优势堆积的"源貌共控"规模砂体成因机制,有效指导有利 目标储层预测,为海上少井条件下的油气藏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椒江凹陷月桂峰组源-汇系统古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西北部地区古岩溶形成机理

    刘国文李涛徐鹏程王梦茜...
    6181-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对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柳杨堡地区构造特征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地震解释有着十几公里似断裂并未证实,古岩溶地貌形成成了确凿的证据,通过地震解释方法1 ×1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顺层相干体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研究区内存在大量背斜结构构造为岩溶古地貌控制下的盐底辟及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披覆叠加型构造.研究区内向斜主要是岩溶作用控制下的重力负载等叠加型.柳杨堡气田石炭-二叠系内断层发育主要由盐底辟及岩溶塌陷所诱发.揭示出部分地区地震相位错断,岩溶作用导致的古地貌起伏差异所引起的.加里东末期开始发育大规律的岩溶作用,形成了早期初步岩溶古地貌,这期岩溶地貌对太原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加里东末期岩溶地貌在石炭纪岩溶作用进一步作用下地貌差异逐步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古岩溶对太原组的沉积控制.二叠纪早期,岩溶作用逐步减弱.建议下一步重点加强源内气藏评价开发的力度,选取贴近烃源岩层的砂体,进行水平井钻井评价,有利于钻取砂体内的天然气,通过深度压裂手段把烃源岩层内煤层气钻取出来.

    苏格里气田柳杨堡地区岩溶构造古岩溶再生能源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在岩溶丘滩相有利区评价中的应用: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为例

    徐敏巫芙蓉彭才臧殿光...
    6190-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影组沉积后期的岩溶地貌来刻画滩相储层有利区,把上覆地层沧浪铺底作为基准层,采用印模法进行微幅古地貌分析,刻画了灯二岩溶期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精细研究了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地震相分类模式,利用波形分类方法进行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成果揭示灯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规律呈与侵蚀槽展布方向相同的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实际钻井和地质认识一致.相较之常规用的残厚法,该方法更加考虑了沉积特征和地质规律,减少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且可达到半定量预测效果,为古隆起北斜坡单斜构造背景下研究岩溶滩相储层有利区提供了有利指导.

    川中古隆起岩溶丘滩相储层古地貌恢复术印模法地震相分析技术

    不同植物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崔虎亮王嘉锡
    619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群落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直接影响.于2022年4-12月在太原理工大学植物园开展实地观测,选取8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PM2.5、PM10等指标,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季呈上升趋势,其中09:00-10:00和17:00-18:00时段升幅较大,中午时段较为平稳;夏季呈上午上升、中午下降、下午再次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各植物群落在17:00-18:00时段达到全天最高值;秋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早晚时段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上午10:00-12:00达到全天最高值;冬季变化不明显;②不同植物群落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值高于春秋两季,且植被组成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高于植被组成结构简单的群落,其中,S4(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核桃Juglans regi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和S7(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两个植物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高于其他群落;③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不一致,总体呈现出与空气温度正相关,与相对湿度、PM2.5和PM10负相关的规律.

    空气负离子植物群落影响因素气象因素绿地

    不同土壤处理方式对胡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邵帅高安岭左彦平吕慧...
    6207-6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生长适应策略,探讨利用不同土壤处理方式调控植株幼苗生长发育和提高人工育苗效率的可能.将苗圃土壤分别设置为平床深耕、起垄和平床浅耕3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当年生胡杨幼苗生长季的生长动态和根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份是胡杨幼苗生长关键期,比根长能够作为反映其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土壤处理方式影响着胡杨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以及根系形态,深耕对幼苗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为胡杨苗圃土壤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胡杨耕作方式幼苗生长根系形态